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砺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1
- 供职机构:广州开发区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红蛋白对临床FQ PCR检测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对血清FQ-PCR检测的影响。方法通过Grubbs离散值分析法和置信区间估计法对扩增效率进行分析;制备不同血红蛋白含量血清标本进行FQ PCR法HBV-DNA定量检测,分析测定值。结果扩增曲线分析中插入2批次中溶血标本的扩增效率与同批质控样本、标准参考品E0.05-0.1数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含血红蛋白0.6、3.0、5.0、10.0、20.0G/L的高DNA浓度(1.35E+7 copies/ml)样本浓度测定值分别为对照的83%、51%、22%、15%、8%,呈明显趋势性变化;低浓度(3.43E+3 copies/ml)样本浓度测定值则未见明显趋势性变化。结论血红蛋白对FQ-PCR检测的干扰可能主要产生于标本制备过程中有效模板的损失。
- 毕晓云陈晶砺万俊杰余南
- 关键词:血红蛋白类聚合酶链反应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释放膜微囊相对理想条件的体外实验研究
- 2016年
-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考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释放膜微囊的相对理想条件。方法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5代后,再以血清和低氧为交互培养条件,分别进行有血清-常氧(Norm)、无血清-常氧(SF)、有血清-低氧(Hypo)及无血清-低氧(Hypo-SF)四种不同条件下的72 h培养,最后收集膜微囊进行观察鉴定,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膜微囊表面分子表达及蛋白定量。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样本照相均有观察到膜状结构,且其中心呈低密度区,多数膜结构直径不超过100 nm,部分发生聚集,整体形态学特征符合膜微囊特点;流式细胞术分析膜微囊的表面标记与来源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相似,二者均表达CD29、CD44、CD73及CD105,对CD31及CD45不表达,提示该膜微囊为来源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收获细胞数分别为Norm培养:(1.63±0.28)×108个,SF培养:(0.72±0.25)×108个,Hypo培养:(2.32±0.34)×108个,Hypo-SF培养:(1.48±0.33)×108个,Hypo培养显著高于Norm、SF、Hypo-SF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7、6.925、4.216,P<0.05),Hypo-SF显著高于SF培养(t=2.9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rm培养与Hypo-SF培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7,P>0.05)。膜微囊蛋白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Hypo培养、Hypo-SF培养、SF培养及Norm培养,相同细胞数量所产生的膜微囊蛋白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Hypo-SF培养、Hypo培养、SF培养及Norm培养。结论低氧是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释放膜微囊相对更为理想的条件之一,同时建议采用低氧条件下的无血清培养。
- 金鑫吴波毕晓云陈晶砺卢怀笋钟转弟温丽娟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实验
- 乙型肝炎病毒大S蛋白基因纵向研究方法及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大S蛋白基因纵向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疾病进程中HBV的准种动态研究.方法:以2例HBV感染者(对象A,男,38岁;对象B,女,22岁.对象A研究期间未经任何抗病毒治疗,B则1年持续接受ADV抗病毒药物治疗)体内不同时期的血清样本核酸提取物为模板,通过特异性扩增获取病毒大S蛋白基因序列并克隆测序,依据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发生于序列结构不同区域的变异进行分析,利用比对数据对不同样本HBV准种予以描述与评价.结果:所得24条HBV大S蛋白基因序列中2条源于对象B样本的基因序列PreS2编码区存在30nt的缺失,其余22条序列大小均为1203bp;24条序列的HBV基因型均为C型.对象A大S蛋白基因序列分散值DA、DB、DC分别为:0.29、0.16、0.23,对象B则为0.80、2.30、1.82.来自对象A的全部10条HBV大S蛋白基因序列内部的"a"决定簇与参考基因完全一致;对象B的14条序列期初有2条(29%)期终有6条(86%)存在G145R突变,期终序列中有1条序列"a"决定簇内发现4个位点的突变.结论:人体内感染HBV以准种形式存在且可以用分散值DA、DB、DC对其进行描述,并应用于HBV准种动态的纵向研究.而抗病毒药物ADV的1年期治疗可使本例HBV准种分散性增高,可能增加本例耐药性突变出现的风险,同时增加本例"a"决定簇的变异出现.
