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宜葳 作品数:15 被引量:39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然科学总论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更多>>
坎农与中国——从学术导师到人民之友 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1871-1945)是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也是美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代生理学家,他发明的钡餐法和创立的“内稳态”概念使他的名字长存在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医学的实际应用中。作为... 颜宜葳关键词:科学家 角色定位 我国第一座血库的建立 战争环境下一项医学新技术的转让、接受及影响 被引量:6 2006年 目前国内输血与血液学方面的专著均承认1944年在昆明建立的军医署血库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血库。这座血库是美国医药助华会(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经过两年的筹备,于1943年正式捐赠给中国人民的。血库设备和冻干血浆制备技术在当时都处于医学进展的最前沿。在二次大战后期中美成为盟友的特殊背景下,美国医药助华会向中国提供的这次技术转让十分及时而且充分、迅速、无偿。军医署血库在昆明运行一年余,所生产的血浆数量并不足道。但是献血实践引入中国对旧有的迷信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为血库培养的技术人才日后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骨干力量,血库的技术和管理体制很快在中国受到模仿复制。本文利用美国医药助华会会刊上的记载及中国方面的相关材料,追述了中国第一座血库成立的经过,分析了使这次技术转让得以完成的有利因素、该项技术在中国被接受和消化的程度、以及这次技术转让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 颜宜葳 张大庆关键词:输血 中美医学交流:坎农的影响与贡献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1871~1945年)是20世纪初叶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于1935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担任访问教授,对中国的生理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与中国生理学... 颜宜葳 张大庆关键词:生理学家 文献传递 中国早期教会医院研究 颜宜葳关键词:疾病谱 社会史 晚清 20世纪50年代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国际合作——日本防治血吸虫病医学代表团来华始末 被引量:4 2019年 新中国建国初期,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曾经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日本当时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有领先的成就。为了向日本医学界学习经验,借助20世纪50年代中日两国蓬勃开展民间外交的契机,并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自过问,1956年以小宫义孝为首的由5名专家组成的日本防治血吸虫病医学代表团应中华医学会的邀请来华访问。这次访问的影响在某些以英文文献为主的研究中得到极高评价,但中国国内的有关研究大多数完全忽略了这一段故实。本文根据档案、中外医学文献、小宫义孝本人著述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梳理了日本防治血吸虫病医学代表团访华的来龙去脉,重点关注了中日医学家在专业问题上的合作交流。本文认为:小宫义孝代表团的来访并未对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和目标产生决策性的影响,但是日本学者的确向中国医学界传授了无可取代的实践经验,帮助解决了防治工作中的难题,并体现出真诚的合作态度。日本学者建议的一些具体措施很快被中国随后的防治工作所采纳。在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下,日本防治血吸虫病医学代表团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可贵且富有实效的国际医学交流合作。 颜宜葳关键词:血吸虫病 疾病预防 民间外交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西方引发的人性观思考 被引量:1 2003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西方世界引起了相当广泛深入的关于人性观的思考。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正在重新塑造人们对人类进化史和人类本身的认识。基因工程、干细胞研究等前沿领域产生的问题促使人们转向西方的传统哲学去寻找思想资源。尽管遗传决定论的陈旧观点在大众文化中仍时有所见 ,新的基因组学研究已开始采纳一种更全面的。 颜宜葳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性观 分子生物学 基因工程 干细胞 历史上的瘟疫 被引量:2 2003年 人类与瘟疫的交锋有着漫长的历史.瘟疫、战争、饥荒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它们时常并驾齐驱,肆虐于人间,不仅带给人类痛苦与恐慌,而且也导致社会的衰退甚至国家的消亡. 颜宜葳 张大庆关键词:传染病 天花 黄热病 流行性感冒 中国早期教会医院中的眼病与治疗 被引量:15 2008年 根据1835—1876年间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各个教会医院编写的医院报告,归纳了这些医院治疗眼科疾病的情况。为了获得全面的认识,尽量利用医院报告中的疾病统计数据结合有关史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部分医院创建的初期,眼科病人的比例很高,随后其他科的病人日益增加;各地病人罹患的眼疾均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其中"眼炎"、结膜炎、沙眼、角膜混浊和角膜白斑最为常见;生活水平低下和缺医少药致使眼病盛行;致盲的主要原因是沙眼以及天花、梅毒、结核和淋病等几种严重传染病的眼部表现;教会医院的常用治疗手段有睑内翻手术矫治、白内障拨除和摘除、人工瞳孔手术以及各种药物治疗。最后分析了传教士医生倾向于建立眼科医院的医学和社会动因。 颜宜葳 张大庆关键词:眼科 疾病谱 晚清 航海贸易与“中国根”——菝葜类中草药在欧洲的传播和重定义 被引量:3 2021年 俗称“中国根”的一类中草药在16世纪介绍到欧洲,市场需求维持约二百年。为了认识这些草药的来源植物、外销原因及在欧洲古典医学中的应用,本文从记载有中国根的4种16世纪欧洲古籍的成书背景和刊行源流出发,介绍了它们在传布药物知识方面的有效作用;结合同时期引入欧洲的其他治疗梅毒的植物药的情况以及当时的疾病流行背景和医学实践,分析了中国根进入和逐渐退出欧洲药材市场的原因;基于欧洲古籍出现的中国根图像、中国本草记载和中国国内中医学、生物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讨论了“中国根”来源植物的种属;根据欧洲医生对中国根用法的多处具体描述和同时期中国医籍的记载,对比了16世纪的中西医生对同一疾病和同一类药物认识上的相通点与相异之处,解释此种医治新发疾病的外来新药物是如何在盖仑医学体液论的旧有理论框架中得到定义。结论认为:中国根是菝葜族若干植物和其他一些外观形态及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用植物的统称;它们因梅毒的流行而进入欧洲药材市场,其间最主要的原因当是该类药物发汗利尿的显著作用,但另一因素也同等重要,即东半球的产地和低廉售价使得它们成为葡萄牙商人的理想选择。它们在欧洲取代了售价昂贵的愈创木,承袭了前者在盖仑医学体系中的使用方式。尽管医学理论迥然不同,中西医生为中国根找到的用途大致相似。中国根进入和退出欧洲药材市场更多是由商业利益而非医学考虑决定的。它在欧洲医生手中得到采用和重新定义的过程,代表了药物及其知识的流通在航海贸易时代出现的全新方式。 颜宜葳关键词:梅毒 菝葜 土茯苓 盖仑医药体系里的“中国根” 2022年 作为治疗梅毒的替代药物之一,菝葜类中药材以“中国根”作为商品名并在16世纪初次贩运到欧洲。中国根在西方古典医药学或称盖仑医药学体系中的定位是干热药物,有疏通、净化、缓解能力,具有利尿发汗、愈创通痹等多种功用。治疗梅毒的机理据认为是通过发汗驱逐败坏的体液成分。配制方法是西医从公元1世纪起便常常采用的水煎法。治疗过程结合药疗和食疗,并须考虑到体液论的六“非自然”因素和疾病的关键日期。中国根的多种用法可以按照盖仑医药学的逻辑推论而得,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特效药”或“万灵药”。正统的学院派西医对中国根不十分推崇,这种态度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一场有关外来药物价值的论战的影响。中国根在16世纪欧洲的用药思路完全出自西方古典医药学。此例体现出药学实践与医学理论之间的张力。 颜宜葳关键词:菝葜 土茯苓 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