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荣
- 作品数:82 被引量:5,122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宏观经济稳定与国有经济投资:作用机理与实证检验被引量:75
- 2019年
- 经济稳定、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共同构成了当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各国的实践一般都把财政货币政策作为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投资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的研究发现:非国有经济投资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但国有经济投资的波动性较小,且具有一定逆周期性;分省层面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的省份,宏观经济波动较小;同时,国有经济投资对GDP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投资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作用,但这种稳定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可能会有所减弱。
- 郭婧马光荣
- 关键词:经济波动国有经济投资经济稳定
- 辖区规模、地方政府治理与经济发展——基于乡镇撤并的研究
- 2024年
- 行政区划调整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乡镇撤并、县区合并等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地方政府辖区规模的改革。文章基于乡镇撤并改革,从政府组织运行成本的角度,研究了地方政府辖区规模的决定因素及其经济效应。文章通过构建地方政府最优辖区规模的理论框架,分析得出上下级政府间沟通成本、政府工作人员知识水平、公共政策推行效果的可预测性、公共品规模经济程度和居民偏好异质性是决定地方辖区规模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1997—2014年我国乡镇撤并数据与县级经济社会数据,发现在沟通成本较低、政府工作人员知识水平较高、公共政策推行效果可预测性较强、公共品规模经济效应需要发挥以及居民偏好异质性较低的地区,乡镇撤并的力度较大。文章进一步评估了乡镇撤并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乡镇撤并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就业状况,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节省财政开支和改善地方公共服务,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文章认为,行政区划调整改革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辖区过大带来的管理成本上升和辖区过小导致的规模经济损失因素,统筹协调发展。
- 程小萌李咚咚马光荣
- 关键词:乡镇撤并政府治理经济发展
- 中国的企业经营环境:差异、变迁与影响被引量:33
- 2015年
- 企业经营环境是制度在微观企业层面的体现。由于制度在事后执行上的差异,一国内部不同企业的经营环境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本文利用2006~2012年期间4个年度的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出现差异和变迁的因素。结果显示,政府规模更大、国有企业比重更高、经济开放度更低的省份,企业经营环境更差。相比于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享受了更好的经营环境,因此存在着基于企业规模和所有权的经营环境歧视。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2010年间政府规模扩大、国进民退、对外开放度下降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在这一期间出现恶化。本文还使用分省份的企业经营环境指数,发现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提高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并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贡献。
- 马光荣樊纲杨恩艳潘彬
- 关键词:企业经营环境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
- 行政区划壁垒、边界地区公共品提供与经济发展被引量:31
- 2022年
- 行政区划壁垒是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行政区划壁垒对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两种效应——边界跳跃效应和边界洼地效应,接着利用栅格级别夜间灯光亮度和公共品提供数据,对两种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第一,省际交界地带不存在显著的边界跳跃效应,紧邻省界两侧的地带在经济发展和公共品提供水平上都高度接近;第二,省际交界地带存在明显的边界洼地效应,越靠近省界的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共品提供水平越滞后,这一效应在距离省界20公里的范围内尤为明显。边界洼地效应的存在导致省内核心地带的经济发展难以辐射到边界地带,也可以作为边界跳跃效应不存在的原因。本文研究表明,进一步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与平衡发展,也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 马光荣赵耀红
- 关键词:省际边界
- 土地资源错配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差异被引量:242
- 2016年
- 尽管资源错配与生产率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文献却少有关于土地资源错配对生产率影响的研究。中国各地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导致大量稀缺的土地资源被低效利用,在降低企业进入门槛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产效率损失。本文利用城市层面和行业层面的数据,估计了以低地价、协议出让方式为主的粗放型土地出让方式所导致的土地资源错配对中国工业企业间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个城市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建设用地比例越高,其工业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越低,且此效果对土地依赖程度高的行业更为显著。本文采用了多个替代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并利用地形和官员任期作为工具变量,均得到了稳健的结果。
- 李力行黄佩媛马光荣
- 关键词:生产率协议出让
- 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贷款被引量:154
- 2017年
- 本文利用全国县级层面2006—2011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每增加1元,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会增加0.0568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每增加1元,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分别会增加0.1元、0.199元和0.248元。这一结果证实了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提出的"中小银行优势假说",即中小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本文还发现,尽管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它们仍然能够通过较高的贷款利率覆盖其因更多的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
- 刘畅刘冲马光荣
-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不良贷款
- 基础设施、税收竞争与企业税负--基于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视角被引量:21
- 2022年
- 基础设施促进了国内市场一体化,提升了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从而加剧地方政府在吸引要素上的竞争。本文利用2005~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加剧了地区间税收竞争,显著降低了辖区内企业的所得税实际税负。对于跨地区流动性较低的企业,高铁开通降低企业税负的幅度相对较小。同时,由于高铁促进了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中心城市参与税收竞争的程度较轻。相比于中心城市,高铁开通更加显著降低了非中心城市的企业税负。在全面评估跨地区基础设施的福利影响时,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行为反应,促进国内市场大循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 蒲龙马光荣黄勃
- 关键词:税收竞争实际税负基础设施
- 打到底线的竞争——财政分权、政府目标与公共品的提供被引量:50
- 2010年
- 在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在政治晋升激励的驱动下,为GDP增长而会实施"打到底线的竞争"。这种过度竞争导致了地方公共品尤其是教育、环境、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非生产性公共品的提供不足。本文构建了一个财政分权的理论模型,考察了不同的政府目标下,地方政府公共品提供是否会导致福利损失。我们发现,当政府目标是最大化居民的效用时,政府间的竞争会导致公共品提供不足。在只考虑非生产性公共品的模型中,当地方政府的目标更加偏向GDP的增长时,公共品提供不足会更加严重。当政府公共支出划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公共品这两类时,地方政府越偏向于本地GDP的增长,非生产性公共品的提供会更加不足,生产性公共品的提供则可能会过量。
- 马光荣杨恩艳
- 关键词:财政分权政府竞争政府目标公共品
- 宗族文化、男孩偏好与女性发展被引量:84
- 2017年
- 本文基于CFPS数据和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宗族文化对男孩偏好和女性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宗族文化强度同地区男孩偏好和女性发展显著相关,表现为宗族文化势力越强,性别比失衡越严重,女性与男性教育差距越大。以宋代民族战争作为工具变量,本文进一步估计了宗族文化对人口性别比和两性教育差距的因果影响,得到同OLS估计一致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城市化和教育进步在影响和改变传统宗族文化中可能发生的作用。
- 张川川马光荣
- 关键词:性别比失衡男孩偏好宗族文化
- 采矿业繁荣与公共品提供被引量:5
- 2021年
- 资源型地区的财政收入高度依赖于采矿业,地方政府对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是提升居民福利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财政收入获取形式影响地方政府行为激励的角度,分析了采矿业繁荣恶化地方公共品提供的机制。然后,文章基于1998—2018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利用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变动作为外生冲击,对采矿业繁荣影响地方公共品提供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采矿业繁荣尽管大幅度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但是教育、医疗等民生性公共品供给水平并未因此而提升,基础设施等生产性公共品供给也未因此而改善。进一步研究发现,采矿业繁荣期,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显著膨胀、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因而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并未有效转化为公共品供给。本文的结论表明,应该强化资源型地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王丽艳马光荣
- 关键词:资源价格公共品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