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玲
- 作品数:35 被引量:236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0
- 2005年
-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性视网膜炎的眼底表现特点、全身症状及治疗预后。方法观察8例(15只眼)AIDS并发CMV性视网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析其眼底、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并对其中2例(4只眼)行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药治疗。随访时间2~3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初诊视力≤0.2者10只眼(66.7%),其中无光感者2只眼,眼前光感者2只眼,0.04~0.20者6只眼;0.8和0.9者各1只眼(13.3%);≥1.0者3只眼(20.0%)。12只眼的眼底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特点,呈沿血管分布的浓厚黄白色病损,其上有片状出血,边缘为不规则的黄白色颗粒,可形象描述为“奶酪加番茄酱样视网膜炎”;玻璃体透明或反应轻微。2只眼的眼底呈晚期表现,视网膜萎缩呈灰色,视网膜血管硬化、狭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可透见脉络膜血管及视神经萎缩。1只眼视网膜脱离。8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0~36个/mm3之间,平均(15.0±12.9)个/mm3。4只眼玻璃体注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眼底病变明显消退,出血吸收。结论CMV性视网膜炎是AIDS最常见、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眼底表现特点为进行性、坏死性视网膜炎伴出血,同时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炎。但玻璃体反应无或轻微。对原因不明的黄白色病损、视网膜出血及视网膜血管炎应行血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抗体检测。反之,HIV阳性者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03806)
- 叶俊杰李海燕孙鼎闵寒毅韩宝玲胡天圣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眼底检查
- 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伴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一年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CNV形成并进行PDT治疗后连续观察1年的AMD患者者的临床资料,共45例患者51只患眼符合条件纳入观察。其中,经典型为主性CNV(典型CNV成分≥50.00%)28只眼,占54.90%;轻微典型性CNV(典型CNV成分〈50.00%)10只眼,占19.61%;隐匿性CNV(没有典型CNV成分)13只眼,占25.49%。平均视力42.3~8.7个字母,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病变的最大线性距离(GLD)为3560.1~1256.2μm。回顾分析时比较其治疗前后视力、病灶大小、CNV渗漏变化,并观察治疗后病灶纤维化程度。结果随诊结束时,平均视力45.1~8.1个字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12)。其中,视力增加5个字母以上的视力提高者12只眼,占23.53%;视力提高5个字母以下或稳定者37只眼,占72.54%。GLD3579.4~1390.6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8,P=0.94)。CNV渗漏无进展者占88.24%,有进展者占11.76%。病变纤维化程度〈25.00%的38只眼中,有30只眼纤维化程度有所增加,占病变纤维化程度〈25.00%患眼的78.94%。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3.4%,其中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结论PDT治疗AMD患者CNV能够在1年内保持视力的稳定;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是AMD患者CNV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
- 陈有信董方田张承芬谭柯叶俊杰郑霖韩宝玲杜虹
- 老年性黄斑变性姐妹二例
- 1999年
-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眼底病之一,但发病原因尚未最后确定。Meyers[1]在对双胞胎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其发病率与遗传基因有关。近几年,我科遇到一家中二例亲姐妹均在相近的年龄发病,其姐的病情曾因用皮质类固醇一度恶化。现报道如下。例1女,7...
- 程惠凤张承芬韩宝玲
- 关键词:老年人黄斑变性病因学遗传学
- 双眼底黄色斑点症合并左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一例被引量:1
- 2008年
- 服底黄色斑点症与Stargardt病同属一类疾病。前者以眼底黄色斑点为主伴黄斑变性;后者为青少年期的黄斑变性伴眼底黄色斑点或后发的黄色斑点,是临床常见的黄斑营养不良性疾病。但眼底黄色斑点症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者临床少见。我们于2006年收治1例双眼眼底黄色斑点症合并左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
- 张沧霞陈有信张承芬韩宝玲杜虹
- 关键词:眼底黄色斑点左眼STARGARDT病黄斑变性良性疾病青少年期
