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萌
- 作品数:33 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和探讨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免疫100只Lewis大鼠诱导EAU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从免疫后第1天至第28天,给予环孢霉素A(CSA)灌胃,20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免疫前、免疫后7、14、21、28d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并抽取其心脏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2、干扰素(IFN)-γ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内SOCS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免疫后14d时炎症最明显。对照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治疗组前房轻微炎性渗出,但无虹膜后粘连及前房积脓。对照组血清中IL-12、IFN-γ免疫后14d达到最高峰,28d下降到基础水平,治疗组在免疫后14d达到高峰,但是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与免疫前比较无差异;IL-4在对照组中下降不明显,治疗组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SOCS1、SOCS5mRNA免疫后14d表达最高,对照组分别是免疫前的4.05和3.83倍,治疗组分别为1.15和1.16倍;两组中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与SOCS3mRNA轻度升高,对照组较治疗组略明显。对照组中SOCS1、SOCS5蛋白在免疫后7、14、21d时显著高于免疫前,CIS、SOCS3蛋白在免疫后14、21d显著高于免疫前;治疗组中仅SOCS1蛋白在免疫后14d显著高于免疫前,其他时间点较免疫前无明显改变。结论SOCS1、SOCS5水平升高与EAU发生过程中的Th1型反应增强有关,CIS、SOCS3水平轻度升高可能是存在着Th2细胞反应的增强以对抗Th1细胞反应,实现动态免疫平衡。
- 周增超王红彭晓燕赵萌
- 关键词: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抑制因子
- 成年人黄斑色素吸光度与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水平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成年人黄斑色素吸光度(MPOD)与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的相关性。方法轻度白内障患者20例和健康成年人39名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人,女性44人。平均年龄(43.75±18.93)岁。无吸烟史者53人,有吸烟史者6人,均为男性。偏好动物性食物者2人,偏好植物性食物者22人,平衡膳食者35人。采用双色光闪烁吸光度计法测量黄斑中心凹0.25°、0.50°、1.00°、1.75°MPOD;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POD与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的相关性。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与性别、吸烟、饮食习惯的关系。结果受试者黄斑中心凹0.25°、0.50°、1.00°、1.75°MPOD分别为0.59、0.48、0.34、0.18;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平均浓度分别为(0.45±0.16)、(0.11±0.04)μmol/L。男性血清叶黄素(t=1.13)、玉米黄素(t=0.86)浓度均略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40)。吸烟者血清叶黄素(t=-0.15)、玉米黄素(t=-0.11)浓度略高于非吸烟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0.91)。偏好动物性食物者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水平略低于偏好植物性食物或平衡膳食者,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叶黄素=3.87、4.05、0.18,P=0.83、0.81、0.99;F玉米黄素=0.99、1.51、0.52,P=0.85、0.68、0.72)。MPOD与血清叶黄素(r=-0.06、-0.02、-0.07、0.03)、玉米黄素(r=0.02、0.12、0.09、0.11)浓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成年人MPOD与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无相关。
- 于洁周海英赵萌崔蕾刘宁朴
- 关键词:叶黄素
- 白塞病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比例变化的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白塞病患者外周血CD4+淋巴细胞亚群Thl、Th2、Thl7及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变化。方法病例对照实验研究。收集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白塞病患者30例,年龄21~45岁,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5岁。所有患者均根据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诊断标准予以确诊,并排除全身其他系统炎性疾病,所有患者均未进行过抗炎治疗。30名健康对照组样本(男性15名,女性15名,平均年龄31岁)由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无全身炎性及其他系统疾病的人群中选取。抽取外周血应用四色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测定其中Th细胞亚群比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其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7、IL-23、IL-6、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并与30名健康人作对照。患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数据之间差异进行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白塞病患者外周血中Thl细胞所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25.08%±7.23%)及Thl/Th2(13,34±2.66)与健康对照组(17.58%±6.60%,8.45±3.68)相比明显升高(t=-1.43、-1.41,P〈0.05),Th2细胞所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1.88%±1.31%)无明显差异(t=0.32,P〉0.05);Thl7细胞所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36.38%±17.47%)明显高于对照组(25.97%±5.35%)(t=~2.187,P〈0.05),Tregs所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4.11%±1.32%)明显低于对照组(5.60%±2.06%)(t=3.70,P〈0.05),Thl7/Tregs(9.52±5.82)明显高于对照组(4.81±1.66)(t=-2.218,P〈0.05)。白塞病患者I-.17(13.21±4.20)ng/L、IL-23(10.86±7.86)ng/L、IL-6(6.37±6.51)ng/L和TGF—B1(4477.20±2146.60)ng/L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IL-17(9.55±1.02)ng/L、IL-23(6.71±0.76)ng/L、IL-6(0.99±0
- 梁亮王红彭晓燕赵萌
- 关键词: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调节性细胞因子类
