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省学
- 作品数:64 被引量:628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生物学更多>>
- 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技术
- 微生物采油技术已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多个油田开展了研究和现场试验,其中微生物驱油技术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胜利油田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近几年在油藏微生物分析、菌种筛选及性能评价和微生物驱油机理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
- 汪卫东李希明郭省学蒋焱宋永亭
- 关键词:油田开发微生物驱油技术菌种筛选驱油机理采收率
- 乳化降粘剂SB-2乳化稠油机理研究被引量:16
- 2004年
- 实验研究了用表面活性剂SB 2乳化稠油降低粘度的几个机理性问题。SB 2是胜利油田开发的稠油乳化降粘剂 ,为脂肪酸改性的具有多官能团的钠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根据用duNo櫣y法测定的表面张力曲线 ,SB 2在蒸馏水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为 0 .16 g/L ,在模拟地层水 (TSD =15 .8g/L ,含Ca2 + 0 .6 g/L ,含镁 0 .2g/L)中的为0 .0 2 4 g/L。产自胜利油田不同区块 7口井、5 0℃粘度为 3.0× 10 3 ~ 3.3× 10 5mPa·s的稠油 ,与浓度 3~ 8g/L的SB 2地层水溶液在油水体积比 7∶3及一定温度 (5 0~ 70℃ ,视井温而定 )时形成粘度 <30 0mPa·s的O/W乳状液 ,稠油粘度较高时所需的SB 2浓度较高。用ESI MS方法测定了在 5 0℃形成的O/W稠油乳状液水相和油相中SB 2浓度 ,得到下述结果 :在相同稠油和油水比条件下 ,SB 2初始浓度较高时 ,乳状液水相和油相中SB 2浓度也较高 ,粘度不同的 2种稠油与同一浓度SB 2地层水溶液形成的乳状液 ,油水比越大 ,油相中SB 2浓度越小 ,水相中SB 2浓度则相同 ,油水比也相同时SB 2在油相中的浓度也相同。用微量热法测定了一种稠油与SB 2地层水溶液乳化时的热效应 ,乳化过程为放热过程 ,乳化热随水相SB 2浓度、油水比和乳化温度增高而增大。图 6表 1参 6。
- 曹均合麻金海郭省学王世虎孙克己
- 关键词:乳化降粘剂稠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性能评价被引量:13
- 2008年
- 油田聚合物驱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导致聚合物驱产出水中含有大量的聚丙烯酰胺(PAM),含聚丙烯酰胺的产出液外排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回注将对油层产生致命性伤害.从含聚丙烯酰胺的废水中初步筛选到一株以聚丙烯酰胺为碳源的降解菌,命名为PM-1.经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5℃,pH值为7.5的条件下,降解5d,500mg/L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降解率最高可达到38.4%.
- 包木太骆克峻耿雪丽王海峰郭省学李希明
-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降解菌降解率
- 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07年
- 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也为研究油藏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尤其16S rRNA基因技术应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该技术克服了基于细胞水平研究方法的不足,能更准确、更客观地揭示油藏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动态变化、种群结构及进化等方面的信息.文章简要综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发展历程及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详细概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的16S rRNA基因技术,讨论了16S rRNA基因技术目前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论证了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利用T-RFLP、DGGE等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河口采油厂罗801区块空气辅助微生物驱和单12区块内源微生物驱研究中的应用,阐明了分子生态学技术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中的重要的意义.
- 包木太肖生科孔祥平郭省学李希明李阳王修林
- 关键词:油藏微生物生态
- 沾3块内源微生物驱现场注入工艺参数优化被引量:4
- 2011年
- 在对沾3块油藏再认识和水驱开发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模拟沾3块油藏和流体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激活剂注入量、激活剂注入方式和空气配注量三因素、四水平进行16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沾3块各注入参数对开发效果影响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其中激活剂注入量影响最明显,其次为激活剂注入形式和空气配注量.结合矿场实施经济可行性确定最佳现场注入方案:激活剂注入量为0.3 PV,段塞大小比为1∶3,空气配注量为15∶1(气液体积比),该方案为沾3块内源微生物驱现场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 杜荣光郭辽原郭省学
- 关键词:正交实验物理模拟
- 高温高压条件下微生物驱油微观机理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采用微观透明可视仿真刻蚀储层模型,研究了3株产表面活性剂较多的好氧菌W18、DM-2和SH-1,2株产生物气较多的厌氧菌L1、4F,在高温高压条件下(65℃,10 MPa)驱油时形成的残余油状态,结合大量微观照相图讨论了驱油机理。5株菌在高温高压油藏中均能存活,驱油性能较好。生物气驱机理包括:气驱,气液界面滑动,原油膨胀降黏,气泡贾敏效应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及气体进入盲端驱油。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包括:乳化分散剩余油,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剥离油膜。微生物降解原油也是驱油机理之一。图28表1参4。
- 马继业郭省学雷光伦汪卫东
- 关键词:驱油微观仿真模型高温高压
- 微生物菌液物质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法,研究了常温菌与高温菌菌液物质在油-水界面上的扩张黏弹特性及动态界面张力,阐述了菌液物质黏弹模量随扩张频率及温度的变化规律,获得了菌液物质油水界面吸附动态微观信息,并将扩张流变性质与动态界面张力相关联,定量考察了菌体本身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菌液物质黏弹模量随扩张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菌体本身具有界面活性,能够降低界面张力和黏弹模量,改变油水界面性质,提高原油流动性能.但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存在最佳活性温度.现场应用时应注意油藏温度与菌液最佳活性温度一致.