- 成年Coats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 观察成年Coats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至200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 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Coats病的18例成年患者随诊1年以上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排除放射治疗史,眼内炎症、视网膜血管闭锁、老年性黄斑变性及渗出较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类Coats反应疾病。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左眼11只眼,右眼7只眼,均为单眼患病;年龄37~55岁,平均年龄43岁;初诊视力0.02~1.5,视力中值为0.1。对17例17只眼用激光光凝治疗,1例联合视网膜手术放液和冷凝治疗。治疗后随访1.0~15.3年,平均随访3.7年。结果 初诊时,18例18只眼中,玻璃体清晰14只眼,仅有少许混浊4只眼。所有患眼视盘正常。病变局限于1~2个象限以内,位于颞侧者为最多(15/18只眼),鼻侧者少(4/18只眼),正上仅有1只眼;有2只眼病变累及2个象限。病变处均有典型的视网膜血管不规则扩张,粟粒状动脉瘤、大动脉瘤、微动脉瘤和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病变相应区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呈大片块状或成簇的团状。过半数患眼有黄斑水肿或渗出;4只眼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1只眼视网膜脱离范围较为广泛;3只眼有视网膜出血。治疗后全部患眼眼底渗出和(或)出血吸收,视网膜复位。与治疗前相比, 随访过程中绝大多数(64.3%)患眼视力增进2行或保持在1.2~1.5,无视力减退2行以上者;末诊时视力0.02~1.5,视力中值为0.1。结论 成年首次确诊的Coats病患者具有与儿童患者相似的特征性视网膜血管异常和眼底渗出,与之不同的是受累范围较局限,出血少;黄斑受损害轻;随诊过程中病变发展缓慢;视力预后较好。
- 张承芬董方田王韧琰韩宝玲杜虹
- 关键词:COATS病
- 激光扫描检眼镜在眼底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6
- 1998年
- Webb等[1]于1980年发明了当时称为飞点电视检眼镜(flyingspotTVophthalmoscope),以后改称为激光扫描眼底镜(scanninglaserophthalmoscope,SLO),Mainster等[2]于1982年首先用...
- 陈有信张承芬毛进赵家良韩宝玲
- 关键词:眼底检查SLO
- 双眼巨大黄斑裂孔
- 2008年
- 患者女性,3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9年,于2007年11月27日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双眼矫正远视力为0.2,双眼近视力为J1;双眼前段无异常;双眼底黄斑区病变相似,可见暗红色边界清晰的圆形斑(精粹图片1);相干光断层扫描结果显示双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缺失(精粹图片2)。诊断:双眼巨大黄斑裂孔。
- 韩宝玲杜虹张承芬
- 关键词:黄斑裂孔双眼相干光断层扫描神经上皮层眼部检查远视力
-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黄斑水肿被引量:10
- 2007年
- 耿爽叶俊杰郭立斌徐海燕韩宝玲
- 关键词:曲安奈德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局限性黄斑转位手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建立局限性黄斑转位手术 (limited macular translocation,L MT)的兔眼模型 ,探讨L MT的并发症、适应证及可预测性。 方法 建立 L MT的兔眼模型 ,并按巩膜缩短距离分为 4 .5、3.5 mm组 ,观察视网膜转位效果 (距离和方向 )及并发症 ;手术后 1个月松解 4只兔眼的巩膜缩短缝线 ,并在松解巩膜缩短缝线前后测量角膜地形图以了解角膜散光的变化 ;视网膜光凝标记 4只有色素兔的视网膜和脉络膜 ,观察光凝造成的神经视网膜 -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粘连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结果 L MT的成功率达 86 .7% ,视网膜转位距离为 6 10~ 2 6 90 μm,平均转位距离为 (1395±6 36 ) μm,视网膜转位角度 α为 10~ 38°,平均转位角度为 (2 2 .7± 8.3)°,巩膜缩短 4 .5、3.5 mm组的转位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并发症主要有眼内出血、视网膜裂孔、角膜散光等。巩膜缩短缝线松解后角膜散光变小、变规则 ,而视网膜转位未回退。视网膜光凝造成的神经视网膜 - RPE粘连使神经视网膜难以分离 ,易产生视网膜裂孔。 结论 L MT的兔眼模型获得了解剖转位成功 ,并发症较少 ;视网膜转位方向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巩膜缩短缝线松解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减轻手术后的角膜散光 ;对?
- 张移叶俊杰罗岩李略韩宝玲杜虹李维业
- 关键词:外科手术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患者10例(10只眼),年龄16~48岁,平均34岁。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以810红外激光对病变区连续照射1~5个光斑,光斑直径3.0mm,将肿物完全覆盖。激光功率为800~1200mW,照射时间60s,或延长10~20s。术后1~3个月随诊。视病情需要可重复治疗1~3次。患者随访期3~36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患者为首次治疗;6例曾接受绿激光(氪和氩)光凝治疗。结果末诊时,有1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病变正位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下尚有积液,眼底有透红光区,需继续治疗,余9例视网膜下积液完全消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肿瘤区无强荧光出现,视力增进;经过半年至2年随诊,患者病情稳定。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肯定。无论单独作为首选治疗或用于补充以前光凝治疗的不足,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 张承芬董方田陈有信李志清贾岩杜虹韩宝玲
- 关键词:透热疗法脉络膜肿瘤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