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红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乳腺
  • 2篇乳房
  • 2篇乳腺癌
  • 2篇腺癌
  • 2篇基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1基因
  • 1篇毒副反应
  • 1篇增生
  • 1篇增生症
  • 1篇整形外科
  • 1篇脂肪
  • 1篇脂肪干细胞
  • 1篇脂肪颗粒
  • 1篇人脂肪干细胞
  • 1篇乳房发育症
  • 1篇乳房肥大
  • 1篇乳房下垂
  • 1篇乳腺疾病
  • 1篇乳腺囊性增生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7篇全红
  • 6篇韩晶
  • 4篇丁涵之
  • 4篇严伟国
  • 1篇高玮
  • 1篇韩俊毅
  • 1篇梁春立
  • 1篇赵中辛
  • 1篇王从俊
  • 1篇吕莉

传媒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Mammotome联合开放手术治疗多发性乳腺肿块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曼默通(Mammotome,MMT)联合开放手术对多发性乳腺肿块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118例多发性乳腺肿块患者,分为MMT联合开放手术组(联合组)及传统开放手术组(对照组),联合组中肿块直径〉2.5cm者、位于乳晕和乳房边缘者选用开放手术,其余选用MMT。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美容效果和心理满意度。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少,皮下血肿少,切口数量少,患者满意度高,较开放组优势明显。结论超声引导MMT联合开放手术治疗多发性乳腺肿块,是一种微创、安全、美容效果好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丁涵之王从俊梁春立全红严伟国韩晶
不同浓度人脂肪干细胞与脂肪颗粒混合种植对裸鼠脂肪细胞增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脂肪干细胞对自体脂肪移植的作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n=2),裸鼠背部两侧筋膜下分别注入0.5 mL待移植脂肪颗粒与不同浓度脂肪干细胞的混合物,脂肪干细胞浓度如下:200μL脂肪颗粒.A组1×10~6、B组1×10~5、C组1×10~4脂肪干细胞,D组(对照组)注入单纯脂肪颗粒。每2周测量脂肪团块长短径观察裸鼠背部脂肪团块生长情况。6周后处死裸鼠,取出脂肪组织,称质量,H-E染色及CD31血管免疫组化染色对脂肪组织存活、脂肪细胞形态及组织血管化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脂肪团块长短径测量显示,脂肪团块均有缩小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周后,A、B、C、D各组之间脂肪组织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提示B、C、D组脂肪细胞生长良好。CD31血管免疫组化检测显示B组微血管形成情况良好。结论脂肪干细胞浓度过高时,与脂肪组织的生长竞争导致脂肪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受区空间容量也对脂肪干细胞混合脂肪颗粒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柳幸子全红刘君君韩晶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脂肪颗粒
分子检测在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分析根据分子检测技术选择的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4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检测组150例和常规组96例。检测组采用分子预测法对常用化疗药物进行分子检测,并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性高及毒副作用低的药物进行化疗;常规组采用常规化疗。结果:TEC方案化疗的粒细胞减少以及呕吐发生率在检测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CEF-T/EC-T(H)方案化疗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在检测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根据分子检测选择的化疗方案的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常规化疗,但药物敏感性是否带来有效性的提高而产生生存获益,尚需更长时间的随访。
韩晶丁涵之全红严伟国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检测毒副反应敏感性化疗
慢病毒介导含菱形结构蛋白1基因下调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2015年
目的 探讨含菱形结构蛋白1(RHBDD1)基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影响及机制.方法 使用慢病毒介导RNA干扰技术下调RKO细胞RHBDD1基因水平;噻唑蓝(MTT)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RKO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Lv-shRHBDD1组荧光强度(0.49±0.35)明显降低,证实RNA干扰下调了RHBDD1基因水平(P<0.01);MTT法显示RHBDD1基因下调后RKO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未下调细胞(P<0.01);克隆形成试验显示Lv-shRHBDD1组RKO细胞克隆数(35.0±2.9)明显减少(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Lv-shRHBDD1组G0/G1期[(50.20±1.22)%]细胞比例增多,S期[(39.30±0.87)%]和G/M期[(8.10±0.72)%]细胞比例下降,表明慢病毒介导下调RHBDD1基因的RKO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P<0.01).结论 RHBDD1在结肠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红白俊超高玮吕莉赵中辛韩俊毅
关键词:结肠癌RNA干扰
乳晕双环切口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伴乳房下垂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沿乳晕双环法在肿块型乳腺囊性增生症伴乳房下垂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患者取直立位设计切口:先确定新乳头的位置,画出外环,再以原乳头为中心,画出直径为3.5~4.0cm的内环。之后,去除内外环之间的表皮,广泛分离乳房皮下组织,切除囊性增生病变,并将剩余乳腺组织塑形、悬吊。结果本方法治疗轻、中度乳房下垂的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共45例,术后乳房外形满意,乳头、乳晕血供和感觉良好,瘢痕不明显,效果良好。结论对于有需要手术的乳腺良性病变且伴有轻、中度乳房下垂的患者,采用沿乳晕的双环切口既可切除病变,又可悬吊乳房。其操作简便,效果满意。
韩晶全红严伟国丁涵之
关键词:乳腺疾病整形外科乳腺囊性增生症乳房下垂
双环法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介绍双环法及其在男性乳房发育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术前站立位设计切口,确定新乳头位置,画出直径5cm的外环,再以原乳头为中心,画出直径为2.5-3.0cm的内环。确保双侧乳头在同一水平面上。双环间去表皮,尽量保留真皮层血管网,沿乳房皮下切除异常发育组织,双环切口对合。结果本方法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30例,术后乳房外形满意,乳头、乳晕血供和感觉良好,疤痕不明显,效果良好。结论对需手术治疗的男性乳房发育症,沿乳晕的双环切口既可切除肥大增生组织,又可切除多余皮肤,且切口隐蔽,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效果满意。
韩晶全红严伟国丁涵之
关键词:男性乳房发育症乳房肥大
外周血GP5、APC、GSTP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索外周血GP5、APC、GSTP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与乳腺癌相关性。方法收集了2020年5月—2020年11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的172例女性患者,其中有35例乳腺癌患者,9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47例其他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外周血中GP5、APC、GSTP1的基因甲基化表达水平,并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及乳腺钼靶进行比较。通过一致性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乳腺癌的评价指标。分析三种基因联合检测的甲基化阳性率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35例乳腺癌患者和9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GP5、APC、GSTP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与组织病理结果的Kappa一致性为0.770。ROC曲线分析外周血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13(95%CI:0.8490.956),其中灵敏度为88.57%,特异度为92.22%,高于乳腺钼靶(AUC=0.765),高于血清CEA、CA125、CA153联合检测(AUC=0.761)。外周血基因甲基化与3种血清肿瘤指标联合检测的AUC最高为0.949(95%CI:0.8940.980)。35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GP5、APC、GSTP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表达阳性率(88.6%)高于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28.6%);术前外周血基因甲基化表达的阳性率与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肿瘤类型及脉管侵犯均无关(P>0.05)。47例其他组织来源恶性肿瘤与35例乳腺癌患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GP5、APC、GSTP1基因甲基化检测与病理的Kappa一致性为0.849。ROC曲线分析外周血基因甲基化检测的AUC为0.936(95%CI:0.8590.978),灵敏度为88.57%,特异度高达95.74%。结论外周血GP5、APC、GSTP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外周血GP5、APC、GSTP1基因甲基化
李博全红韩晶
关键词:乳腺癌DNA甲基化GP5APCGSTP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