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骁英

作品数:1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主题

  • 9篇雕龙
  • 9篇文心
  • 9篇文心雕龙
  • 7篇《文心雕龙》
  • 6篇骈文
  • 5篇骈文理论
  • 5篇文学
  • 3篇清代
  • 3篇诙谐
  • 3篇文学理论
  • 2篇学术转型
  • 2篇文化
  • 2篇文体
  • 2篇小说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底本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文
  • 1篇叙事文学

机构

  • 16篇辽宁大学

作者

  • 16篇马骁英
  • 1篇于景祥

传媒

  • 3篇沈阳师范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辽东学院学报...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鞍山师范学院...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辽宁科技大学...
  • 1篇辽宁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碑志文体四类释名考证
2015年
碑志文,是中国古代文体学领域中的重要文体,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而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清代学者李兆洛编选的著名骈文选本《骈体文钞》,将碑志文体划分为四类:碑记类、墓碑类、志状类、铭刻类。这一划分,是对《文心雕龙》以来历代文体学历史成果的科学继承,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碑志文体的面貌。返本复始、穷根溯源地探讨碑志文体四类的名称的源起、流变,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碑志文体的发展历程。
马骁英于景祥
南朝“禅授诏策”研究
2015年
"禅授诏策"是中国骈文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南朝时期,达到鼎盛。此种文体集高度的政治功利性与文学艺术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文章从释名、总体特征、历史起源、模式化倾向、文献谱系、骈化过程等多个角度,全面研究南朝"禅授诏策"的文体意义和理论内涵。
马骁英
关键词:南朝骈文理论文体学
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以清代孙梅《四六丛话》为例
2014年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马骁英
关键词:社会转型学术转型骈文理论
元明清时期《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研究——兼论《文心雕龙·谐隐》诙谐文学理论的起源被引量:2
2014年
元明清时期的研究者们深刻论析了《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的理论内涵,指出其理论核心是"君子之德"。《文心雕龙·谐隐》的诙谐文学理论,继承了"谑而不虐"说对"君子之德"的关注,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史上提出了"德音"说。这类被称为"德音"的诙谐文学作品,虽然幽默滑稽,但合德中礼、有节有度,有亲和之力,而无诋毁之意,并且旨在对社会有所匡正,对时用有所裨益。刘勰的"德音"说,源于??《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且是在其基础上的重要发展。
马骁英
关键词:《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諧讔》诙谐文学理论文献考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对元至正十五年本《文心雕龙·諧讔》的汇校,对比、辨析异文,并经过考据,梳理出文论观点:"隐"与"讔":"言"的形式因素对于"讔"具有极端重要性;"内怨为诽"与"内怨为俳":怨怒心理以诙谐的形式外现;"有足观者""有定称者""有足称者":"意在微讽"之"諧"值得欣赏与肯定;"本体不雅"与"本体不■":"諧"的主旨与形式的反差矛盾造成流弊;"君子嘲隐"与"君子隐(讔)":"谬辞诋戏"之"讔"属于与"君子隐(隐)"对立的"小人讔"。
马骁英
关键词:底本
先秦采诗制度与中国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具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传统。在中国古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成绩尤为显著。而先秦采诗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搜集、整理、保护民间文学的滥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地位格外突出,具有代表性意义。对先秦采诗制度的研究与剖析,有利于我们探索中国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
马骁英
关键词:采诗制度民间文学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文心雕龙·丽辞》的俪偶与骈散
2015年
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第一篇关于骈俪文辞形式的专论。六朝时期崇尚骈俪的时代文化风习和历代文人对汉语言文字固有特点的不断揭示,促使《文心雕龙·丽辞》应运而生,首次将骈俪对偶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加以系统研究。刘勰认为,骈俪对偶肇源于造化自然,文学作品中运用俪偶,不仅可以增加句式和音律之美,而且可以突出重点,强调语气,对文章内容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在骈偶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刘勰中肯公允地指出,骈散同源于自然之理,因此写作文章,应当根据情况需要而兼用骈散,注重"迭用奇偶"和"奇偶适变",以达到良好的语言效果。
马骁英
关键词:《文心雕龙》丽辞骈偶
文化自觉视阈中的骈文理论——以《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比较研究为例
2014年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领域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对我们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研究骈文理论的创新发展、现代转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分别是中国古代骈文理论的终点和起点,如果我们以文化自觉的视角,对《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四六丛话》对《文心雕龙》的继承与创新,就可以发现,骈文理论自身具备着创新发展、现代转化的宏观条件和巨大可能性。
马骁英
关键词:文化自觉骈文理论《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
根据“论文叙笔,囿别区分”(《文心雕龙·序志》)的体例和“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的标准,《文心雕龙·諧讔》是其全书论述“有韵之文”的十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其地位近于拾遗补阙、备位足数,其文采亦远逊...
马骁英
关键词:文心雕龙诙谐文学理论
文献传递
清代、民国时期《四六丛话》研究史
2015年
清代孙梅的《四六丛话》是中国古代骈文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对它的研究,从它刚刚成书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自清代乾嘉之际,直至民国时期,对《四六丛话》的研究,代不乏人,频出佳作,采用的研究方式兼有序跋、学术笔记、书目提要、学术专著章节等多种。它们涉及《四六丛话》骈文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多个角度挖掘了《四六丛话》骈文理论的深刻内涵,肯定了《四六丛话》骈文理论的宝贵历史价值,为《四六丛话》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四六丛话》研究史发展脉络,为当今的《四六丛话》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
马骁英
关键词:研究史清代民国时期骈文理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