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敏
-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中国南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被引量:11
- 2013年
- 将在中国南方9省采集分离的568株球孢白僵菌按省份划分成9个亚种群,将其中寄主可以鉴定到目的包括8目昆虫和蜘蛛目的 466株球孢白僵菌按目划分成9个亚种群,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各种多样性指数皆显示我国南方地区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的异质性较强。其中安徽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最高,浙江亚种群最低;鳞翅目Lepidoptera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最高,直翅目Orthoptera分离株最低。广东与云南菌株间以及直翅目与蜘蛛目分离株间遗传分化系数以及遗传距离最大,安徽与湖南亚种群间以及鞘翅目与膜翅目分离株间遗传分化系数以及遗传距离最小,这些结果以及基于遗传距离的亚种群聚类分析都证明我国南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谱系与寄主来源和地理来源均无关系。我国南方球孢白僵菌的变异主要是由各省不同采集地以及采集地内部不同微生境间的差异造成的,也是由各不同寄主目内各科及各属间的变异造成的。
- 胡晓磊何玲敏陈雪张胜利栾丰刚李增智
-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ISSR种群遗传结构
-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工程菌构建及其效应研究
- 随着我国杨树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以及在杨树造林过程中林木抚育、管理、保护、防治不当等原因,杨树病虫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同时阻碍了我国林业的生产和发展。我国杨树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导,然而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但防...
- 何玲敏
- 关键词:杨树溃疡病生物防治基因工程菌生物安全性
- 文献传递
- 植物内生细菌及其生防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9
- 2014年
- 植物内生细菌定殖于健康植物体内,与寄主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和谐联合关系,对寄主植物具有防病、促生、固氮和生物修复等生物学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植物内生细菌进行基因改造,增强了内生细菌的生防潜能和综合防治效果。笔者从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分类鉴定方法、与寄主植物的互作等方面概述了植物内生细菌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着重探讨了内生细菌的植物修复能力和内生细菌在农林业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潜力以及存在的问题。
- 何玲敏叶建仁
- 关键词:内生细菌生物防治生物修复基因工程
- 中国北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被引量:7
- 2012年
- 将在中国北方13省采集分离的622株球孢白僵菌按省份划分成13个亚种群,其中寄主可以鉴定到目的8目昆虫和蜘蛛目的568株按目划分成9个亚种群,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各多样性指数皆显示我国北方地区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的异质性较强.其中内蒙古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最高,河南亚种群最低;鳞翅目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最高,蜘蛛目亚种群最低.河南与辽宁亚种群间以及蜘蛛目与螳螂目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以及遗传距离最大,宁夏与陕西亚种群间以及鞘翅目与膜翅目亚种群间最小.按寄主目划分的亚种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和平均遗传距离均低于按省份划分的亚种群.这些结果以及基于遗传距离的亚种群聚类分析都证明我国北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谱系与寄主来源和地理来源均无关系.我国北方球孢白僵菌的变异主要是由各不同寄主目内科间及属间的变异造成的,也是由各省不同采集地以及采集地内部不同微生境间的差异造成的.
- 何玲敏胡晓磊陈雪张胜利栾丰刚李增智
-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ISSR种群遗传结构
- 中国北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 球孢白僵菌是昆虫种群重要的自然控制因子之一,被开发为真菌杀虫剂广泛使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其寄主范围和地理分布极广,因此种群结构也十分复杂。为明确中国北方球孢白僵菌的种群遗传分化情况,本论文采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
- 何玲敏
-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种群遗传结构
- 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虫生真菌高毒菌株的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被引量:30
- 2012年
-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是我国最重要的茶树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亟需开发经济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对从茶小绿叶蝉上分离的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和4株自其它叶蝉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初选出活性较高的爪哇棒束孢和两株球孢白僵菌;对假眼小绿叶蝉低龄若虫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爪哇棒束孢毒力最强,分别比两株球孢白僵菌高2.33~7.26倍和6.08~27.26倍,在1×108孢子mL 1浓度条件下第13 d的致死率达100%,LT50为5.9 d。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爪哇棒束孢菌株配制的IJOD-1悬乳剂以7.5×1013孢子hm 2的剂量常量喷施,对假眼小绿叶蝉虫口的防治效果在第11 d时为50.32%;第25 d时追加1次放菌,在第55 d时的防治效果达68.40%。
- 展茂魁何玲敏陈名王滨李增智
- 关键词:假眼小绿叶蝉球孢白僵菌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