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绍东

作品数:75 被引量:50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电子电信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24篇电气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0篇雷电
  • 29篇闪电
  • 23篇触发
  • 22篇人工触发闪电
  • 15篇电流
  • 15篇电压
  • 11篇雷电流
  • 10篇过电压
  • 9篇感应过电压
  • 8篇M
  • 6篇雷暴
  • 5篇电磁脉冲
  • 5篇SPD
  • 5篇电线路
  • 4篇电感应
  • 4篇气候
  • 4篇气象
  • 4篇气象站
  • 4篇自动气象站
  • 4篇雷电电磁脉冲

机构

  • 35篇广东省防雷中...
  • 3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8篇中国气象局广...
  • 1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0篇广州市气象局
  • 9篇复旦大学
  • 7篇武汉大学
  • 5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广东省气象公...
  • 2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东省气候中...
  • 2篇中国石油集团...
  • 2篇广东电网有限...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西安电子工程...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4篇陈绍东
  • 26篇张义军
  • 22篇颜旭
  • 20篇吕伟涛
  • 16篇郑栋
  • 15篇陈绿文
  • 14篇张阳
  • 10篇董万胜
  • 6篇李斌
  • 6篇王孝波
  • 5篇杨少杰
  • 5篇王建国
  • 5篇黄智慧
  • 4篇蔡力
  • 4篇孟青
  • 3篇施广全
  • 3篇王飞
  • 3篇周蜜
  • 3篇李俊
  • 2篇区永平

