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陈小三

陈小三

作品数:41 被引量:151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8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4篇铜器
  • 11篇青铜
  • 10篇墓地
  • 10篇春秋
  • 8篇青铜器
  • 5篇西周
  • 4篇遗存
  • 4篇遗址
  • 4篇出土
  • 4篇春秋晚期
  • 4篇春秋中期
  • 3篇东周
  • 3篇遗存研究
  • 3篇兽面
  • 3篇兽面纹
  • 2篇电容式
  • 2篇电容式位移传...
  • 2篇东周时期
  • 2篇早期青铜时代
  • 2篇声信号

机构

  • 34篇山西大学
  • 7篇吉林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山西省考古研...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41篇陈小三
  • 2篇王立新
  • 1篇邓惠
  • 1篇吉平
  • 1篇王晓毅
  • 1篇武卓卓
  • 1篇郑媛
  • 1篇赵杰
  • 1篇郭怡
  • 1篇周翔
  • 1篇靳健

传媒

  • 8篇中国国家博物...
  • 5篇考古
  • 5篇江汉考古
  • 3篇考古与文物
  • 3篇文物季刊
  • 2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东南文化
  • 1篇文博
  • 1篇考古学报
  • 1篇文物
  • 1篇南方文物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三代考古
  • 1篇古代文明辑刊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隰县瓦窑坡墓地发现四座陶器墓被引量:8
2014年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由于墓地严重被盗,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春秋中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山西地区春秋中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发现的青铜器对于认识当时青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以及铜器风格从西周向春秋的演变都有重要意义。2013年,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发现的青铜器进行修复,双方合作对该墓地发现的材料进行整理。由于铜器墓多数被盗,青铜器尚在进一步修复、整理中,该墓地发现的四座陶器墓未被盗扰,资料完整,本文先对这四座陶器墓进行报道。
王进陈小三
关键词:春秋战国
试析宁夏海原县林子梁遗址的两类遗存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分析遗迹层位、出土遗物归属以及遗迹的时段,可将林子梁遗址的遗存划分为两种考古学文化。第一、二段代表性遗存与常山下层文化内涵相同,年代相当于公元前三千纪前半叶;第三至五段代表性遗存年代相当于公元前三千纪后半叶,可命名为"页河子类型",它从常山下层文化发展而来,或不属于齐家文化。
陈小三
关键词:窑洞建筑
牙璋为戊说
2024年
牙璋兴起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的山东地区,之后向西传播,约当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巩义花地嘴、偃师二里头遗址都有发现;进入商代之后,牙璋在中原地区趋于消失,而在西南地区的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都有继续发展,而且这一时期牙璋的分布范围到达珠江流域以及越南北部地区。纵观牙璋发展的历史,大约从公元前2400年发展至公元前900年,前后延续发展长达1500年左右,是先秦时期流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类器物。本文认为牙璋是“戊”字的造型来源,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曾经作为风字的声符。从牙璋在中原地区的流行时间,结合《史记·夏本纪》及《尚书·皋陶谟》中的干支记日的情况看,文字的出现应该就在夏代。
陈小三
关键词:牙璋
韩城梁带村M27出土卣、尊年代辨析——附论扇形钺与特殊的凤鸟纹饰被引量:15
2011年
韩城粱带村M27中出土的卣和尊具有复古风格,判断复古风格器物的年代不能仅仅依靠器形来判断,应更多关注铜器的细部纹饰。该墓中发现的卣和尊是两周之际对周初器物的仿制。结合该墓发现的其它器物来看,墓主人可能对古物有特殊的喜好。此外,扇形钺和特殊的凤鸟装饰不能作为寻找芮国始封地域的证据。
陈小三
早商文化的北进与北方系青铜器的发展
2015年
1982年,在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召开的商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林法先生宣读了《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一文,该文首次全面论述了晚商时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典型器类,以及与商文化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谈到北方系青铜器的年代上限时,他根据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环首刀等器物,推想北方系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已经存在,并对二里头文化发生了影响[1]。稍后,乌恩[2]。
陈小三
关键词:商文化二里头文化兽面纹青铜文化
记新见两件曾侯宝钟
2024年
2019~2021年,山西公安追缴回带有“曾侯宝”铭文的甬钟、镈钟各1件,经鉴定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从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M168、169出土青铜器铭文可知,这一组大墓分别是曾侯宝及其夫人随仲芈嘉之墓[1]。山西公安追缴的两件曾侯宝钟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收藏的2件曾侯宝鼎[2].
陈小三
关键词:青铜器铭文追缴
琉璃阁墓地春秋铜器群文化因素分析
2018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理的河南辉县琉璃阁墓地是东周考古的重大发现。由于战乱及政局变动的影响,直到今天,这些资料尚未完整公布。上世纪五十年代郭宝钧先生整理的《山彪镇与琉璃阁》(以下简称《琉璃阁》),以及河南省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联合出版的《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以下简称《甲乙墓》),~①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以往对于琉璃阁墓地的研究中,多集中在大墓年代和墓地性质两个方面。
陈小三
关键词:文化因素分析
简论曲村墓地发现的南宫姬鼎被引量:3
2014年
曲村墓地发现的两件南宫姬鼎器型怪异,与中原地区常见的铜鼎全然不类。结合最近学者对湖北新发现的一组带有"南宫"铭文的青铜器的探讨,笔者认为曲村墓地发现的南宫鼎在器形上受到了望城高砂脊这类遗存的影响,其产地应该是在长江流域,是分封在长江流域的南宫家族后裔,受到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制作的器物。
陈小三
“其金孔吉”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铜器札记被引量:4
2017年
2016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术馆联合推出了"其金孔吉—一商周青铜器艺术"展览,共展出62组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本文从这次展览的展品出发,选取两个主题进行讨论。一是商代长江流域青铜器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二是春秋中期青铜器风格的变化。第一个主题,本文从这次展出的要和鬲出发,讨论了商代中原及北方地区所见的带有长韵状扉棱的铜器,认为它们与长江流域具有一定联系;第二个主题从展出的春秋中期青铜器出发,讨论了这一阶段青铜器造型及纹饰风格的变化,指出,春秋中期在青铜器风格的转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铜器墓独立进行讨论,这样更容易把握和理解春秋时期青铜器风格由西周风格向列国风格的转变。
陈小三
关键词:青铜器商代长江流域春秋中期
山西夏县崔家河东周陶器墓发掘简报
2025年
2004年10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山西夏县崔家河墓地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30座,其中铜器墓11座,陶器墓11座,小件器物墓2座,无随葬品墓6座。本次报告的9座陶器墓时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看,均为典型晋文化特征墓葬,补充了晋南地区春秋战国之际的墓葬材料,是研究晋文化演进的重要考古材料。
郑媛郑媛武卓卓周翔武卓卓杨及耘(整理)周翔周翔(整理)陈小三谭富方(整理)俱思慧(整理)胡蔚波(整理)张靖爽(整理)张肖(整理)杨及耘(摄影)解宙鹏(摄影)马教河(绘图)吕杨(绘图)
关键词:晋文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