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鄂
-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清代'宰杀马牛'律探析
-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律典都有对马牛等畜加以保护的规定,《大清律例》也不例外。清朝地方官员通过"告示"大力宣扬马牛对农业的作用、宰杀马牛与盗马牛案的关系、屠宰的报应以及儒家经典中反对杀牛的内容等,以此劝导...
- 刘鄂
- 关键词:大清律例
- 检验吏:连接仵作与法医之间被引量:1
- 2012年
- 从五代开始出现,直至清朝时制度化,仵作在刑事检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仵作地位低、待遇低、技术不高,兼受西方法医制度的冲击,导致到清末仵作制度已难以为继。而仵作直接的取代者正是徐世昌等地方大员力倡,并得到中央首肯的检验吏(员)。正是在克服仵作制度种种不足的基础上,检验吏(员)制度得以在清末成为制度改革的一部分,而这种改革也为日后法医制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 刘鄂
- 关键词:仵作检验员法医
- 清代“宰杀马牛”律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农业社会,马牛极为重要。清代在沿袭前朝律典的基础上,顺应本朝之需要,设"宰杀马牛"律以惩诫宰杀马牛等牲畜的行为。通过告示,官员们宣扬的禁杀马牛理由包括农耕需借助马牛之力、盗马牛者可藉宰杀马牛销赃灭迹、屠宰的"因果报应"以及儒家经典反对杀牛等。司法实践中,对宰杀马牛案的处理多依例文,而非律文。就实施效果而言,边塞地区难以尽遵"宰杀马牛"律,而以农耕为主的区域对"宰杀马牛"律的执行则相对有力。清末修律,《大清新刑律》以"毁弃损坏罪"吸纳"宰杀马牛"律,但此一立法变革,与彼时作为农业社会的国情并不相合。
- 刘鄂
- 关键词:农业社会
- 论民国初年的私拟宪法草案
- 在波澜壮阔的百年中国宪政史上,民初的私拟宪草风潮占有独特的地位。通常宪法的制定由公权力主导,但在民初,关心着中国宪政的法学家、政治家们乃至政党纷纷以非官方的身份拟定了宪法草案。就笔者所见,这批私拟宪草至少有十五部,其中不...
- 刘鄂
- 关键词:宪法中国宪政史政府权力人民权利
- 文献传递
- 民国初年“四党”宪法讨论会及其意义被引量:6
- 2004年
- 1913年,辛亥革命后首次国会选举尘埃落定,国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成为国会中占席位最多的四党。为了防止国会制宪时出现"党见之纷争",四党决定在国会开会前聚"有聪明、才力、学识、阅历"之人员,举行宪法讨论会。此次宪法讨论会对领土规定、总统选举、总统权限、宪法以外之国家机关、国务员组织、两院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使得各党的主张得以明晰化。此次讨论会对民初的政党政治、制宪等发生了重大影响,其体现的制宪中的协商精神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 夏新华刘鄂
- 关键词:宪法国会选举制宪总统选举共和党民初
- 民初私拟宪草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官方宪法以及宪草面世者数以十计,其中每一部宪法的出台都会引起世人关注。时至今日,这些宪法仍为学界关注之焦点,研究成果颇多。然就在官方宪法得到高度关注的同时,清末民国时另一制宪成果却久为世人所忽视,这就是私拟宪法草案(简称私拟宪草)。
- 夏新华刘鄂
- 关键词:清末民国时期宪法草案民初官方为学制宪
- 浅析沈家本的死刑观被引量:1
- 2005年
- 在清末新政的政治背景下,身为律学大家的沈家本在主持刑律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体系的死刑观,其死刑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废除严酷的死刑执行方法;减少死刑罪名。
- 刘鄂
- 关键词:沈家本死刑政治背景清末新政刑律律学
- 论李大钊的宪政思想被引量:4
- 2006年
- 李大钊因曾接受过长期而正规的法政教育,故其对于民国宪政的思考,时至今日也有值得我们借鉴、思考之处。为此,笔者从政府权力的制约与人民权利的保障两个角度整理分析了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希有助于学界对李大钊思想的进一步研究。
- 董立山刘鄂
- 关键词:宪法权力权利
- 清末法政学堂自修科考被引量:2
- 2014年
- 清末"预备立宪,百度更新",清廷认为只有"竭力劝勉官吏,使之讲求法治之原理,以为推行之准则",新政方有制度之根。对于"未服官之人",各省法政学堂已开设正科、别科等进行西式法政知识的教育。而如何向庞大的在职官员推广西式法政知识,则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湖南法政官校设立自修科,让候补官员领取法政学堂校外讲义,自行研读并加以考核。宪政编查馆对这一学习模式加以变通,将适用对象推广于在职官员,并咨令各省法政学堂一体遵行。法政学堂自修科的设立,有助于清末政府官员完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这一群体适应新颁法律的需要。
- 李贵连刘鄂
- 民国宪法文本对受教育权的规定
- 2006年
-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今中外之国家不重视教育者实是少之又少,即使是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亦不例外,民国时期各政府以法律、法规等多层面、多形式维护和促进中国教育之发展,便是最好的例证。中华之崛起,根本在文化,实践靠教育。如何从法学的角度分析解读教育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 董立山刘鄂
- 关键词:受教育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