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光良

作品数:89 被引量:610H指数:16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天文地球
  • 30篇历史地理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生物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4篇青藏高原
  • 29篇青藏
  • 26篇全新世
  • 18篇气候
  • 12篇遗址
  • 12篇史前
  • 10篇气候变化
  • 8篇气温
  • 7篇东北缘
  • 7篇青藏高原东北...
  • 7篇北缘
  • 6篇孢粉
  • 6篇风险评估
  • 5篇环境演变
  • 5篇降水
  • 4篇灾害
  • 4篇中国全新世
  • 4篇石器
  • 4篇史前文化
  • 4篇气温变化

机构

  • 84篇青海师范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 9篇青海省基础地...
  • 3篇教育部
  • 3篇青海省人民政...
  • 3篇青海省文物考...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青海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青海省测绘地...
  • 1篇青海省气象局

作者

  • 88篇侯光良
  • 19篇鄂崇毅
  • 12篇肖景义
  • 9篇李凡
  • 9篇许长军
  • 8篇刘峰贵
  • 6篇王青波
  • 5篇曹广超
  • 5篇孙永娟
  • 5篇方修琦
  • 5篇李生梅
  • 5篇魏海成
  • 5篇姜莹莹
  • 4篇张海峰
  • 3篇周强
  • 3篇王小梅
  • 3篇杨阳
  • 2篇唐仲霞
  • 2篇魏本勇
  • 2篇马玉玲

