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前后手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功能磁共振影像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皮质运动区功能变化及康复后脑功能重组。方法对2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双侧手指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 I)检查。在患者接受系统康复训练后重复检查。影像学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的常规MR I表现为运动功能区脑梗死或相应皮质脊髓束通路脑梗死;在脑功能成像检查中,健侧手指运动功能区显示基本正常;除2例患侧肢体肌力0级而未能表现功能区外,其余患者在对应的皮质运动功能区显示缩小或伴移位,有13例患者的患侧手指在被动运动时运动功能区能显示。7例患者在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后,患侧肢体手指运动功能区的显示与其临床症状的好转一致。结论fMR I研究可为手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皮层功能区定位提供影像学资料,为临床进行康复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 李少武张巍刘翔戴建平李丽林
- 关键词:运动皮质脑卒中
- 累及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颅内病变手术前后磁共振功能成像被引量:32
- 2001年
- 目的 作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 ,对颅内病变累及运动皮层的病人进行了术前、术后的成像检查。即对患者进行手指运动功能区的皮层定位检查 ,分辨这些重要的功能皮层区与病变的相邻关系。方法 对 31例需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 ,采用血氧依赖水平 (BOLD)原理进行扫描 ,并经过计算机后处理获得脑功能区的影像表现。结果 所有的病例均能在脑功能成像检查中表现出局部脑功能活动区 (相应的手指运动支配功能区 )规律的信号 时间变化曲线。以及由于病变造成的皮层功能区的移位和缩小等形态学改变。结论 在常规的MR成像后进行功能性MR成像研究 ,对需实施颅内占位病变、特别是对有累及运动皮层的病变行切除术者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李少武戴建平朱明旺刘翔张迅孙波高培毅
- 关键词:手术期间运动皮质颅内病变磁共振功能成像
- CT灌注成像在脑内缺血性疾病的初步应用
- 目的:总结CT灌注成像方法,评价其在缺血性卒中、moyamoya病以及开颅手术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等脑内缺血性疾病的应用.结论:结合常规CT及MRI扫描,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相对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最大峰值时间等多个...
- 刘翔
- 关键词:CT灌注成像
- 57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病理、临床与MRI对照分析被引量:8
- 2001年
-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特征并分析其病理、临床与MR影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搜集1989年 1月~ 1999年 12月 5 7例病例 ,对其MRI和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5例经立体定向取活检证实。结果 病理上 9例有囊变坏死 ,3 3例边界清晰 ,3例有出血 ,8例有钙化灶 ,MR像上 5 2例边界清晰 ,12例可见囊变坏死 ,绝大多数显著强化 ,临床上 43例有颅内压增高症状 ,17例有尿崩症 ,14例有小脑症状。结论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临床上多见于男性青少年 ,且很少超过 3 0岁 ,临床表现能高度提示为松果体区肿瘤 ,但缺乏特异性 ,病理和MR影像的相关性较好 ,MRI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
- 韩仰同戴建平王雅洁李少武刘翔刘凤英
- 关键词:生殖细胞瘤病理颅内肿瘤
- 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被引量:8
- 2001年
- 目的 分析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 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影像资料。结果 在T1WI肿瘤多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 ;在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 2 5例肿瘤有瘤内囊变 ;2 2例在肿瘤一端或两端有脊髓继发囊腔形成。增强扫描后 ,3 3例肿瘤边界不清 ,1 7例边界清楚。 3 0例肿瘤轻度强化 ,1 4例明显强化 ,6例未强化。 44例肿瘤强化不均匀 ,其中 2 2例呈散在斑片状强化 ,1 5例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 ,7例呈大片状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于脊髓星形细胞瘤的诊断非常重要 ,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好发于颈胸段脊髓 ;多呈偏心性生长 ,脊髓背侧较常见 ;肿瘤边界多不清。
- 彭靖戴建平朱明旺尚京伟孙胜军刘翔
- 关键词:髓内肿瘤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 脑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8
- 2003年
