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宪章

作品数:6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理学

主题

  • 3篇原子
  • 3篇原子簇
  • 3篇分子
  • 2篇电势
  • 2篇电子转移
  • 2篇静电
  • 2篇静电势
  • 2篇化学吸附
  • 2篇分子间
  • 1篇气相
  • 1篇量子化学
  • 1篇量子化学计算
  • 1篇库仑
  • 1篇库仑爆炸
  • 1篇化学反应
  • 1篇化学计算
  • 1篇
  • 1篇
  • 1篇尺寸效应
  • 1篇从头算

机构

  • 6篇清华大学

作者

  • 6篇顾宪章
  • 6篇吴国是
  • 5篇廖沐真
  • 4篇李林峰
  • 3篇曹轩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化学学报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4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气相微原子簇化学研究进展
1992年
本文概述了气相微原子簇的制备及其反应性质研究的方法,对其奇并的吸附和反应特性进行了讨论,同时分析了相应的理论计算方法和结果,并对该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林峰顾宪章廖沐真吴国是
关键词:化学吸附化学反应尺寸效应量子化学计算
硅簇正二价离子库仑爆炸的临界尺寸
1991年
微原子簇,即由2—10~2个原子组成的极细微粒,因其一系列特殊性质及由此带来的潜在应用前景,80年代以来已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三者交叉的一个活跃研究领域。库仑爆炸(Coulombic explosion)是微原子簇特有的奇异性质之一。实验发现,某些荷正电的原子簇(簇正离子)M_n^m(m≥2),当簇尺寸小于某一临界值n_c时将裂解成若干带单电荷和电中性的碎片。近年报道的簇离子n_c值测定数据常因实验方法和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李林峰顾宪章廖沐真吴国是
静电势方法研究分子间的电子转移 Ⅰ.理论背景与方法
1992年
光电转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子间电子转移可视为电子在分子间势垒穿透的过程。我们在从头算SCF-MO波函数基础上将静电势方法用于确定分子间的势垒,并由此出发从理论上得到了各种动力学参数如电子穿透几率和弛豫时间等。文中给出了详细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模型。
曹轩廖沐真顾宪章李林蜂吴国是
关键词:电子转移
静电势方法研究分子间的电子转移 Ⅱ.在光电转移模拟体系中的应用
1992年
用从头算和静电势方法研究了光电转换模拟体系C_6H_7N+C_6H_8N^+中的分子间电荷转移。通过计算分子间的静电势分布,确定了电子在分子间运动所需穿透势垒的特性,对电子穿透几率及穿透弛豫时间等参数作了理论预测并研究了外接基团的影响。在分子间距d=0.35nm时,穿透几率P=2.94×10^(-4),穿透弛豫时间τ=3.4×10^(-10)s,在此情况下,由模型分子组成的截面积为10×1mm^2的多层分子膜,在光照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理论光电流为0.28A。
曹轩廖沐真顾宪章李林峰吴国是
铝原子簇上化学吸附的尺度效应及其理论模型
1992年
对铝原子簇Al_n(n=1~10,12,13)已报导过的理论预测几何构型进行合理选择,用量子化学CNDO/2法研究了单分子一氧化碳在这些簇上取不同吸附位形时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吸附强度随簇尺度的变化呈“幻数”特性:Al_2、Al_6、Al_(12)簇具有特别高的吸附能,与实验观测结果相符。采用作者建议的推广电子壳模型可合理解释这一尺度效应。对Al_(12)和Al_(13)簇电子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支持了壳模型的观点。随着簇的增大,尺度效应逐步减弱并趋向于体相铝的性质。
李林峰顾宪章曹轩廖沐真吴国是
普及大分子从头算大有希望的新途径——直接自洽场法(DSCF)
1990年
从头算法应用于原子簇化学、生物学、药物学等领域,要求处理的分子体系往往很大。扩大计算容量和降低费用是十分关键的问题。但传统的自洽场法的发展遇到了三大障碍:(1)CPU限制;(2)I/O限制(即输入输出限制)和(3)大分子叠代收敛问题。70年代以来。
顾宪章吴国是
关键词:大分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