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弘毅
-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 FAK通过粘着斑蛋白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血管内皮细胞(VECs)迁移导致的肿瘤内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粘着斑激酶(FAK)引起的粘着斑蛋白变化以及对VECs黏附和迁移的影响。采用粘着斑激酶抑制剂(50nmol/mL)抑制FAK在Y397位点的磷酸化,划痕法测定FAK抑制剂在0、5、10、30、60、120min对VECs迁移的影响,免疫荧光测定FAK抑制剂作用120min后细胞骨架的变化,Western blot测定FAK抑制剂的加入对粘着斑vinculin、talin和paxillin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FAK抑制剂加入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减少,胞间连丝被打断,vinculin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基本一致,而talin和paxillin表达在初始的5~10min出现降低趋势,30min有缓慢升高,30min后表达再次降低。本研究结果证明了阻断FAK的磷酸化可下调几种粘着斑蛋白复合物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抑制了VECs的黏附和迁移行为。该研究结果为由VECs迁移引起的肿瘤内血管新生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 高敏刘肖珩孙亨任弘毅王利娟沈阳
- 关键词:粘着斑激酶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黏附细胞迁移
- 钛颗粒负荷对成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假体周围的溶骨性因子是造成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前期的研究表明,磨损颗粒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和矿化能力,为探索不同直径的磨损颗粒对成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我们采用双夹心抗体ELISA、RT-PCR法分析3种直径钛颗粒对兔成骨细胞表达IL-6I、L-10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的影响。结果显示:0.9μm钛颗粒刺激成骨细胞产生大量促骨吸收因子(IL-6、ODF)的同时快速而短暂地释放抑骨吸收因子(IL-10);2.7μm和6.9μm钛颗粒,尤其是后者主要是刺激成骨细胞缓慢而强烈地产生促骨吸收因子。提示:磨屑颗粒作用成骨细胞的生物学反应是双相的,且反应程度因颗粒大小和作用时间的不同而又有所不同。可见如何抑制假体周围溶骨性因子的产生以及人工材料的优化选择是提高人工假体寿命的关键。
- 吴江王艳霞任弘毅孙亨范恒王海舟陈槐卿
- 关键词:钛颗粒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 低剪切力通过Integrins信号通路诱导HepG2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力学生物学机制
- <正>细胞迁移是细胞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发育和形态形成等生命过程的基础,胚胎发育、血管生成、伤口愈合、免疫反应和炎症等过程都涉及到细胞迁移。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
- 余泓池王利娟任弘毅孙亨沈阳刘肖珩
- 文献传递
- 黏着斑激酶在Hep G2肝癌细胞黏附和迁移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3年
- 黏着斑激酶(FAK)在细胞的黏附和迁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通过调节下游小G蛋白实现对细胞黏附和迁移的调控。本研究采用FAK抑制剂阻断FAK在Y397位点的磷酸化;细胞损伤模型测定不同浓度(0~250nmol/mL)FAK抑制剂在0、2、4、8、24h各时间点对Hep G2细胞迁移的影响;免疫荧光结合Western blot测定50nmol/mL的FAK抑制剂处理Hep G2细胞120min后,细胞骨架的变化及小G蛋白Rac1、RhoA和Cdc42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FAK抑制剂对肝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Hep G2细胞FAK磷酸化120min后,细胞骨架发生明显改变,而对小G蛋白的表达在不同时间段的抑制作用呈现出不同的时间效应,抑制FAK磷酸化可以下调下游小G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行为。以上结果揭示FAK抑制剂通过阻止FAK的磷酸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该研究结果提示FAK抑制剂可能会抑制肿瘤细胞从原发灶向转移灶的迁移,从而在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马云龙沈阳任弘毅孙亨余泓池刘肖珩
- 关键词:黏着斑激酶小G蛋白肝癌细胞细胞黏附
- 低剪切力通过Integrins信号通路诱导HepG2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力学生物学机制
- 余泓池王利娟任弘毅孙亨沈阳刘肖珩
-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转移的相关进展被引量:9
- 2012年
-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一种来源于发育生物学的概念,它表示上皮细胞发生向间质细胞表型转化的一个过程。近年来,EMT机制已经成为肿瘤转移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要回顾了EMT及其与肿瘤转移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生物力学因素在EMT参与肿瘤转移中的可能作用,以期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 任弘毅王艳霞吴江
- 关键词:肿瘤转移
- 一种用于宽场荧光显微镜下成像的皮肤厚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 2016年
- 目的通过改良免疫荧光染色方案,使皮肤厚切片能在宽场荧光显微镜下荧光成像。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5只,经Zamboni固定液灌注固定后取后肢足底皮肤,冷冻切片,片厚40μm,行神经纤维标志物PGP9.5免疫荧光染色。首先比较染色后用梯度甘油溶液透明与不经甘油透明对皮肤厚片成像深度的影响;继之在染色后甘油透明的基础上,检测染色前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不同时间(10min、15min和30min)对皮肤背景信号的影响。此外,采用体视显微镜检测梯度甘油透明对切片形态的影响。最后,用上述DMSO-甘油改良染色法进一步对神经纤维其他标志物NF 200和外周蛋白分别进行染色。结果经染色后甘油透明的切片其成像深度显著大于常规染色的切片(P<0.01);在甘油透明的基础上,先用DMSO处理能有效降低皮肤背景着色,时间以15min为佳;梯度甘油处理并不会造成皮肤厚片的形态改变;DMSO-甘油改良染色法也能有效显示皮肤NF200和外周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纤维。结论经本改良方法染色的皮肤厚片能在宽场荧光显微镜下良好成像。