- 余南崔进周国宝张云娇陈晶砺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准种
- 细胞免疫疗法对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究细胞免疫治疗重型再生性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广州市开发区医院治疗的3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同时检测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达到基本治愈及缓解的病人19人,占总数的59.37%;19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网织红细胞(Ret)、血小板(PLT)及淋巴细胞(LY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4+T淋巴细胞(%)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CD8+T淋巴细胞(%)则显著上调(P<0.05);CD4+/CD8+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粒/淋比由原来的(0.85±0.23)升为(1.89±0.57)。结论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有效患者免疫治疗后粒/淋倒置得到缓解。但CD4+/CD8+比例倒置未被纠正。细胞免疫治疗可显著增加CD8+T淋巴细胞比例。
- 朱海勇吴波毕晓云陈晶砺
- 关键词:免疫疗法免疫细胞
- 广州东部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16型感染及基因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广州东部妇女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宫颈感染分布,分析其早基因E6/E7的多态性,分析L1和E6基因定量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的HPV-16感染;通过特异性扩增获取病毒早基因E6/E7序列,克隆测序并进行多态性分析;荧光定量PCR技术对E6基因和L1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806例宫颈脱落细胞样本中HPV-16感染阳性36例(4.5%),其中18例(50.0%)宫颈细胞发生高度以上病变;7例(4例低度或以下病变,3例高度以上病变或浸润癌)阳性标本得到E6/E7序列有15个位点分别出现变异;高度病变组(A组,11例)与低度或以下病变组(B组,14例)的,L1基因和E6基因定量数据对数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L1/E6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结论本地区在17~62岁妇女中HPV-16感染阳性发生率约4.5%,50.0%发生高度以上宫颈病变,本研究显示病毒基因拷贝数与宫颈病变程度可能有关,L1/E6比值未能提示病毒整合的发生。
- 余南辜为为刘红娥孙洪青陈晶砺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拷贝数病毒整合
- 血红蛋白对临床FQ-PCR检测的干扰分析
- 目的:评价血红蛋白对血清标本FQ—PCR检测的影响,分析发生影响的机理。
方法:通过Grubbs离散值分析法和置信区间估计法对扩增效率进行分析及测定值比较,评价采用人为设定不同血红蛋白含量的血清标本进行FQ—P...
- 毕晓云陈晶砺余南
- 关键词:FQ-PCR检测血红蛋白
- 文献传递
- 探讨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率的有效措施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检验科收集的3732检测样本作为对照组,从2017年1月开始根据影响微生物样本检验准确率的因素强化实验室管理,并将2017年1~12月检验科收集的4383例样本作为研究组,并比较管理实施前后微生物样本检测准确率。结果研究组中粪便样本、尿液样本、呼吸道样本、全血样本和伤口分泌物样本检测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规范检验样本采集过程、及时送检和保存样本,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水平等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微生物检测样本准确率,该管理措施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可为患者进一步诊治提供参考意见。
- 陈晶砺金鑫卢怀笋
-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
- 一种gamma-delta T细胞体外扩增体系的研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建立人单个核细胞培养的体外扩增gamma-delta T细胞体系,为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集体检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IL-2、唑来膦酸、 IL-18以及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GGPP)的体系中。根据加入激活剂种类的不同组合分为五个组,包括A组:唑来膦酸+IL-2; B组:唑来膦酸+IL-2+IL-18; C组:唑来膦酸+IL-2+GGPP; D组:唑来膦酸+IL-2+IL-18+GGPP; E组:不添加任何细胞因子作为激活剂。培养1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gamma-delta T细胞的纯度、颗粒酶B、穿孔素及CD56的阳性比例。以K562细胞为靶细胞, MTT实验观察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经过各组合细胞因子诱导7 d后, gamma-delta T细胞纯度均大于70%,细胞因子刺激组各组间gamma-delta T细胞纯度以及扩增倍数无显著差异(P>0.05)。经细胞因子刺激组的gamma-delta T细胞的颗粒酶B、细胞穿孔素以及CD56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体外细胞因子处理后, gamma-delta T细胞不仅增殖数目与速度大大增加,而且一些具有杀伤作用的物质(颗粒酶B、细胞穿孔素与CD56)也大大增加,说明在细胞因子的参与下体外扩增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更强,杀伤效果更好。结论唑来膦酸、 IL-2、 IL-18、 GGPP可作为gamma-delta T细胞体外扩增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显著增强gamma-delta T细胞的毒活性,有效增强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 吴振勇黄彩凤陈晶砺朱海勇毕晓云吴波区绮云
- 关键词:T细胞体外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