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文慧
- 作品数:10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文心雕龙》“风景”论辨析被引量:3
- 2015年
- 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风景"第一次作为理论术语出现,本文第一次从文学角度考察了"风景"一词的衍生,从理论角度阐释了"风景"的特质与"形似"的价值,并通过比较古人与西方、现代学者对"风景"内涵的界定,说明了"风景"的古今通用价值与现代意义。
- 刁文慧
- 关键词:风景形似山水
- 南朝至初唐风景诗艺研究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景是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风景描写艺术在南朝至初唐时期,随古体诗向近体诗的演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谢灵运、谢脁、何逊与阴铿、沈佺期与宋之问等著名诗人为代表的几大风景诗写作范式。 谢灵运注目于原...
- 刁文慧
- 关键词:古代诗歌风景描写文学风格文化价值
- 文献传递
- 谢灵运山水诗风景骈句的形态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作为第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出现了大量的风景骈句。谢诗中的风景骈句主要有三种形态,体现了立体空间之美、光色印象之美与原生态的地理风貌。在山水诗创作中,谢灵运充分利用了骈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自然风景的美,树立了以骈句写景的范式。
- 刁文慧
- 谢灵运山水诗风景骈句的形态分析
- 2012年
-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出现了大量的风景骈句,这些风景骈句主要有三种形态,体现了立体空间之美、光色印象之美与原生态的地理风貌。在山水诗创作中,谢灵运充分利用了骈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自然风景的美,树立了以骈句写景的范式。
- 刁文慧
- 论陶渊明式人格模式的建构
- 2009年
- 晋宋之际,陶渊明为生计而几度出仕,又因遭逢乱世、不遇于时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个性而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建构了一种远离庙堂、身居田园而能晏然自处的理想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包含了三个层面:他以田园为最终的心灵归宿,乐天知命,诗意地栖居;他安享田园之乐又能农耕自食,且自农耕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儒家"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观念,将"谋食"作为人生之基本,"忧道"又"忧贫",在亲自躬耕依然有生计之忧的现实下,依然能安贫慕道,固穷守节;在哲学的层面,陶渊明又超越了汉末以来的享乐主义观和儒家立善求名观,委运任化、因循自然。
- 刁文慧
- 关键词:人格模式生计委运任化
- 引导中华文化的创新性阐释,推动中西文化的深层交流——“《中国文化研究》创刊15周年高层论坛暨‘胡同与北京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08年
- 刁文慧
- 关键词:中国文化研究北京文化中华文化中西文化
- 《世说新语》与心物自然境界
- 本文以玄学自然观为切入点,对《世说新语》体现出的心物合一境界分别从自然之德、自然之美和言语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魏晋之前,“自然”观大致经过了老子、庄子和王充几个阐释阶段,其基本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都有“...
- 刁文慧
- 关键词:玄学自然观世说新语言语方式自然境界
- 文献传递
-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美的再认识——与蒋寅先生商榷
- 2012年
- 蒋寅先生认为在"得意忘言"的玄学方式下,山水对谢灵运只能是"超越之场",在其诗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审美描写。本文对这一看法提出商榷,认为蒋寅对"言""意"关系缺乏辩证理解,导致他的结论有失偏颇;本文还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具体说明了追求山水审美与精神超越二元因素在谢诗中相得益彰的客观事实,并深入分析了作为谢灵运山水诗核心的风景对句艺术。
- 刁文慧
- 关键词:言意关系文本细读山水审美
- 谢朓山水风景诗艺术探微
- 2013年
- 谢朓是永明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与元嘉诗人比,谢朓山水风景诗的技艺更为细密化:他的光色物态描摹更细微,且能以精微的句法涵容丰富的景物关系;景物层次更精密,且明显体现出与传统山水画相通的空间透视意识。谢朓山水风景诗艺术的深化与永明年间频繁的诗歌集会活动相关,直接影响了梁陈诗歌,推动了南朝山水风景诗艺的进步。
- 刁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