传媒

  • 12篇广东气象
  • 11篇高电压技术
  • 8篇应用气象学报
  • 7篇热带气象学报
  • 4篇中国电力
  • 3篇电瓷避雷器
  • 3篇气象学报
  • 2篇电网技术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气象
  • 1篇电工技术学报
  • 1篇建筑电气
  • 1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方能源建设
  • 1篇第五届中国国...
  • 1篇第30届中国...
  • 1篇首届长三角气...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省雷电风险区划研究被引量:29
2014年
以广东省1999-2013年雷电监测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全省雷电密度、电流强度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广东省雷电活动特征明显,规律性强,每年有数百万次雷电发生,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雷电密度分布密集,粤东和粤西分布则相对稀疏,全省平均雷电密度值为13.91次/(km2?a);电流强度则以珠三角沿海一带稍微高些,全省平均雷电流为25.29k A;时间上则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特征,月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数的89.5%,时段分布则在午后至傍晚13∶00-19∶00,占总数的62.0%。通过研究发现,雷电风险与地形地貌、雷暴日、雷电密度、雷电流强度、雷电灾害、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因素,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相关评价指标,建立雷电风险计算模型,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雷电风险区域等级划分,得出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湛江北部为高风险区,广州、东莞南部、佛山东部为次高风险区,深圳、惠州、中山、清远南部为中风险区,粤东、粤北为低风险区,其它地区为低风险和次低风险区。
刘三梅吕海勇陈绍东庄燕洵黄惺惺
关键词:雷电活动特征
一次多回击自然闪电引发的输电线路感应过电压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针对野外低压架空输电线路开展了过电压防护试验研究。通过一次典型的多回击自然闪电引起的过电压并结合闪电定位资料,对输电线路不同位置的入户端及采集器前端的过电压大小、采集器前端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残压特性及入户端L线过电压和闪电回击电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发现:近距离的闪电能在架空输电线路上产生几kV的感应过电压,过电压持续时间平均约1.0 ms,采集器前端安装SPD动作后,较远的入户端过电压波形也会受其影响;采集器前端SPD动作残压持续时间平均约218μs,比标准8/20μs冲击波试验持续时间长;入户端感应过电压、回击电流与距离有很好的线性拟合关系。
王孝波陈绍东张义军黄智慧蔡力
关键词:感应过电压输电线路
防雷装置在线监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
2023年
为解决防雷装置传统人工检测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设计实现了防雷装置在线监测平台。研究在线监测数据测量原理;用JAVA语言进行平台开发,综合运用多线程Reactor设计模式、IoTServer重定向、数据缓存、JavaScript语言系统二次开发等多种关键技术,实现了对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电涌保护器(简称“SPD”)等防雷装置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的综合在线监测,并具备数据查询统计分析、设备管理和告警管理等功能。
周文生戴巍陈绍东许锐文刘三梅叶泽文陈子君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
基于自然和人工触发闪电的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试验和理论研究
自然雷电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而高电压实验室的长火花放电实验在模拟自然雷电中又存在较多的不足,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陆地人工触发闪电技术为雷电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并一直被应用于雷电放电物理过程和防护试验研究。特别是近...
陈绍东
关键词:电磁脉冲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
文献传递
一次触发闪电引起的独立地网转移电位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基于人工触发闪电T179的10次回击过程,分析了雷电流作用下2个独立地网的相互作用及转移地电位特征,并通过冲击低压电源浪涌保护器(SPD),计算和评估了转移地电位冲击SPD的能量。结果发现,地网隔离40 m距离产生的转移电位(T G P)电压峰值比较大,平均值可达–10.9 kV。T G P电压峰值与触发闪电电流峰值之间呈现非常好的正相关性,拟合优度R2达到0.97。冲击SPD的能量比较小,10次回击平均值为1.5 J,电子设备加装SPD浪涌保护器是相对安全。
曹雪芬陈绍东梁红玉高文俊李和捷蔡占文
关键词:人工触发闪电
一种分体式引雷火箭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体式引雷火箭,包括火箭箭体,火箭箭体内设有空腔,火箭箭体末端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开口,火药密封舱设置在火箭箭体的空腔内,火药密封舱内具有容纳火药的腔室,腔室内填充有火药,火药密封舱底部设有与腔室相通的开口...
陈绍东颜旭陈绿文
文献传递
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引雷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被引量:48
2009年
闪电定位系统(LLS)是目前最主要的雷电监测手段,在雷电预警以及雷电防护等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性能指标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际检验工作一直比较缺乏。为了对闪电定位结果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利用2007/2008年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的近距离光电观测数据,分析了广东电网闪电定位系统对人工触发闪电事件及其回击过程的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结果表明:对于14次包含有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13次探测效率约为93%(即13/14);对于能够利用观测资料确认的62次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26次,探测效率约为42%(即26/62);参与定位的站数≥3个的回击记录有24次,其中有21次回击过程属于接地点已知的地面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对这些回击过程接地点位置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760m;对于其中9次有雷电流直接测量结果的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雷电流峰值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约为14%。
陈绿文张义军吕伟涛董万胜郑栋黄智慧陈绍东
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和雷击机理试验平台研发与应用
张义军吕伟涛孟青董万胜郑栋陈绍东姚雯张阳陈绿文马颖黄智慧颜旭王飞张文娟杨俊
雷电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被国际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中国每年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达上千人,财产损失数十亿元,社会影响极大。雷击是造成1989年“8·12”黄岛油库...
关键词:
广东野外雷电综合观测试验十年进展被引量:26
2016年
雷电野外科学试验是认识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及其致灾机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真实雷电电磁环境下雷电防护技术测试的重要方式。自2006年开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气象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持续合作开展了雷电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在人工触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物理过程及其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等方面取得了若干研究结果。十年期间共成功触发闪电94次,回击电流峰值最大值为42 kA,平均值为16 kA;分析给出了自然闪电预击穿过程电场变化脉冲特征类型和差异;观测发现高建筑物上行连接先导可达几百米甚至超过1 km,其发展速度可达106 m/s量级,下行先导与上行连接先导的连接呈多样性;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表明人工触发闪电近距离电磁场耦合在架空线路上的感应电压达到千伏量级,多回击、长连续电流和地电位抬升是造成浪涌保护器(SPD)损害的主要因素;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性能的评估结果显示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的闪电和回击的探测效率分别为96%和89%,定位误差算术平均值为532 m,回击电流强度的估算值约为真实值的0.63倍。
张义军吕伟涛陈绍东郑栋张阳颜旭陈绿文董万胜但建茹潘汉波
关键词:雷电人工触发闪电雷电防护
人工触发闪电引发的低压电源系统过电压特征被引量:14
2009年
针对全国自动气象站采集器屡遭雷击致使不能正常业务运行的现象,开展了自动气象站电子设备电源系统雷电防护试验。利用人工触发闪电技术,对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电源线路感应过电压进行了观测,对雷击造成的感应效应和采集器等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多回击触发闪电引起输电线路的感应过电压特征、浪涌保护器(SPD)残压特征以及与触发闪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距离触发闪电的回击过程在架空线路上产生峰值达十几kV的双极性感应过电压,过电压可分为主峰值段和后续过电压两个阶段,其平均持续时间分别约100μs和4 ms,后续过电压持续时间与回击后连续电流的波动有关;在人工触发闪电的初始连续电流阶段也能感应>2 kV的过电压,且持续时间较长,过电压集中段时间约12 ms,平均电压332.5 V,其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SPD残压峰值与触发闪电电流峰值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6,SPD残压特性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压泄流的作用。
陈绍东张义军杨少杰董万胜王建国吕伟涛王孝波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感应过电压残压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