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粤玲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国外一些学者对局部解剖学看法的简介
- 1980年
- 近年来,对高等医学院校局部解剖学课程,议论颇多,现根据香港大学解剖学系Lisowsky(李守基)教授提供的材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简介如下,以广思路。课程的设置应跟上科学的发展,它不仅反映在内容的改变,在反映在重点的不同。由此出发,将解剖学区分为二大部分:即理论解剖学(Scientific aoatomy)和局部解剖学(Topographical anatomy)。前者包括细胞生物学、组织学、成长学、神经生物学和系统解剖学.
- 关粤玲
-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医学院校
- 胆碱能神经元和P物质样、脑啡肽样纤维在人胎脊髓中间带的发育与定位
- 1991年
- 收集死亡人胚胎40例,妊娠龄5—40周。取脊髓胸段,恒冷箱切片,厚25—35μm,分别以Kamovsky—Roots法和PAP法显示脊髓中间灰质带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胆碱能神经元和P物质样(SP—L)、脑啡肽样(ENK—L)纤维的定位分布。结果发现AchE阳性神经元,最早见于第5周中间带外侧核本部(ILP)。6~8周,阳性神经元则明显见于侧索核(ILF)、中介核(IC)和中介核室管旁部(ICPE)等各核群。AchE阳性神经元的活性反应强度随胎龄增长而增强。SP—L和ENK—L阳性纤维最早见于第8周中间带的外侧份,位于套层与缘层之间,相当于ILP的原基部。9~13周,阳性纤维亦向内延伸。至14周,阳性纤维在ILP、ILF和IC等部位已有明显的增加。26周,上述核群和ICPE均见阳性纤维网织成丛状分布。实验证明,人胎脊髓中间带的AchE阳性神经元和SP—L、ENK—L肽能纤维,均出现于胚胎早期,且AchE神经元的出现要比SP—L、ENK—L肽能纤维大概早1/10孕期。
- 罗知彬郑达人关粤玲沈伟哉刘运泉姚大卫
- 关键词:P物质脑啡肽人胎
- 广州地区胎儿脊柱腰段的测量(摘要)被引量:1
- 1981年
- 广州地区收集胎儿100例(男55例,女45例)。经心脏或脐静脉灌注10%Formalin后测定坐高(颅臀径)。并参考Arey54坐高与胎令之数据分为6组:A组为5月胎儿,坐高为11—15.9厘米,12例;B组为6月胎儿,坐高为16—20.9厘米,20例;C组为7月胎儿,坐离为21—23.9厘米,12例;D组为8月胎儿,坐高为24-27.9厘米,28例;E组为9月胎儿,坐高为28-30.9厘米,18例;F组为10月胎儿,坐高为31-35厘米,10例。
- 关粤玲戴正国谢兆诚罗知彬董炘
- 关键词:腰椎体坐高胎儿腰椎椎体
- Brodmann 6层皮质出现前人胎视皮质(17区)细胞构筑的发育——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 1990年
- 本实验取材自14例人工流产的正常人胎,胎龄13~32周,坐高(CR)8.3~33cm。于大脑半球距状裂中部,作冠状切面扫描电镜观察。在胎龄13周(CR8.3cm),17区脑壁从内向外由脑室带、脑室下带、中间带、皮质板、缘带组成。随着胎龄增长,上述5带发生一系列变化,1.脑室带逐渐变薄,细胞分裂活动逐渐减少,最后分化为单层的室管膜上皮。2.脑室下带和中间带逐渐被纤维束取代而成白质。3.皮质板随胎龄增长而增厚并分化,胎龄21周(CR20cm)时,皮质板下部首先出现第Ⅵ、Ⅴ层;23周(CR22cm)时,皮质板中部出现第Ⅳ层;26周(CR25cm)时,皮质板上部出现第Ⅲ、Ⅱ层。4.缘带原位分化为第Ⅰ层。
- 郑达人罗治寰关粤玲罗知彬刘运泉
- 关键词:细胞构筑扫描电镜人胎
- 生长抑素样神经元及其纤维在人胎下丘脑的分布与发育研究被引量:3
- 1988年
-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人胎下丘脑内含生长抑素样神经元及其纤维的分布与发育。胎龄14周,见浅染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散布于下丘脑前部、室周带、第三脑室壁室管膜上皮深面。15~16周胎龄,含生长抑素样神经元除见于上述部位外,还见于腹内侧基底部、室旁核、视上核和室管膜上皮内,阳性纤维散布于正中隆起,室管膜上皮。17—18周胎龄,含生长抑素样结构在上述部位变化明显,神经元更加密集,分布范围扩大,反应染色加深,阳性突起延长。21周胎龄至足月胎儿,含生长抑素神经元及其纤维在下丘脑的分布变化不明显。生长抑素样神经元以中、小型细胞为主,室旁核内见有少量大细胞。电镜观察21周和29周胎龄正中隆起发现:毛细血管为窗孔型,基底膜外有生长抑素样阳性终末靠近。在阳性终末及非阳性终末内可见分泌囊泡。本结果提示人下丘脑内生长抑素系统在出生前已经发育并可能参与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 朱捷培罗治寰关粤玲
- 关键词:生长抑素下丘脑免疫细胞化学人胎
- 剑突区的局部应用解剖学研究
- 1991年
- 对108具成人尸体剑突区进行多方观测发现:1.剑突的长度:最大为80mm,最小为20mm,平均为48.3±0.8mm宽度:最大为34mm,最小7mm,平均为18.2±0.7mm;厚度:最大为5mm,最小为1.5mm,平均为2.5±0.1mm。剑突有分叉者18例占16.7%,不分叉者90例占83.3%,剑突有孔者42例占38.9%;剑突末端居中者44例占40.7%,末端偏左侧者42例占38.9%,末端偏右侧者22例占20.4%。2.胸骨下角度数平均为61.0±1.0°。3.胸廓内动脉——腹壁上动脉在剑突区呈垂直向下行,距前正中线平均为26.0±5mm。4.剑突与胸骨体的连结(剑胸结合)类型,84例为软骨结合占77.8%,24例为骨性结合占22.2%。
- 刘运泉罗治寰关粤玲罗知彬周裕清
- 关键词:剑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