传媒

  • 7篇干旱区资源与...
  • 7篇地理学报
  • 6篇第四纪研究
  • 5篇地理科学
  • 4篇地球学报
  • 4篇青海环境
  • 4篇青海师范大学...
  • 4篇地球环境学报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干旱区研究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人类学学报
  • 2篇热带地理
  • 2篇盐湖研究
  • 2篇地球与环境
  • 1篇四川文物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8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海东部史前人口数量分析——以民和、乐都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史前人口的估算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海东部史前文化遗迹丰富、序列完整。文中根据考古资料和GIS工具,构建墓葬和遗址面积两种模式来计算青海东部史前人类分布的密集区和核心区人口数量,提出以不同方法计算结果为主,辅之以社会与环境因素的考量综合人口估算模式,来研究区域史前人口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口在新石器伊始就具一定规模,达到7600余人;新石器晚期人口达到最大值,当时人口约为36000人,4000aBP以后人口数量锐减,进入青铜时代,人口规模略有恢复,达到12000人左右;环境变化应该是本区人口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赵小浩侯光良王小梅王鹏程
关键词:史前文化人口估算
中国北方全新世降水分区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不同区域由于影响降水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全新世降水变化特征,利用中国北方全新世9个古降水数据,分析全新世不同区域的降水特征,可以很好地理解11.5ka BP以来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气候驱动机制及其耦合关系。通过对中国北方不同区域全新世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全新世北方变化特征是早全新世降水偏少,中全新世气候湿润,晚全新世干旱。早全新世西部地区干旱程度比北方东部季风区更强,可能是由于全新世早期北大西洋水汽输送减少,西风减弱,局地温度高蒸发量大造成的;北方东部季风区与西部之间降水存在一定差异,但黄土高原与西北干旱区的降水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季风区的降水波动幅度大于其他区,湿润期的起始时间早于西北内陆地区,且东亚季风边缘区的湿润期要晚于其他地区,持续时间也较短。
侯小青侯光良王芳芳王青波
关键词:全新世降水变化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与分区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并非是生命的禁区。确切证据表明,末次冰消期人类已扩张至高原地区,并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交通路线格局。通过构建自然因子模拟—遗址分布校正方法,利用GIS得到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模拟结果,再结合考古证据对模拟路线进行印证。依据模拟结果将高原分为以下4个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以及西北无人区。其中东北区路线遗址点密度高,落入路线内的遗址点数量占总数的88.56%。路线形成于旧石器时期,其方向为东西向,密切联系东北区的内部,并向外沟通黄土高原与北方地区,其形成与发展为彩陶、粟黍、小麦的传播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南区路线为南北走向,北与黄河上游地区连接,南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沟通,加强了南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与交流的大走廊。西南区位于高原的腹心地带,模拟的路线体现了人类对青藏高原主体的征服,其线路总长度4602.32 km为3个区域内最长,是人类向高原进军的第2条重要通道。西北无人区主要为高寒荒漠区,其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故无路线分布。
朱燕侯光良侯光良兰措卓玛庞龙辉
关键词:交通路线考古遗址GIS青藏高原
河西走廊古遗址时空演变与环境变迁被引量:7
2019年
河西走廊在史前和历史时期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该区域考古调查、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为研究局域地貌内遗址时空演变与环境变迁提供可能。通过整理河西走廊考古调查资料,应用文化分布界值、文化重心等方法综合分析该区古文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应用GIS技术提取相应遗址点现今的环境(高程、河流、植被和沙地)信息,结合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测该区古今环境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该区域古文化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3.5 ka BP前,古文化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扩散;3.5—3.0 ka BP古文化仅分布在河西东部地区;3.0—2.4 ka BP骟马文化和沙井文化重新分布在河西的东部和西部地区;约4.0 ka BP、3.6 ka BP和3.0 ka BP的极端气候使古遗址的高程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遗址点所在地的河流、植被、沙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是河西走廊古文化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战争战乱和境外文化的传入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高靖易侯光良兰措卓玛朱燕侯小青
关键词:河西走廊古遗址环境变迁
青藏高原中晚全新世人类活动的孢粉记录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孢粉记录追踪过去人类活动历史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青藏高原28处地层化石孢粉序列,采用直接提取和集成方法获得568条具有年代的伴人孢粉(禾本科、石竹科、杨属、十字花科、委陵菜属、车前属、紫菀属、藜科、狼毒属)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建立高原4个分区的人类活动指数。同时结合本区已有研究资料,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的人类活动历史。研究表明:(1)Ⅰ区东北区,6.0~5.3 ka B.P.早期人类已开始活动,但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对植被影响较弱;5.3~4.5 ka B.P.人类活动得到扩展,环境效应开始显现;4.5~3.5 ka B.P.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加剧了对植被的破坏;3.5~2.0 kaB.P.随着人类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导致过度放牧、森林面积减少及风沙活动增强。(2)Ⅱ区东南区,5.0 ka B.P.左右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开始显现;4.5~3.5 ka B.P.植被受人为干扰显著;3.5~2.0 ka B.P.人类活动扩张至高海拔地区,对植被影响范围随之扩大;(3)Ⅲ区西南区,5.7~4.5 ka B.P.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且得到发展,环境效应逐渐凸出;4.5~2.0 ka B.P.人类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植被影响亦进一步加剧;(4)Ⅳ区西北无人区,受资料所限并未充分讨论,但已有研究表明,全新世早中期本区已有人类进行狩猎采集活动。
陈晓良侯光良侯光良高靖易段荣蕾
关键词:中晚全新世青藏高原
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被引量:22
2012年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类资源等级优;旅游资源要素价值高、影响力大、特色鲜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良好;具有打造成为世界公园的实力。但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商品等级低、基础设施薄弱是公园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肖景义沙占江侯光良唐仲霞
关键词: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评价国家地质公园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青海湖环湖沙地的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青海湖环湖沙地进行统计,发现环湖地区连续性沙地主要有四块。其中最大的两块为湖东和湖西沙地,面积分别为558 038km2、81 91km2,且分析了环湖连续沙地和斑状沙地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斑状沙地不稳定性高于连续沙地,并就环湖沙地的成因做了探讨。
许长军侯光良
关键词:沙地
青海高原山脉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异被引量:17
2007年
早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相对隔离的种群与自然环境之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由于交通、经济、科技等的高速发展,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十分普遍。青藏高原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青海高原内部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和屏障作用,文化的空间分异相对清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还不十分广泛,在现代文化中保留有早期文化的特质。青海高原山脉分布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不同的山地文化,在祁连山与昆仑山之间的湖盆地区产生了昆仑山文化,两山交汇处为昆仑文化的核心区;祁连山西北段为多民族融和的山地文化区,东南段的河湟谷地,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化,将其命名为唐古拉山文化,其内部以巴颜喀拉山为界分为康巴文化和安多文化两个副区。本文通过对青海山脉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文化的空间分异作初步探讨,旨在揭示青海多民族环境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刘峰贵王锋侯光良张忠孝周强张海峰
关键词:山地文化
基于孢粉的中全新世以来共和盆地人类活动探讨被引量:1
2020年
采用1310个中国北方表土孢粉,共和盆地达连海化石孢粉数据,利用现代类比法,重建7.0cal kaBP共和盆地的人类活动指数(HI),结果显示:7~5.4 cal kaBP,人类活动非常微弱,盆地内主要为细石器狩猎采集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非常有限;5.4~4.6 cal kaBP人类活动开始显现,宗日文化的定居、农业活动,已经开始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进入3.8~2.0 cal kaBP的青铜时代,HI指示人类活动显著增强,这与当时社会及自然环境背景紧密相关,当时卡约文化遗址数量多达260余处,人口增长,畜牧业确立与普及,风沙活动较弱;1.8~1.2 cal kaBP HI达到峰值,此时汉—唐时期盆地内出现了城址,聚落建制和规模大大提高,人口数量较为稳定,畜牧业发展达到鼎盛,风沙活动较为微弱,人类活动强度达到顶峰;1.0 cal kaBP之后,人类活动相对减弱,这与盆地内风沙活动开始增强,聚落和人口减少,及其畜牧业衰落有关。重建的HI阶段性变化特征与盆地内人类活动的考古和历史记录较为吻合,揭示共和盆地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主要受聚落、人口、经济活动形式和沙地变化等自然—社会因素共同驱动,也说明采用孢粉记录来指示过去人类活动变化是可行的。
李生梅侯光良许长军魏海成金孙梅
关键词:孢粉中全新世共和盆地
重建古气温的环境证据-方法差异性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重建过去气温是PAGES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环境证据类型与重建的方法不同,重建的古气温记录存在一定差异。环境证据类型中孢粉、植物硅酸体、综合证据、氧同位素、冰川-冰缘重建同一时段、同一地点的气温依次降低,孢粉与植物硅酸体指示的气温最为接近,综合证据与氧同位素较接近;这说明孢粉重建的气温数值偏高,冰川-冰缘证据偏低,它们分别主要指示了植物生长季节和冬半年或冷期的气温;而综合证据与氧同位素则可能比较接近实际气温。按照重建方法,转换函数法重建的全新世气温记录普遍高于自然地理因子指示法,而自然地理因子指示法重建的温度记录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冷事件),说明因子指示法重建的气温记录对于百年尺度的极端事件记录更为灵敏。
侯光良鄂崇毅肖景义何青梅
关键词:古气温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