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褚昊月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泰安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低龄
  • 5篇低龄儿童
  • 5篇儿童
  • 3篇牙菌斑
  • 3篇菌斑
  • 2篇动态监测
  • 2篇生物膜
  • 2篇微生物
  • 2篇SIGA
  • 2篇ECC
  • 2篇QRT-PC...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致龋菌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群落
  • 1篇群落分析
  • 1篇微生物多样性

机构

  • 7篇山东大学
  • 1篇泰安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褚昊月
  • 5篇亓庆国
  • 3篇孙静
  • 3篇张颖
  • 2篇武侠
  • 1篇董洪楠
  • 1篇郭静
  • 1篇张晟

传媒

  • 3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第九次全国牙...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低龄儿童龋直线回归预测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儿童主要致龋菌和唾液SIgA定量值的ECC直线回归预测模型.方法:采集45名3~5岁儿童的唾液和菌斑样本,运用qRT-PCR技术和ELISA对4种主要致龋菌(S.mutanS,S.SobrinuS,L....
褚昊月张颖亓庆国
关键词:ECCQRT-PCRSIGA
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相关致龋微生物的动态监测及群落分析
目的:  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低龄儿童龋是儿童龋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生长发育中影响深远,变形链球菌属(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是最重要的致龋因子。牙菌斑中的致龋微生物在龋病中进展及群落结构变化尚不...
褚昊月
关键词:牙菌斑动态监测群落分析
文献传递
低龄儿童龋直线回归预测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儿童主要致龋菌和唾液SIgA定量值的ECC直线回归预测模型。方法:采集45名3~5岁儿童的唾液和菌斑样本,运用qRT-PCR技术和ELISA对4种主要致龋菌(S.mutans,S.sobrinus,L....
褚昊月张颖亓庆国
关键词:ECCQRT-PCRSIGA
文献传递
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016年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ECC儿童和S-ECC儿童牙菌斑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探索儿童龋病的病因学。方法采集ECC儿童和S-ECC儿童牙菌斑样本,利用Illumina Mi Seq测序方法,针对16Sr RNA基因V4变异区设计通用引物进行测序分析菌群微生物的群落变化。结果测序总共测得1 669 057条有效序列,平均有效率为89.16%,共1 514个操作分类单位(OTU)。结论儿童龋病的发生发展与链球菌属等菌属密切相关,其种群的多样性呈现特异性的富集。
颜正豪褚昊月郭静张晟亓庆国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中滞留菌形成的动态监测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产生滞留菌的动态特点,为揭示其产生机制及相关途径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以两相型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液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CFU计数法统计不同时间段生物膜加药前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及加药后滞留菌产生数目,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变化。结果:两相型菌液形成的不同时间段生物膜,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及滞留菌数目均无显著差异。其中,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呈"S"形生长,12 h后渐稳定;滞留菌0.5 h即大量产生,2 h后数目基本稳定,此时镜下生物膜处于微菌落始形成期。结论:白假丝酵母菌滞留菌的形成与其生物膜形成初期(2 h内)附着表面的诱导密切相关,而与生物膜成熟程度及两相型状态无显著关联。
董洪楠孙静张颖武侠褚昊月亓庆国
关键词: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动态监测
饥饿状态对白念菌生物膜及滞留菌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饥饿环境对白念菌生物膜形成以及其中耐药滞留菌形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别构建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24 h生物膜,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冲击24 h,冲击前、后行活菌菌落计数(CFU),计算得出滞留菌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以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各组生物膜形成状况。采用SPSS1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依次下降(P<0.05),具有显著差异,前2组形成菌丝相生物膜,而饥饿态菌形成酵母相生物膜。药物作用后,滞留菌比例依次升高(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营养状态对白念菌滞留菌的产生有影响,饥饿状态能够提高滞留菌的产生比例。
武侠孙静褚昊月亓庆国
关键词:生物膜饥饿
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中4种致龋菌的动态监测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监测无龋儿童组(caries free,CF)、低龄儿童龋组(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和重度低龄儿童龋组(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牙菌斑中4种致龋菌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60名3~5岁儿童,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样本收集,追踪观察1 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次取样的4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在基线及1 a后患龋率分别为66.7%和81.7%,差异无显著性(χ2=1.76,P〉0.01);龋失补牙面数分别为(5.80±2.53)和(7.90±1.76),差异显著(t=3.51,P〈0.01)。ECC、S-ECC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比例在基线和1 a后有显著差异(P〈0.01)。1 a后ECC、S-ECC组中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1)。变异链球菌与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的变化在基线和1 a后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菌斑中致龋菌的比例变化与低龄儿童龋密切相关,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越高,低龄儿童龋易感性就越高。
褚昊月孙静张颖郭静亓庆国
关键词:牙菌斑致龋菌实时荧光定量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