- 任弘毅丁有权李轩漾齐建国
- 关键词:皮肤免疫荧光
- 脾和腰部淋巴结切除缓解大鼠胫神经损伤后疼痛慢性化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外周淋巴器官在成年大鼠胫神经永久性横断伤(即改良型备用性神经损伤,modified spared nerve injury,mSNI)后机械性疼痛异常的慢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 3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动物,分别用于脾脏切除、腰部淋巴结切除和右侧腘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联合切除实验。每项实验的10只动物再随机分为外周淋巴器官切除手术组(n=5)和假手术组(n=5)。所有动物根据实验分组进行相应的外周淋巴器官切除的手术或者假手术,术后1周进行右侧mSNI手术。所有动物于外周淋巴器官切除术前、右侧mSNI手术前、mSNI手术后7d和mSNI手术后14d进行von Frey纤维试验,测试mSNI手术同侧和对侧大鼠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特异性的疼痛反应。结果脾脏和腰部淋巴结切除明显缓解mSNI后7d和(或)14d的大鼠手术侧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的机械性疼痛异常。然而,右侧胭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联合切除对mSNI后7d和14d的大鼠手术侧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的机碱性疼痛异常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脾脏和腰部淋巴结参与成年大鼠mSNI后机械性疼痛异常的慢性转化。
- 肖霞杜彬丁有权任弘毅齐建国
- 关键词:淋巴结脾脏淋巴结切除术脾脏切除术
- 蠕虫来源的LNFPⅢ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和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蠕虫来源的免疫调控性糖分子乳-N-岩藻五糖Ⅲ(lacto-N-fucopentaoseⅢ,LNFPⅢ)对成年大鼠胫神经永久性横断伤(即改良型备用性神经损伤,modified spared nerve injury,mSN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的影响,以及它对此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n=6)、mSNI手术组(n=6)、mSNI手术+牛血清白蛋白(BSA)组(n=12)和mSNI手术+LNFPⅢ组(n=12)。各组动物行右侧mSNI手术或者相应的假手术,根据实验分组腹腔注射BSA或LNFPⅢ与BSA的结合物。每组取6只大鼠进行足底试验、von Frey纤维试验、针刺试验和丙酮试验,测试手术前、后手术同侧和对侧大鼠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特异性的疼痛反应。制备mSNI手术+BSA组和mSNI手术+LNFPⅢ组手术后7d和14d(各组每个时间点3只动物)的第3~第4腰椎(L3~4)脊髓节段冰冻切片,进行小胶质/巨噬细胞标志物分化抗原簇分子11b(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molecule 11b,CD11b)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成年大鼠mSNI后,早期系统性给予LNFPⅢ可显著缓解手术后急性诱导期(4/5d)和慢性转化期(7/8d和14/15d)中手术侧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特异性的机械和温度刺激诱发的病理性疼痛。同时,早期系统性给予LNFPⅢ抑制mSNI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中术后7d小胶质/巨噬细胞以及术后7d和14d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 早期系统性给予LNFPⅢ能抑制成年大鼠mSN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包括急性诱发和慢性转化)以及该过程中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
- 丁有权任弘毅肖霞李轩漾齐建国
-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病理性疼痛
- 早期系统性给予IL-10对成年大鼠胫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探究早期系统性给予白介素-10(IL-10)对成年大鼠胫神经损伤后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胫神经永久性横断伤(即改良型备用性神经损伤,modified spared nerve injury,mSNI)组、IL-10给药的mSNI组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给药的mSNI组,每组各6只。根据各组的设定进行右侧胫神经永久横断或相应假手术,并在术后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50μg IL-10(0.1mg/mL)或等体积PBS。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前(0d)及术后4/5d、7/8d、14/15d在后肢足底隐神经和腓肠神经支配皮肤区域进行足底实验、丙酮测试、von Frey hairs测试、针刺实验以检测其疼痛反应。此外,随机选取6只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联合横断),并在术后8d观察其后肢足跖外翻状态与mSNI组的异同。结果 mSNI组大鼠损伤同侧后肢足跖外翻状态较SNI组明显减轻。在足底实验、丙酮测试、von Frey hairs测试、针刺实验4种测试中,mSNI组大鼠损伤同侧足底的隐神经和腓肠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在术后4/5d均出现明显的病理性疼痛反应,并持续到术后14/15d。而其损伤对侧及假手术动物损伤同侧及对侧均无明显的病理性疼痛反应。IL-10给药的mSNI组大鼠在损伤同侧足底的隐神经和腓肠神经支配皮肤区域的各种病理性疼痛行为反应在术后4~7d均得到明显的缓解,并持续到术后15d,而PBS给药的mSNI组损伤同侧仍持续保持明显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反应。结论 成年大鼠胫神经永久性横断是一种有效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系统性注射的给药方式可有效发挥IL-10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抑制作用。
- 冯亚平丁有权任弘毅李轩漾覃扬齐建国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白介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