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旭
- 作品数:47 被引量:223H指数:9
- 供职机构:浙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的影像学鉴别
-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重点分析19例椎体转移瘤骨折与7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 CT、MRI 表现,比较良恶性椎体骨折的影像学差异。结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的 CT 表现为...
- 蒋增辉郝毅茹选良赵正旭林杭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转移瘤椎体骨折
- 文献传递
- 桡骨远端骨折个性化治疗73例被引量:26
- 2014年
-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占骨科急诊患者的1/6,占全身骨折的6.7%。传统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的方法沿用了几十年,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但近十多年来,各种桡骨远端的锁定钢板、解剖型钢板、外固定架不断被研发和应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逐渐得到广泛开展。
- 端木群立徐远杨明林杭何俊赵正旭郝毅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个性化治疗解剖型钢板急诊患者全身骨折石膏固定
- 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谵妄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 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谵妄是常见的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对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谵妄的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预防.
- 茹选良陈天国郝义宋柏杉包建原赵正旭牟永忠朱加德
- 关键词:老年骨科
- 文献传递
- T4-T6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经椎弓根旁入路手术经验介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疾病,椎体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经典术式.目前国内报道C臂机透视下T4-T6椎体成形术治疗椎弓根穿刺手术入路的文献较少,本文介绍一种经椎弓根旁手术入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压...
- 童勇骏林杭何荐徐远端木群立赵正旭郝毅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 文献传递
- T4-T6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经椎弓根旁人路手术经验介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疾病,椎体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经典术式。目前国内报道C臂机透视下T4-T6椎体成形术治疗椎弓根穿刺手术入路的文献较少,本文介绍一种经椎弓根旁手术入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压...
- 童勇骏林杭何荐徐远端木群立赵正旭郝毅
- 文献传递
- 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手术安全性的研究被引量:30
- 2004年
- 目的 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安全性 ,以提高高龄及超高龄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高龄股骨颈骨折进行关节置换术 78例 ,男 33例 ,女 4 5例。年龄 80~ 89岁 5 3例 ,90~ 99岁 2 4例 ,1 0 0岁以上 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 2 3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5 5例。骨折前有并存症 72例 ,其中二种并存症 4 9例 ,三种 2 9例 ,四种及以上并存症 1 6例。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 2 7例 ,发生率为 34 6 % ,死亡 3例 ,按照Harris功能评分 ,优 2 6例 ,良 1 8例 ,优良率为 78 6 % ,可 7例 ,差 5例。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应注意病例的选择及并存症的处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 牟永忠陈天国赵正旭朱家德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存症
- 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03年6月~2005年12月,笔者对41例(49节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到伤椎,球囊扩张后灌入骨水泥。根据术前、术中、术后影像学检查,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结果41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2.2个月。疼痛消失36例,留有轻度疼痛4例,疼痛无好转1例。40例对治疗满意,1例不满意。并发症:骨水泥漏7例,腰部穿刺部位血肿2例,肋间神经痛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骨水泥致椎体骨折1例。结论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是预防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症关键因素。
- 茹选良郝毅赵正旭包建源林杭张兰君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后凸成形术骨水泥
- 椎体后突成形术的骨水泥外漏
- 椎体后突成形术已成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与椎体成形术相比,它的优越性在于特制的球囊在骨折的椎体内撑开,不仅可以起到复位骨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椎体内形成一个可以填塞骨水泥的空腔,减少了骨水泥的外漏发生率....
- 茹选良陈天国郝义赵正旭包建源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
- 文献传递
- 腰椎间盘高度与椎间孔相关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动态观察腰椎间盘高度丢失、造成腰椎间孔狭窄和神经根压迫的形态学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正常成人腰椎解剖标本(L1-S1),腰椎间盘正常自然高度为对照组(A组);用同一标本行腰椎间盘切除,椎间隙分别插入4、3、2和1mm厚度的硅胶垫片,并且轴向施加压力,为4个实验组(B、C、D、E组)。然后动态观察和测量腰椎间孔大小与神经根受压迫的情况。结果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A组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的上1/2;脊神经前根直径由L1(1.1±0.3)mm逐渐增大到L5(2.0±0.9)mm;脊神经后根直径由L1(2.0±1.1)mm逐渐增大到L5(3.8±0.4)mm;背根神经节最大直径由L1(3.9±0.8)mm逐渐增大到L5(7.1±0.9)mm。在椎间孔矢状面上脊神经前根位于背根神经节的腹侧5或7点钟处。B组全部腰椎间孔矢状径缩小,但是神经根未受压迫。C组L3,4、L4,5和L5S1椎间孔出现垂直狭窄,椎间盘膨出将神经根向头侧抬起,上位椎体的椎弓根下缘下移,神经根和脊神经节受到垂直方向压迫。D组L4,5和L5S1神经根和脊神经节受到来自前方的腰椎间盘和后方黄韧带以及下位腰椎的上关节突的横向压迫。A组与E组相比较,神经根袖与硬膜囊的夹角L3由33.6°±6.5°增大到39.7°±7.1°,L4由29.3°±7.5°增大到40.1°±5.2°和L5由20.1°±5.3°增大到46.2°±7.3°。结论下腰椎间盘高度≤3mm可以作为椎间孔狭窄诊断的参考标准。对于非手术失败的病例,手术行椎间孔减压,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稳定性是治疗椎间孔狭窄的关键。
- 郝毅郑海潮任国良茹选良赵正旭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解剖学
- 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PLIF)后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12例PLIF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患者,行病原学检测,患者实施病灶清除、引流冲洗等治疗方案,治疗后随访12~18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 )评分、白细胞(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指标、下腰痛JOA指数。结果12例患者共分离出1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7株,占43.75%,其中大肠埃希菌4株占25.00%,革兰阳性菌9株占56.2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50.00%;治疗后2周及随访12个月时患者 WBC、ESR、CRP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5、7.945、8.676,P<0.01);治疗后2周及随访12个月时,患者VAS、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125、7.774,P<0.01)。结论早期手术清除病灶联合负压引流冲洗、抗菌药物治疗等方案可有效治疗PL IF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何荐郝毅赵正旭端木群立林杭何俊徐远童永骏
- 关键词: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