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病理
  • 2篇子宫
  • 2篇临床病理
  • 1篇蛋白
  • 1篇叶状
  • 1篇叶状肿瘤
  • 1篇液基细胞学
  • 1篇乳腺
  • 1篇乳腺叶状肿瘤
  • 1篇肿瘤
  • 1篇子宫颈
  • 1篇子宫颈病变
  • 1篇子宫内膜
  • 1篇子宫内膜癌
  • 1篇组织病理
  • 1篇组织病理学
  • 1篇组织病理学诊...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学
  • 1篇腺叶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乔星
  • 3篇祁晓莉
  • 2篇张轶华
  • 2篇王彦
  • 1篇刘洪波
  • 1篇朱彦贺
  • 1篇王春艳
  • 1篇马秀华
  • 1篇杜睿
  • 1篇武迪
  • 1篇任平
  • 1篇秦云
  • 1篇张珊珊

传媒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错配修复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乔星祁晓莉卢晓红王彦
复发性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6例复发后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巨检:肿瘤呈边界清楚的结节状肿块,手术易剥离,部分肿物可见完整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白灰红色,局部切面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或裂隙,内含清亮液或乳头样物,局部黏液伴半透明样,实性区呈编织状、漩涡状,质韧。2发病年龄与病理诊断:首诊发病年龄28~50岁,平均首诊发病年龄41.2岁,首诊诊断3例为纤维腺瘤,3例为叶状肿瘤,经1~3次复发后诊断为叶状肿瘤,4例交界性叶状肿瘤,2例恶性叶状肿瘤。病例1、3、4首诊为乳腺纤维腺瘤,复发后演变成为叶状肿瘤;病例2、5首诊为乳腺良性叶状肿瘤,复发后诊断为交界性叶状肿瘤;病例6首诊即为交界性叶状肿瘤,复发后诊断为恶性叶状肿瘤。显示叶状肿瘤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肿瘤恶性程度逐步增加。结论反复复发的叶状肿瘤,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肿瘤恶性程度逐步增加,确诊后应做扩大切除。
张珊珊秦云张轶华乔星王彦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复发性临床病理特征
液基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子宫颈病变的对照分析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评价子宫颈液基细胞学(TCT)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符合率及其在子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hinPrep液基细胞学检查,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子宫颈细胞学诊断为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以上阳性病例与其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完成细胞学检查总例数14 111例,阳性869例,阳性率6.16%。其中细胞学检查并且有组织学诊断结果的ASCUS以上异常者440例,细胞学结果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ASCUS/不能除外高度病变(ASC-H),阳性检出率为31.9%、96.3%8、.0%、41.7%;LSIL/HSIL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符合率分别为68.1%8、5.2%。结论 TCT技术应用于宫颈病变筛查,能有效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检出率,其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较高,是子宫颈病变筛查的有效方法。
祁晓莉马秀华王春艳乔星张轶华朱彦贺
关键词:子宫颈病变液基细胞学组织病理学
腹腔放线菌病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腹腔放线菌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腹腔放线菌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物位于肠系膜内,大小12 cm×8 cm×3 cm,表面呈灰红色分叶状;镜下为慢性化脓性炎症,局部有小脓肿形成,伴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嗜酸性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其中可见放线菌菌团。病变累及肠系膜、部分肠壁组织至肠黏膜固有层、腹壁组织及膀胱底。结论腹腔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组织学检查是主要的确诊方法。手术后配合青霉素治疗效果好。
祁晓莉武迪任平乔星刘洪波杜睿
关键词:腹腔放线菌病临床病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