-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 (CTA)在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7例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 ,14例行单层CT灌注成像 ,对比剂总量为 50ml ,注射流率为 4.5ml s。 13例行 2次CT灌注成像 ,每次对比剂剂量为 3 5ml。随后使用螺旋CT扫描对颈内动脉颅外段和 (或 )颅内段行CTA。由 2名神经影像医生阅片比较 2种CT灌注成像的最大峰值时间 (timetopeak ,PT) ,以及平均通过时间 (meantransittime ,MTT)和相对血流量 (relativeflow ,RF)图像。观察CT血管成像的螺旋横轴面图像以评价管壁斑块。应用Xtension软件实现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 ,MIP)和表面阴影成像 (thresholdshadedsurfacedisplay ,SSD)以观察血管整体形态 ;使用FlyThrough软件生成CT仿真血管内窥镜图像以观察血管内部形态。结果 2 7例患者常规CT图像检出 2 9个病灶。CT灌注图像共检出 43个病灶 ,其中 8个病灶RF与对侧相比无明显降低 ;其MTT略延长 ,PT明显延长。注射 3 5ml对比剂与注射 50ml对比剂的CT灌注图像的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487,P >0 .0 5)。 13例患者 2 6支颈动脉中 2 1支颈动脉可以观察到动脉管壁钙化斑块 ,15支颈动脉可以观察到密度值为 -12~ 15HU的软斑块。SSD。
- 刘翔戴建平詹炯孙波
- 关键词:脑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脑血管造影术
- CT灌注成像在颅脑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42
- 1999年
- CT扫描是最常用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应用CT扫描进行脑组织血液循环动力学的研究[1,2]。随着设备的不断进步,以观察脑组织血流灌注状况为目的的脑CT灌注(CTperfusion)成像研究日益增多。在影像医学的历史上,使用放射...
- 刘翔戴建平
- 关键词:CT脑灌注成像脑缺血
- CT灌注成像及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被引量:33
- 2000年
-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 (CTPI)及CT减影血管成像 (CTS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发病 2 4h内的AICVD患者进行常规CT、CTPI及CTSA检查 ,部分行CTPI、MRI、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等复查。结果 2 4例患者中 ,11例首次CT平扫未见异常 ,其中 3~ 6h 6例 ,6~ 12h 3例 ,12~ 2 4h 2例 ;10例由CTPI检出病灶 ,2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 ,其中 1例CTPI阴性 ,临床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另 13例首次CT平扫阳性者 9例 ,由CTPI检出的病灶比平扫范围大 ,其中1例为MCAO ,1例为颈内动脉闭塞 (ICAO) ,4例CT平扫与CTPI基本相符者为腔隙性脑梗死。有 4例发现 2个以上病灶。 2 4例最大峰值时间 (PT)、平均通过时间 (MTT)及相对血流量 (RF)改变明显 ,病灶侧与对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CTPI结合CTSA能够早期、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 ,并可鉴别TIA、腔隙性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通过半定量分析病灶内的血流灌注状态 ,可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有助于了解半暗带的存在和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尤其对于早期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 ,有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
- 管小亭刘翔龙洁戴建平王桂红张在强于学英
- 关键词:脑缺血灌注成像CT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60
- 1999年
-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和DSA的表现。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76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9例,中颅窝鞍旁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17例。28例行CT扫描,73例进行MRI检查,20例行DSA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团块,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中颅窝、鞍旁的病灶CT表现为较均匀的稍高密度影,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信号影,T2WI和质子密度像为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多见明显均匀强化。DSA多表现为毛细血管期延至窦期的淡染色影。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比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和DSA所见有利于正确诊断。
- 刘翔戴建平詹炯高培毅何志华朱明旺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瘤CT磁共振成像
- von Hippel-Lindau病的神经影像学罕见表现及鉴别诊断: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阐述一例VHL病人MRI ,DSA罕见表现。方法 应用MRI和DSA检查显示幕上下多发实性成血管细胞瘤。结果 结合家族史、个人史、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证实其诊断。结论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VHL病的定性诊断 ,缩小鉴别诊断范围。
- 何雁戴建平高培毅张明宇刘翔尚京伟陆荣庆
- 关键词:VHL脑肿瘤核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