- Behet病患者结节红斑组织中CD40/CD40L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英文)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Behet病患者结节红斑中CD40/CD40L分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Behet病活动期患者腿或臂部结节红斑中CD4,CD8,CD19,CD68,HLA-DR,CD40和CD40L分子表达的情况进行了检测,并用双重染色方法探讨了细胞来源。结果:Behet病结节红斑中表皮约90%的细胞表达CD40,但无CD40L表达。真皮和皮下表达CD4,CD8,CD19,CD68,HLA-DR,CD1a,CD40L和CD40的细胞均显著增多。双染结果显示,45%的CD4+T细胞表达CD40L分子。100%CD68+细胞表达CD40分子。59.2%的HLA-DR+细胞表达CD40分子。结论:CD40L分子主要表达于CD4+T细胞,CD40分子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角朊细胞。CD40/CD40L通路可诱导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和活性,对Behet病患者结节红斑的发生、炎症的持续和扩大起重要作用。
- 王红杨培增彭晓燕赵萌周红颜黄祥坤
- 关键词:BEHCET病结节红斑共刺激分子
- Th17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的作用
- 赵萌王红侯彬
- IL-1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模型眼部的表达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研究IL-17阳性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模型眼部的表达。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和氟氏完全佐剂等量混合注射于20只Lewis大鼠的右后足底部为实验组,于建模后第7、10、11、12、13、14、21、28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并根据de Smet的标准对炎症进行分级。用0.3 mL肝素(5 000 U/mL)注射至左心室以抗凝血,然后取眼球制作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17多克隆抗体在眼组织中的表达,5只正常Lewis大鼠作为对照。结果用IRBP免疫Lewis鼠后第10天,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眼前节炎症表现,免疫后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眼部炎症平均得分为0.4、3.2、1.6和0.2。实验组大鼠眼组织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光感受器细胞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组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部位可见IL-17蛋白表达,而正常组未见IL-17蛋白表达。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眼部组织切片染色的平均得分分别为0.6、4、2、0.4。EAU大鼠眼部炎症表现的严重程度与IL-17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968,P<0.01)。结论IL-17蛋白在Lewis大鼠EAU模型中呈高表达,表明IL-17阳性表达细胞在EAU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梁亮王红彭晓燕赵萌周增超
- 关键词:IL-17自身免疫反应葡萄膜视网膜炎
-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视网膜内的表达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视网膜内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方法。90只Lewis大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分组,分别为未治疗组40只大鼠、治疗组40只大鼠及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动物模型,治疗组从免疫后1—28d,给予环孢素(CsA)灌胃,每天20mg/kg体重,而未治疗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未给予免疫和治疗。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d按分层随机号抽取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各10只大鼠进行相关检测,观察大鼠眼部炎性变化,双眼取材,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内SOCS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2、干扰素1(IFN-γ)的水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和视网膜内SOCS蛋白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用Mann—Whitney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进行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炎性反应分值比较。结果免疫后14d,未治疗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房水闪辉阳性,虹膜后粘连,瞳孔不规则甚至前房积脓,炎性反应分值是1.5±0.5;而治疗组眼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炎性反应分值是0.5±0.3。未治疗组的IL-12、IFN-γ及IL-4免疫后14d达到最高峰(均P〈0.05),免疫后28dIL-12、IFN-γ下降到正常水平(均P〉0.05),IL-4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IL-12、IFN-γ的动态变化不明显(均P〉0.05),IL-4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均P〈0.05)。SOCS1、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mRNA免疫后14d表达最高,未治疗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3.41倍和3.36倍,治疗组分别为1.44
- 王红周增超彭晓燕赵萌
- 关键词:自身免疫疾病葡萄膜炎视网膜炎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
- 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4及γ干扰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7、白细胞介素(IL)-4及γ干扰素(IFN-γ)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健康雌性C57BL/6小鼠建立EAU模型.建模前及建模后7、14、21、28 d,取小鼠眼球作石蜡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视网膜结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的蛋白表达.结果 建模后14d,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葡萄膜组织结构破坏,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FN-γ mRNA和蛋白表达均于建模后7d达到高峰;小鼠血清中IL-4、IL-17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4、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均于建模后14 d达到高峰.小鼠血清中IL-17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程度均较IFN-γ、IL-4更为显著.建模前与建模后7、14、21 d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817.346、268.600、164.621,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28d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7、14、21d小鼠脾(F=312.67、114.250、216.220)及视网膜(F=271.504、85.370、80.722)组织中IL-17、IL-4、IFN-γ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28 d小鼠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IL-4、IFN-γ在EAU中均明显表达,共同参与了EAU疾病的过程.
