吴典明
- 作品数:52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S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食管闭锁并气管食管瘘的临床应用
- 林开武周作福吴典明
- 肠闭锁患儿家长孕期与围手术期体验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质性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了解先天性肠闭锁患儿家长孕期与围手术期体验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为建立患儿家长孕期及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模式和制订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3名孕妇和14名患儿家长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Nvivo 8软件,采用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与主题分析。结果孕妇及患儿母亲经历了疾病相关知识及育儿信息的缺乏感、对患儿预后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担忧感等情绪体验,患儿家长希望护士给予孕期、分娩期及围手术期方面的指导。结论护理管理者应该制定规范的肠闭锁孕期和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鼓励护士运用优势内容递增教育法,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和家长的满意度。
- 钱小芳刘桂华郭斌吴典明吴丽娟
- 关键词:先天性肠闭锁孕期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 儿童输卵管系膜囊肿并蒂扭转坏死一例
- 2022年
- 患儿女,13岁,2020年5月4日以"腹痛6 d"为主诉入院,入院前6 d出现右中腹痛,阵发性加剧,双腿屈曲时疼痛减轻,伴有呕吐胃内容物1次,无性生活史。当地医院考虑为急性阑尾炎予抗感染治疗,腹痛持续无好转遂转诊至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 刘明坤苏彦钊张炳张锦娜林志雄方一凡吴典明
- 关键词:抗感染治疗胃内容物输卵管系膜囊肿转诊
- 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及狭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3年
- 先天性肠闭锁及狭窄(congenitalintestinalatresiaandstenosis)是造成新生儿肠梗阻的一种常见消化道畸形,是指由于胚胎时期肠道再度管腔化阶段发育障碍或胎儿肠道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肠腔完全或部分阻塞,完全阻塞为闭锁,部分阻塞则为狭窄。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急救、手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先天性肠闭锁成活率显著提高,争取100%的存活率是极有可能的。
- 钱小芳刘桂华郭斌吴典明
- 关键词:肠闭锁围手术期护理
- 婴幼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8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我科收治婴幼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治愈7例,死亡1例;中毒性休克4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血细菌培养阳性6例,重度代谢性酸中毒2例;并发急性坏死性肠炎行肠切除肠造瘘1例;死亡1例原因为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婴幼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发病凶险,进展快,其抢救成功率与确诊时间有关,关键要早诊断、及时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抗休克以及全身用药综合治疗。
- 林宇张炳吴典明
- 关键词:筋膜炎坏死性
- 先天性肠闭锁胎儿母亲孕期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构建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构建先天性肠闭锁胎儿母亲孕期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方法:在对医护人员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为基础框架,参照护理结局分类系统,拟定先天性肠闭锁胎儿母亲孕期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草案,通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评价标准。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16和0.422(P<0.001)。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7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标准,总体内容效度指数为0.970。结论:专家积极性和权威度较高,意见较为统一,构建的先天性肠闭锁胎儿母亲孕期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可为孕期保健服务提供行动指南,提高社区和门诊护士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 钱小芳刘桂华郭斌吴典明吴丽娟
- 关键词:先天性肠闭锁孕期健康教育
-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的影像表现,以助于诊断原发疾病。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21年7月就诊并经结肠造影检查诊断为新生儿细小结肠的患儿325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25例中,男童175例,女童150例;平均出生胎龄(37.5±1.9)周(30~42+2周),其中足月儿290例,早产儿35例;就诊年龄0.5 h~14 d;正常出生体质量儿207例,低出生体质量儿118例。患儿均行腹部平片检查和结肠造影,最终确诊为单纯性先天性肠闭锁245例(75.4%)、肠闭锁合并胎粪性腹膜炎22例(6.8%)、肠闭锁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0例(3.1%)、单纯胎粪性肠梗阻4例(1.2%)、先天性全结肠巨结肠31例(9.5%)、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10例(3.1%)、巨膀胱细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3例(0.9%)。结论新生儿细小结肠症病例依据腹部X射线检查、结肠造影特征表现以及临床表现可初步进行病因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刘明坤章国伟吴典明林志雄郑伟军方一凡
- 关键词:结肠造影X射线先天性巨结肠
- 腹腔镜辅助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出1998年1月至2023年1月发表的符合纳排标准的LAARP与PSARP治疗中高位ARMs的对照研究。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采用Egger's及Begg's检验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1553例患儿,其中LAARP组829例,PSARP组7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LAARP组较PSARP组住院时间更短[WMD=-3.38,95%CI(-4.10~-2.65),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WMD=-8.99,95%CI(-11.42~-6.56),P<0.001]、术后切口感染/裂开发生率更低[RR=0.20,95%CI(0.11~0.36),P<0.001]、术后直肠测压肛管静息压力更高[WMD=6.39,95%CI(1.13~11.66),P=0.017]、高压区长度更长[WMD=0.97,95%CI(0.00~1.94),P=0.049]、术后自愿排便率更高[RR=1.12,95%CI(1.02~1.22),P=0.017]、Ⅱ/Ⅲ级便秘发生率更低[RR=0.25,95%CI(0.14~0.46),P<0.001],但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更高[RR=1.73,95%CI(1.25~2.39),P=0.001]。LAARP组与PSARP组手术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肛门狭窄发生率、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Kelly评分优良率,Ⅱ/Ⅲ级污粪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PSARP相比,LAARP治疗中高位ARMs具有术中出血更少、术后伤口感染/裂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肛门排便功能更好等特点,但LAARP治疗中高位ARMs术后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更高。
- 刘兰谢斯琦何渊彬林宇吴典明方一凡黄燕炳
- 关键词:肛门直肠畸形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治分析:单中心10年经验总结
- 2024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10年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病例,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手术治疗的155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60)和开腹组(n=95),腹腔镜组根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6个阶段(A组~F组,每组平均10例)。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较开腹组多,总住院时间较开腹组短(P<0.05);两组患儿术后肠扭转复发、粘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绘制学习曲线,发现在完成20例手术后,手术时间由学习期过渡到熟练期。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旋转不良可减少住院时间,但手术时间较长,腹腔镜下肠旋转不良复位术的学习曲线大概是20例,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施行该术是安全可行的。
- 郑伟军方一凡方一凡王翔吴典明刘明坤
- 关键词: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儿童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
- 小儿多发型肠套叠七例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分析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890例肠套叠患儿中多发型肠套叠7例(0.37%)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15.0个月,平均(7.2±4.0)个月;体重5.2~12.4 kg,平均(7.3±2.5) kg;发病时间20~74 h,平均(30.7±19.0) h。术前行空气灌肠4例,行彩色超声检查2例。结果 7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多发型肠套叠并手法复位成功,无肠坏死、肠道畸形。其中3例为回-回-结肠型及结肠-结肠型套叠并存(顺行套叠和逆行套叠并存),1例为小肠型及回-结肠型并存,3例为多发型小肠型套叠。所有患儿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性肠套叠。结论 多发型肠套叠发病率较低,术前不易诊断明确,易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可行彩色超声或CT检查协助诊断。对于术前空气灌肠肠套叠包块位置与术中不符或术中发现套叠近端肠管无明显扩张时,需探查有无多发型肠套叠。
- 张炳张锦娜刘明坤吴典明李乐方一凡
- 关键词:肠套叠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