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峰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2篇渗碳
  • 2篇气体渗碳
  • 2篇奥氏体
  • 2篇奥氏体不锈钢
  • 2篇不锈
  • 2篇不锈钢
  • 1篇渗碳层
  • 1篇C浓度
  • 1篇表面特性
  • 1篇残余应力

机构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2篇巩建鸣
  • 2篇荣冬松
  • 2篇高峰
  • 1篇姜勇
  • 1篇王艳飞

传媒

  • 1篇金属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年份

  • 2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316L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后的表面特性被引量:10
2014年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工艺,采用该工艺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不同时间的渗碳处理,并对渗碳后不锈钢的表面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渗碳后试样表面晶格发生膨胀,形成了15~35μm的扩张奥氏体层,该层具有高残余压应力、高硬度、高含碳量及良好的韧性,且层中无碳化铬析出,说明该工艺兼顾了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强化与抗腐蚀性能;同时,渗碳时间对表面的强化效果影响显著,表面残余应力、硬度及碳含量等随渗碳时间延长均增加。
高峰巩建鸣姜勇荣冬松
关键词:渗碳层残余应力
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的C浓度与扩散应力测量与计算被引量:3
2014年
开展316L奥氏体不锈钢块状试样低温气体渗碳实验,测量渗碳层内沿深度方向的C浓度和应力的大小及分布;基于应力-扩散耦合作用理论,建立渗碳后渗碳层内的C浓度和应力分布的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上述渗碳实验后试样沿深度方向的C浓度和应力分布,并将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低温气体渗碳后钢在表层产生一层含高C浓度的渗碳层,渗碳层内重现高的压应力,C浓度和压应力均在表面处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压力和浓度的大小之间呈直线关系;考虑应力-扩散的耦合作用的扩散计算模型计算得到的C浓度分布和实验测量结果符合的较好,表明扩散引起的应力在低温气体渗碳的C扩散中扮演重要角色;扩散压应力的产生显著增加了C的表观扩散速度,在低温气体渗碳等类似的渗碳或氮的扩散机制研究中,需考虑扩散引起的扩散压应力与扩散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王艳飞巩建鸣荣冬松高峰
关键词:C浓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