- 雷光伦马继业郭省学汪卫东
- 关键词:动态界面张力界面活性
- 高温高压条件下CO2驱稠油微观运移特征被引量:19
- 2019年
- 为深入探究高温高压(70℃,8MPa)条件下,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拟系统,模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CO2驱稠油过程,研究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并定量分析该过程中CO2对稠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2驱稠油过程可分为油气互溶、沥青质析出和气体携带部分沥青质颗粒运移3个部分。一次气驱阶段,CO2先以小气泡自由移动,随后发生变形、合并或分裂,最后以连续相运移为主;关井阶段,CO2气体溶解于稠油且伴随沥青质析出;二次气驱阶段,CO2携带部分沥青质颗粒呈连续状运移,扩大波及面积。此外,调整CO2驱稠油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可以平衡气体降黏和沥青质析出的相互影响,促进油气有效运移,提高采收率。
- 郭省学
- 关键词:高温高压稠油油藏CO2驱油
- 胜利油田陈371区块高钙镁油藏稠油降粘剂研究被引量:6
- 2002年
- 陈 371块稠油油藏温度约 6 5℃ ,所产原油粘度高 (6 5℃下 8.6Pa·s,5 0℃下 44Pa·s) ,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 ,地层水矿化度高 (~ 1.5× 10 4 mg/L) ,Ca2 + 、Mg2 + 含量高 (376 ,173mg/L) ,6 0℃时实验原油在含水率 36 .7%时发生乳状液转相。在 6 0℃、油水体积比 7∶3条件下考察了影响降粘剂ONS 1(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乳化降粘效果的因素 :水相中NaCl浓度 ,ONS 1浓度 ,Ca2 + 浓度 (固定Mg2 + 浓度 )及增效剂三乙胺浓度 ,在水相中NaCl浓度为1.5× 10 4 ,Ca2 + 浓度为 6 0 0 ,Mg2 + 浓度为 2 0 0mg/L条件下 ,得到ONS 1与三乙胺的适宜质量比约为 10 0∶3。在上述条件下加入ONS 1+三乙胺 (2 .0× 10 4 +6 0 0mg/L)得到的实验原油乳状液 ,1s-1和 5 0s-1下的粘度 ,5 0℃时分别为 111和 41mPa·s,30℃时分别为 311和 12 0mPa·s,在 30~ 6 0℃范围内稠油乳化降粘率大于 99%。在矿化度和Ca2 + 、Mg2 + 含量较低的油田污水中加入ONS 1+三乙胺 (2 .0× 10 4 ~ 3.0× 10 4 +75 0mg/L)使实验原油乳化 。
- 杜永欣王世虎曲丽麻金海祝瑞华郭省学孟秋玉孙克己
- 关键词:乳化降粘稠油乳化降粘剂采油化学剂胜利油田
- 稠油乳化降粘剂S-5的研制及应用被引量:6
- 2004年
- 针对注蒸汽开采稠油油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制出耐高温高效稠油乳化降粘剂S-5,并对其提高注汽采油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伴蒸汽注入S-5可明显降低开发初期注汽压力,提高蒸汽驱替效率,降低产出液中含水量,提高注汽周期的产油量及油汽比。将降粘剂S-5用于井筒降粘,可有效提高稠油井产量,解决井筒举升困难的问题。该项技术在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推广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曹嫣镔郭省学唐培忠刘东青王秋霞吴东昌宋志龙
- 关键词:稠油乳化降粘剂注蒸汽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