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路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9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惠农政策的嵌入与乡村治理资源重组——基于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1
- 2010年
- 依据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可将乡村治理资源的配置分为三种类型:自给自足型、资源汲取型和资源赋予型。惠农政策嵌入乡村社会推动乡村治理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资源的配置由资源汲取型向资源赋予型的转变。本文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为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进入乡村之后所引起的机构与人员的重组、乡村干部的角色转变以及农民权利观念的提升等乡村治理资源的变化书写必要的注脚和反思。
- 慕良泽任路
- 关键词:惠农政策乡村治理资源重组
- 田野政治学:村治研究与中国政治学的重建——以中国村民自治研究为重点表述对象被引量:4
- 2017年
- 当前,村治研究遇冷不能看作是村治研究的失败,只是村治研究从热议回归到正常的学术轨道,为此,需要对这段公共学术运动进行回顾和展望。村治研究是20世纪以来有关农村研究的第二次学术高潮,促成了乡村政治与政治学的相遇,在研究中逐渐形成学术自觉,并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其中,推动研究主题的深化,不仅拓展了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而且在关键时期推动了整个政治学向前发展。同时,村治研究也面临着学科化与问题导向、个案村庄与整体社会、本土化与接轨思维等多方面的挑战,未来能否建立田野政治学赖于对上述挑战的因应。
- 任路
- 关键词:村民自治村治研究中国政治学
- 自治的力量:村民自治的起源与发展——以“村民自治第一村”为例
- 村民自治的起源与发展是村民自治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往的研究集中于宏观历史背景,突出村民自治的必然性,对宏观历史之下的微观行动缺少足够的关注,遮蔽了历史的偶然性,只有将宏观背景和微观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加清晰和准确地理解村...
- 任路
- 关键词:村民自治经济体制历史演变
- 文化相连: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文化基础被引量:36
- 2014年
- 肇始于上世纪的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制度形态的存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已经深深嵌入到乡村社会之中。不过,从村民自治的产生来看,它是自生于乡村社会土壤,在上升为国家制度后推行全国,逐步脱离了原有的乡村社会。当村民自治以统一的制度形式遭遇多样的乡土社会时,全国各地为推进村民自治进行了地方性探索与机制性创新。显然,这些探索和创新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植根于乡土社会的自治文化,并将绵延的文化与现代的制度耦合于村民自治的具体实践,逐步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治理结构之中,为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奠定文化基础。
- 任路
- 关键词:村民自治
-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学术与话语——以政治学恢复重建历程为例被引量:39
- 2021年
-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表现。在中国,政治学自1980年恢复重建以来,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并为政治学发展提供了标识。特有的中国政治基础、特有的中国政治问题、特有的中国在世界变化格局中的地位,使得中国政治学在科学研究中产生出自主性和自为性,开始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欧美政治学相比,中国特色政治学突出表现为学科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体系的整合性取向和话语体系的包容性特点。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
- 徐勇任路
- 关键词:政治学学科学术话语
-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乡村社会建设的困境、微观经验与启示——以广东省云浮市“村民理事会”为例被引量:4
- 2013年
- 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研判乡村社会发展,可以将乡村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国家与乡村社会断裂情境中乡村社会自在自为的存在状态;国家统制乡村社会后乡村社会被国家全面消解甚至走向衰败;国家管理乡村社会背景下乡村社会走向自觉和自治。当然,现实存在远比这种简化的纵向概括更混杂,熟人社会或者正在蜕变的熟人社会依然是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的一般形态。然而,市场化和社会化所带来的冲击正浸染着本色的乡土社会。为此,基于"陌生人"基础上的现代公共关系的塑造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保障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主要议题。
- 慕良泽任路
- 关键词:市场化社会化公共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
- 协商民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路径转换与机制重塑被引量:15
- 2016年
- 三十多年来,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以静悄悄的民主试验的形式拉开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自治的序幕,并在代议民主的框架下形成以选举为重点的发展路径,从制度建设到权利保障,从政治文化到社会条件等,推动了整个村民自治的发展与深化。与此同时,实践中村民自治也面临行政化带来的自治悬空,参与乏力带来的自治空转,村民自治的内在价值难以有效实现。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以代议民主为原型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需要容纳多元主体、开放平台、复杂决策和跨区议事等新内容。因此,必须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寻找新的路径,而协商民主正与当前解决村民自治的现实困境和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相契合,并能够对村民自治的运行进行机制重塑,进而推动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
- 任路
- 关键词:协商民主村民自治
- 屋场治理唱反调少了,谋实事多了
- 2023年
- 在我国广大南方农村地区,人们因为血缘、地缘聚居,并习惯把这一场域称为“屋场”。生活于此的村民,分散居住特点较为明显,由此带来群众办事不方便、公共议事不容易、干群联系不紧密、服务群众不到位。随着部分山村日益空心化,这“四不”特征变得更为突出。
- 任路冯晨晨张浩
- 关键词:空心化议事
- 村民集体毁约的行动逻辑——基于粤东南村的观察
- 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村民集体毁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毁约是村落传统惯例与现代契约的相互抵牾,集体行动是村民之间的相互博弈。因而,村民集体毁约也是理解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本文以村落情境中的协议为宏观背景,折射出三层...
- 任路
- 关键词:行动逻辑
- 文献传递
- 协商民主: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运转机制被引量:16
- 2014年
- 长久以来,居民自治受制于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整体的发展相对缓慢,以行政化为导向的社区管理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自治组织弱化、自治功能萎缩、自治制度空转。居民自治面临"成长的烦恼"和"制度的瓶颈"。不过,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自主空间增大,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制度创新的实践增多,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以自治化为导向的社区改革,其中带有"协商民主"元素的居民自治实践最具有启发意义。追根溯源,这些实践是协商民主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是居民自治遭遇困境后,在实践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结果,更是未来居民自治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资源。
- 任路
- 关键词:协商民主居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