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茂 作品数:34 被引量:78 H指数:5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儿童心电图双峰T波形态分类及临床意义(摘要) 被引量:4 1994年 双峰T波在儿童心电图中出现率远高于成人.为加深对双峰T波形态和临床意义的认识,我们对部分儿童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随机选择587例健康儿童,其中男性352例,女性235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6.25岁,均经临床和X线胸片检查证实无心脏疾病.另选有心脏病儿童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其中病毒性心肌炎40例、室间隔缺损10例,年龄2—13岁,平均6.5岁.患儿平卧5—10min后,描记常规9导联心电图. 石曼君 安金斗 刘松茂 杜卫国关键词:儿童 心电图 双峰T波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诊疗体会 1990年 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小儿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休克。正确认识,及时治疗,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1987年以来我科共诊治PSVT10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0例中男7例,女3例;发病年龄23天~13岁,5个月以内3例,其中病毒性心肌炎2例,预激综合征3例,房室结内双通道1例;诱发因素;上感或受凉者6例,劳累和情绪激动各1例。二、临床表现 5个月以内小婴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气喘、发绀、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年长儿以发作性心悸、闷气、面色苍白、头晕及恶心等。 刘松茂 李玉琴 胡少端关键词:心动过速 儿童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1995年 安金斗 刘松茂 崔春先 彭韶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血液流变学 儿童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的测定 1998年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的测定喻朔刘松茂李玉琴安金斗高铁铮(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郑州450052)中国图书分类号725.4研究发现,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患者血中肿瘤坏... 喻朔 刘松茂 李玉琴 安金斗 高铁铮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 儿童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测定 1997年 用放射免疫液相竞争法测定40例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其中27例经治疗好转后再次测定,并以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结果:患儿的心功能越差,血清TNFα水平增高越明显;严重CHF患儿血清TNFα水平较正常儿童显著升高,治疗好转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儿童;不同病因所致CHF之间血清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提示:TNFα是参与CH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清TNFα水平可能是CHF患者心功能程度判定和疗效观察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 喻朔 张云华 刘松茂 安金斗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 心功能 儿童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106例介入封堵治疗体会 被引量:3 2009年 安金斗 王团结 郭保静 董建增 刘松茂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超声心动图 心血管造影 儿童 心肌疾病抗ADP/ATP载体抗体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998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印转和放射免疫技术检测了30例VMC、14例DCM患儿血浆中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运载蛋白(ANT)抗体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结果VMC和DCM患儿抗ANT抗体和GM-CSF的阳性率分别为73%和57%,而25例正常健康儿分别为0和12%(P均<0.01),且抗ANT抗体与GM-CSF的血浆水平呈正相关(r=0.4091,P<0.05)。结论小儿VMC和DCM的发病与心肌的自身免疫损伤有关,抗ANT抗体和GM-CSF均参与了这一过程。抗ANT抗体可作为小儿VMC和DCM的一种特异性诊断指标。 徐灵敏 安金斗 刘松茂 石曼君 高铁铮关键词:心肌炎 GM-CSF ANT 小儿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6例分析 被引量:1 1997年 对26例小儿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进行食道心房调搏术,发现其SNRT、CSNRT、SACT等项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或0.05)。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占30.8%,频发窦性静止占23.1%,二度Ⅰ型和Ⅱ型窦房阻滞占26.9%,显著窦性心律不齐占19.2%。作者认为小儿SNRT≥1200ms、CSNRT≥350ms、SACT≥140ms,提示窦房结功能不良,结合心电图改变之一可诊断病窦。14例患儿阿托品试验阳性率达71.4%,说明小儿病窦大部分为窦房结器质性病变所致。 安金斗 刘松茂 石曼君 崔钟玺关键词:病窦综合征 食道心房调搏术 儿童 病例分析 经食管左房调搏测定正常儿童窦房传导时间 2008年 目的观察选用不同的窦性心动周长(SCL),测定的不同年龄阶段正常儿童窦房传导时间(SACT)的参考范围。方法选取1990~2006年行食管电生理检查的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儿童共158例,按年龄分为4~7岁,8~14岁两个年龄段(组),经食管左房起搏,连续刺激法测定SACT,并观察选取不同时期的SCL对测定值的影响。结果选取不同时期的SCL计算SACT,发现以起搏停止后第一个SCL最合适,各年龄组的参考范围分别为:4~7岁组,83.81±29.79 m s;8~14岁97.80±29.86 m s。选取相同时期的SCL,同一年龄组的男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不区分性别,不同年龄组比较,部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选用不同的SCL对测定SACT的参考范围有影响,SCAT有随年龄增长而延长的趋势。 安金斗 冯嵩 王志远 刘松茂 梁芳关键词:电生理学 窦房传导时间 儿童 食管心房调搏 经食管左心房调搏术测定102例正常儿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 2001年 目的 探讨经食管左心房调搏术 (TEAP)在正常小儿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定数刺激法测定 10 2例正常小儿窦房结传导时间 (SACT) ,用定时刺激法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 (CSNRT)、窦房结恢复时间指数 (SNRTI)及房室结的传导功能。结果 除SNRTI 在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外 ,余各项指标均随年龄减小而减小。结论 TEAP可用于评价小儿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 石曼君 安金斗 赵永伟 刘松茂关键词:窦房结 房室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