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立雷

作品数:15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沉积物
  • 5篇海洋沉积
  • 5篇海洋沉积物
  • 4篇泥质区
  • 3篇轻烃
  • 2篇正构烷烃
  • 2篇溶剂
  • 2篇溶剂萃取
  • 2篇萃取
  • 2篇环境指示意义
  • 2篇加速溶剂
  • 2篇加速溶剂萃取
  • 2篇降解
  • 2篇表层沉积物
  • 1篇氮同位素
  • 1篇低氧
  • 1篇碘酸
  • 1篇碘酸钾
  • 1篇电解
  • 1篇电解锰渣

机构

  • 10篇青岛海洋地质...
  • 8篇国土资源部
  • 8篇青岛大学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山东科技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临沂大学
  • 1篇浙江省水文地...

作者

  • 15篇陈立雷
  • 10篇贺行良
  • 7篇张培玉
  • 6篇刘健
  • 6篇张媛媛
  • 6篇李凤
  • 3篇徐刚
  • 3篇陈彬
  • 3篇李小琳
  • 2篇李双林
  • 2篇赵青芳
  • 1篇王家生
  • 1篇张军强
  • 1篇王江涛
  • 1篇刘昌岭
  • 1篇李凤
  • 1篇杨磊
  • 1篇徐刚
  • 1篇朱志刚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岩矿测试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4
  • 3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油气微生物好氧降解轻烃模拟试验被引量:3
2013年
选取海洋油气田附近的沉积物,在好氧条件下,成功富集培养得到不同菌落形态的轻烃降解菌,并利用其模拟轻烃的生物降解,探讨了油气微生物对C1~c5轻烃组分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富集轻烃降解菌对各轻烃组分产生明显的降解作用,培养基的溶解作用和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均可被忽略。C1-C5,轻烃的生物降解曲线呈明显的反“s”型,但微生物对不同轻烃的降解作用具有选择性:碳数越少的轻烃组分越容易发生生物降解,正构烷烃较碳数相同的异构烷烃更容易发生生物降解。
陈立雷李双林赵青芳贺行良张培玉
关键词:轻烃海洋沉积物生物降解作用
轻烃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与解吸行为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模拟海洋微环境,向脱气的海洋沉积物中注入已知浓度的轻烃混合标准气体,探究轻烃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与解吸行为。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溶解和吸附作用使各轻烃组分发生显著的变化,且引起低碳原子数轻烃的变化以溶解作用为主导,引起高碳原子数轻烃的变化以吸附作用为主导。同时,同碳数的烯烃较烷烃更容易被溶解,正构烷烃较异构烷烃更容易被吸附。解吸附实验表明,热解吸可以起到解吸附的作用,且溶解态轻烃相对于吸附态轻烃更容易被解吸。
陈立雷贺行良赵青芳张培玉李双林
关键词:油气轻烃海洋沉积物
加速溶剂萃取法提取海洋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ASE)提取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并对ASE的萃取剂比例、萃取温度、静态萃取时间以及循环次数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样品长碳链正构烷烃含量较高或需要检测长碳链正构烷烃含量时,可使用甲醇-二氯甲烷(1∶3)作为萃取剂;而甲醇-二氯甲烷(1∶9)适用于短碳链正构烷烃含量较高或需要检测短碳链正构烷烃含量的样品。加速溶剂萃取提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150℃,静态提取时间15 min,循环3次。在优化条件下,测定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的精密度除C15为20%外,其余为3%-14%,替代物回收率为84%-114%。相比于传统的索氏提取法,该方法的工作效率高、回收率高、精密度良好,适用于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的定量分析。
李小琳贺行良李凤张媛媛陈立雷张培玉
关键词:加速溶剂萃取正构烷烃海洋沉积物
富集培养下渤海沉积物中油气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轻烃降解规律的研究
海洋油气藏的形成可能与石油矿藏挥发性轻烃组分的近地层渗漏富集有关,而油气轻烃组分在渗漏过程中被上覆层沉积物和底层海水拦截,容易发生溶解和物理、化学吸附;在合适的地质条件下,微生物的存在会使轻烃组分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
陈立雷
关键词:渤海沉积物轻烃降解规律
文献传递
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测定电解锰渣中的Mn(Ⅱ)被引量:4
2013年
实验定量研究了存在Ca2+、Mg2+和Fe3+时,应用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测定Mn2+的准确性,旨在探讨应用该方法准确测定电解锰渣中Mn(Ⅱ)的可行性。结果发现Ca2+浓度超过320 mg/L时,测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絮状乳白色沉淀,对Mn2+的测定结果产生干扰。经过16 h的自然沉降,干扰被彻底消除。Mg2+在浓度为0~192 mg/L范围内对Mn2+浓度的测定不产生干扰。同时,Fe3+的存在对Mn2+浓度的测定产生灵敏的干扰,使用掩蔽剂氟化钾可以减少Fe3+的干扰,但却不能彻底消除Fe3+的干扰。提出了在电解锰行业中,没有彻底地消除Ca(Ⅱ)或Fe(Ⅲ)的干扰因素前,需要更为精确地测定Mn(Ⅱ)的浓度,不建议使用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
陈立雷张培玉
关键词:电解锰渣分光光度法
海底环境促使C_4,C_5异构体分异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模拟海底微环境,研究促使C4,C5异构体分异的因素。39 d后,i-C4/n-C4变化率:灭菌固液混合组为1.67%,灭菌固液分离组为7.96%,未灭菌固液混合组为2.54%,未灭菌固液分离组为14.21%;i-C5/n-C5变化率:灭菌固液混合组为1.19%,灭菌固液分离组为8.18%,未灭菌固液混合组为2.26%,未灭菌固液分离组为10.19%。表明海底环境对烷烃组分产生复杂的溶解、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使异构体产生分异效应;碳原子数增加,综合作用相对减弱;同碳原子数,对正构烷烃的作用效果更显著。碳同位素分析发现:i-C4,n-C4,i-C5,n-C5的δ13C均有微弱的变重趋势,CO2的δ13C则发生明显的变轻趋势,并且未灭菌组比灭菌组变化大。表明海底环境使烷烃组分发生了碳同位素分馏,生物降解作用显著。
