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怡
- 作品数:26 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
- 2011年
- 文化哲学作为现代西方主流哲学精神之中的一种基本理智运思方式,体现了人作为具体历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哲学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它是哲学摆脱西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困境、实现自我拯救与超越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在于:实践是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再创造。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定位,使得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文化哲学底蕴。
- 刘振怡
- 关键词:哲学研究范式文化哲学实践哲学
- 论人的本质的双重内涵——马克思人学思想浅析被引量:7
- 2006年
-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学,他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奠定了其人学思想和哲学框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关于人的阐释当中,蕴涵着人的本质具有既定性和创造性双重内涵。人的本质的既定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自然性、活动的对象性、社会性等性质。人的本质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的本质也是不断生成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自身在不断地自我确证、自我创生。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创造性的表现,同时又始终贯穿于人的既定性本质的各个方面,使人的双重本质不断互相结合、相互印证,展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 刘振怡
- 启蒙与神话纠缠的内在逻辑——从福柯的视角再看《启蒙辩证法》被引量:1
- 2018年
-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以下简称《启蒙》)一书中,对于启蒙和神话的关系做出了"神话就已经是启蒙,启蒙倒退回神话"的论断。他们发现了启蒙与神话之间的内在关联——启蒙想要以科学知识替代神话想象,试图造就更为合乎人性的生存状态,但结果是启蒙造就了新的理性的神话,使人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然而,这个结论是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对启蒙图景进行了抽象化和简化的基础上得出的。《启蒙》通篇隐含地分析了神话与启蒙具有的某种相似性:在二者各自所处的时代中,都与特定的话语、知识与权力的生成及运行方式密切相关。这也构成了启蒙与神话具有内在联系的依据。但是,《启蒙》并未对这一"启蒙与神话相纠缠"的真正内在逻辑——话语、知识与权力的交织与转换梳理出来并予以细致地考察。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无疑先于福柯探讨了关于话语、知识与权力的问题,可是与福柯相比,他们却未能从微观视角出发对三者的内涵以及关系做深层的内在分析,进而也使得他们将启蒙与神话从形式化的层面上简单地等同了起来,没有系统地对神话启蒙对比做现实性、多维度的分析。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福柯的微观政治学中关于话语、知识与权力的理论,进一步挖掘启蒙与神话相似性的深层逻辑。同时,从福柯的视角出发,梳理《启蒙》中神话时代的话语、知识与权力生成与运行方式,在将之与福柯的理论内容相对比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启蒙》对启蒙的批判理论。
- 刘振怡金石
- 关键词:启蒙话语
- 文化认同:当代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
- 2016年
- 在意义系统层面,文化认同指的是社会内部,主流价值观与群体的感情共鸣、文化归属的有机结合。波兰社会转型之后,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由之前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转向了现代社会文化认同的探究。波兰社会文化认同由传统的贵族文化、天主教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中欧文化构成,它在肯定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力主回复前政治的认同,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是实现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这种文化认同几乎涵盖了在巨大社会变革影响下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维度。
- 刘振怡
- 关键词:文化认同人道主义传统文化
- 全球化与文化记忆
- 2022年
- 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各民族打破原有的社会封闭性,超越了自身发展的局限,建立了互联互通的全球体系。但是,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生存方式从封闭,单一,稳定到开放、多样骤变的转化过程引发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渗透,加剧了西方文化对弱势文化、边缘文化的冲击和挤压,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受到了文化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前所未有的威胁。
- 刘振怡阚侃
- 关键词:文化霸权主义文化记忆民族文化多样性弱势文化互联互通
-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观念转换被引量:1
- 2018年
- 在新时代,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新的理论与实践任务=>如何正确理解创新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创新发展观念的转换,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关系着我们能否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等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关系着我们能否真正做到既能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又能畅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创新发展的传播学、创新发展的解释学和创新发展的评价论,是理解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观念转换的三个层面。
- 刘振怡
- 关键词:文化涵化解释学评价论
- 试论媒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被引量:11
- 2006年
-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传媒化阶段,媒介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媒介文化,它在认同主体的确认、认知模式的转换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颠覆了传统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实现了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态的转变。
- 刘振怡
- 关键词:媒介文化文化模式文化认同
-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文化哲学解读被引量:3
- 2014年
- 思辨意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哲学史的两种主导的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由于受到思辨意识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历史研究的线性决定论和主观宿命论的误读。以文化哲学理解范式重新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则呈现为一个包含丰富内涵和多种可能性的实践进程。这种解读有助于一种真正的人的历史的生成,展现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丰富性内涵。
- 刘振怡
- 关键词:文化哲学唯物史观
- 论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论自觉被引量:1
- 2006年
- 刘振怡
- 关键词:文化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哲学研究哲学发展
- 从对抗颠覆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2020年
- 在对资本主义的全方位批判中,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历时性”上体现出“颠覆”“否定”的特征,强调两种前后相继出现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对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共时性”为特征的不同文化认同之间的互利共赢、文化共生共荣存在的合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着“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丰富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当代化新的理论发展形态。在应对“人类应该如何共存”现实问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各个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 刘振怡
- 关键词: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