- 侯彬沈琳王红陈海婷赵萌
- 关键词:葡萄膜炎TH17细胞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抗原特异性CD4+辅助性T17细胞的分化调控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影响抗原特异性CD4^+辅助性T(Th)17细胞分化的调控因素。方法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向小鼠背部及胁腹部多点皮下注射光受体视黄醇类结合蛋白(IRBP)制作EAU模型,提取小鼠致敏14d的脾脏CD4^+T细胞,置于含有IRBP抗原的细胞培养板中,加入不同组合的调控细胞因子,分为8组: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组、白细胞介素(IL)-6组、IL-23组、TGF—B+IL-6组、TGF-p+IL-6+IL-23组、IL-27组和全反式维A酸(ATRA)组。培养72h,收集细胞与上清液,通过流式细胞仪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h17细胞的分化及细胞因子的水平。利用独立样本单因素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结果显示,TGF—β和IL-6共同存在的条件下,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升至13.08%(t=-2.842,P=0.048),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浓度由50.66μg/L升至164.12μg/L(t=-9.493,P=0.009),Th-细胞的百分比由6.33%降至3.43%(t=6.059,P=0.004),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由4.96%降至1.52%(t=5.683,P=0.005);IL-23进-步促进了TGF-β和IL-6诱导的Th17细胞分化,与单纯极化条件培养组相比,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升至18.37%(t=~3.329,P=0.029),Th1细胞(t=7.410,P=0.002)、Th2细胞(t=-3.863,P=0.018)百分比均明显降低;而IL-27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降至1.92%(t=4.425,P=0.041),Th1细胞百分比由6.33%降至0.63%(t=13.847,P=0.001),而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由4.96%升至9.98%(t=-5.073,P=0.015),ATRA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降至4.06%(t=2.163,P=0.099)。结论抗原特异性Th17细胞的分化是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独立的分化过程,TGF—β、IL-6和IL-23可诱导或促进Th17细朐的分化.而IL-27抑制�
- 陈海婷王红赵萌侯彬
- 关键词:自身免疫疾病葡萄膜炎细胞因子类
-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硬性渗出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硬性渗出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2009年5月接受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并确诊为单眼或双眼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共261人,440只眼,观察黄斑区硬性渗出累及的范围、程度,并分析其与视力的关系。结果FFA检查诊断为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ackground diabeticretinopathy,BDR)Ⅱ期及Ⅲ期的440只眼中,黄斑区未见硬性渗出者152只眼(34.6%),可辨认出硬性渗出者272只眼(61.8%),16只眼因屈光间质不清而无法辨认(3.6%)。硬性渗出多累及黄斑区1~2个象限(约占40.4%),以颞侧受累多见。中心凹500μm以内无硬性渗出者约为63.9%,其视力〉0.5者占50.6%,少量硬性渗出者约为27.6%,视力〉0.5者占42.6%,大量硬性渗出者约为4%,视力〉0.5者仅占22.9%(P=0.02)。在单眼发生了较严重的硬性渗出的患者中,88%的患者对侧眼硬性渗出程度较轻,双眼硬性渗出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硬性渗出是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见眼底表现,具有中心凹颞侧多见,双眼严重程度不完全对称,严重硬性渗出发生率低等特点,其发生位置及严重程度与视力损害密切相关。
- 周海英焦璇赵萌龚晋毛羽彭晓燕
- 关键词:黄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