陈立雷贺行良刘昌岭张培玉张媛媛李凤
关键词:分异海底环境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提取海洋沉积物中游离态脂肪酸的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脂肪酸是沉积物中含量最丰富的脂类标记物之一,其存在形式主要有游离态脂肪酸和结合态脂肪酸。游离态脂肪酸可由溶剂直接提取,结合态脂肪酸是在已提取出游离态脂肪酸的沉积物残渣中加入酸碱加热后再用溶剂提取。加速溶剂萃取技术(ASE)因成本低和操作毒性小,在脂肪酸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集东海近海海域沉积物作为研究样本,由于其中游离态脂肪酸含量丰富,而结合态脂肪酸含量过低,测定结果精密度差,难以作为方法研究对象,因此主要针对游离态脂肪酸应用ASE法进行提取,研究了各种实验条件,包括萃取剂、萃取温度、静态萃取时间和循环次数的选择与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甲醇-二氯甲烷(V/V,1∶3)更适合作为萃取剂;随着萃取温度、静态萃取时间、循环次数的增加,不同类型脂肪酸的提取效率各不相同,以涵盖碳原子数最多为先决条件,以脂肪酸的萃取效率最大化为依据,确定了ASE的实验条件是:萃取温度110℃,静态提取时间10 min,循环3次。用这种处理方法 5次测定沉积物样品中大部分游离态脂肪酸的精密度为3.3%-19.0%,其替代物回收率为72.2%-104.6%。该方法应用于分析实际海洋沉积物样品,相比于传统的索氏提取法,流程简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李小琳贺行良李凤张媛媛陈立雷张培玉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加速溶剂萃取
近160年来闽浙泥质区游离态脂肪酸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闽浙泥质区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复杂,记录着自然气候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大量信息。本研究对该泥质区2站位岩芯中脂类生物标志物——游离态脂肪酸近160年来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沉积物样品游离态脂肪酸均以微藻类和细菌等海洋自生生物源为主,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较少。结果进一步表明,东亚季风、黑潮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等自然气候环境因素变化主导了海源游离态脂肪酸总量:20世纪明显高于19世纪,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异常发育;长江全流域洪水事件(1998年、1954年和1931年)致使该泥质区陆源游离态脂肪酸异常增加,海源则减少。人类活动则主导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游离态脂肪酸的持续增加,尤以海源增加最为显著;长江三峡大坝建设影响了硅藻的生长。i-C15:0%指标反演该泥质区的低氧程度20世纪50年代后呈显著增加趋势,80年代中期后进一步加剧。
陈立雷刘健刘健李凤王家生徐刚贺行良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富营养化洪水低氧
东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来源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本文对东海近岸的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的分布及其组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站位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均呈双峰群分布,前峰群短链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主要来源于海洋藻类和细菌;后峰群长链烷烃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短链和长链烷烃分布均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趋势,这可能与沉积物的粒度有关,粒度越小越易吸附有机质,造成了海源和陆源都在中部出现高值。陆、海源烷烃比(ΣT/ΣM)和陆、海源烷烃优势比(TAR)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是一致的,空间分布呈现近舟山群岛有高值分布,指示有较强的陆源输入。陆海比(P_(mar-aq))、平均链长(ACL)、烷烃指数(AI)、奇偶优势指数(OEP)指示研究海区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且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输入比例相近且没有受到石油污染。
李凤徐刚贺行良陈立雷王江涛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
东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与脂肪醇的组成以及分布与来源被引量:6
2016年
选取了19个东海近岸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GC-MS分析获得脂肪酸和脂肪醇的特征信息,并结合统计学方法,探讨了调查海区的有机碳来源。结果表明,东海近岸沉积物中脂肪酸的含量为11.58~31.58μg/g,由正构饱和脂肪酸(SFAs)、一元不饱和脂肪酸(MUFAs)、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UFAs)及支链脂肪酸(BrFAs)组成。高含量的C12:0—C20:0短链脂肪酸和较丰富的异构脂肪酸以及其他细菌标志脂肪酸的出现表明,海洋微藻-细菌源是脂肪酸的主要贡献者,而陆源脂肪酸的贡献仅占次要位置。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沉积物脂肪酸的全部信息可由海洋微藻-细菌源(PC1)和陆源(PC2)来反映。PC1的贡献率为75.4%,PC2的贡献率为11.9%。表层沉积物中烷基醇主要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各断面显示离岸越远陆源输入的烷基醇越少。菜子甾醇-甲藻甾醇的比例显示甲藻在研究海区为优势种,离岸越远,菜子甾醇的比例越高,这可能与上升流和台湾暖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有关。
李凤贺行良徐刚陈立雷刘健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脂肪酸脂肪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