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富云
- 作品数:15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山西省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常少英范富云安建会李太生郑蕾张丽媛
-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基础免疫
-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6年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2
- 2004年
- 为观察重组 (酵母 )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 (YDV)免疫的长期效果及其免疫记忆反应 ,对 1995年出生并按照免疫程序全程接种YDV的儿童进行免疫后 6年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抗 HBs)变化动态的连续观察。同时筛选该年龄组YDV免疫 5年后 ,经血清学检测抗 HBs<2 1mIU/ml的儿童 ,观察其YDV加强免疫 1针 (5 μg)后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 :抗 HBs阳性 (≥ 2 1mIU/ml)率、有效阳性 (≥ 10mIU/ml)率、几何平均滴度 (GMT)逐年下降 ,分别由基础免疫后 1年的 92 0 8%、84 16 %、2 9 2 1mIU/ml,降至 6年后的 6 8 6 9%、4 1 4 1%、6 0 8mIU/ml。抗 HBs阳性率下降速度较慢 ,每年平均降低 4 6 8% ;抗 HBs有效阳性率、GMT的下降速率较快 ,年均分别下降 8 5 5 %、4 6 3mIU/ml。对YDV免疫 5年后抗 HBs <2 1mIU/ml的儿童 ,加强免疫YDV 1针后的抗 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均达到10 0 % ,GMT达基础免疫 1年时水平的 8 33倍 ,表明YDV免疫后同样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记忆。由于YDV与血源乙肝疫苗在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 ,是否也有同样长期的免疫记忆和保护效果 ,尚需进一步观察。
- 翟如芳李国英李太生安建会范富云常少英
- 关键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
-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8年的抗体持久性研究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YDV)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为观察其免疫效果的持久性及免疫记忆反应。方法 对山西省晋中、阳泉市1995年出生,并按照免疫程序全程免疫的儿童,进行了8年的免疫持久性观察。同时在该年龄组儿童免疫5年后,对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2 1mIU/ml者,加强免疫YDV 1针(5 μg) ,观察其免疫反应。结果 基础免疫后,抗 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达到92 . 0 8%、84. 16 %、2 9. 2 1mIU/ml,以后逐年下降,免疫后8年时分别降低为6 5 . 6 3%、4 0 . 6 3%、5 . 89mIU/ml。抗 HBs阳性率下降速率较慢,年均3 .78% ,有效阳性率的下降速率较快,年均降低6 . 2 2 % ,GMT每年平均下降3. 33mIU/ml,免疫后8年较1年时降低79 .84 %。免疫后5年抗HBs <2. 1mIU/ml的儿童,加强免疫1针后其抗 HBs阳性率和有效阳性率均达到10 0 % ,GMT达基础免疫1年时的8 .33倍。结论 YDV免疫后,机体同样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记忆。由于YDV与血源乙肝疫苗的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其免疫的长期记忆和保护效果如何,需否加强免疫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 翟如方邢秀生闫以让李国英安建会李太生常少英范富云
- 关键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后10年的效果研究被引量:22
- 2007年
- 目的研究评价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YDV)免疫的远期效果及加强免疫问题。方法对1995年出生,按照免疫程序全程免疫的儿童,追踪观察其免疫后10年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的持久性。设免疫组与对照组,研究两组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差异及免疫保护效果;同时用免疫组儿童与实施免疫前同龄组儿童的HBs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对比分析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抗-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几何平均浓度(GMC)逐年下降,分别由基础免疫后1年的92.08%、84.16%、29.21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降至10年后的65.17%、40.45%和5.38mIU/ml;年均递减率分别为3.76%、7.82%和17.14%。抗-HBs阳性率下降速率较慢,而有效阳性率则较快,并显示随免疫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的年均递减率逐年降低,推测免疫的低阳性率水平可能维持较长时间。免疫组的HBsAg携带率为0.41%,对照组为3.24%,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计算的疫苗保护率为87.35%。实施免疫前后同龄儿童组HBsAg携带率比较计算的疫苗保护率为95.00%。免疫儿童抗-HBc的阳性率较实施免疫前同龄儿童降低了83.99%。结论YDV免疫后10年有较好的免疫持久性。
- 翟如芳安建会邢秀生闫以让何晓红光明李国英李太生常少英范富云
- 关键词:免疫持久性
-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免疫记忆观察被引量:19
- 2005年
- 目的观察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YDV)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免疫记忆。方法追踪观察按照免疫程序全程免疫后10年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持久性;分别对免疫后5年和10年抗-HBs阴转的儿童,加强免疫YDV 1剂,观察其免疫记忆反应。结果抗-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逐年下降,分别由免疫后1年的92.08%、84.16%、29.21mIU/ml降至10年后的65.17%、40.45%、5.38mIU/ml;年均递减率分别为3.76%、7.82%、17.14%。抗-HBs阳性率下降速率较慢,而有效阳性率则较快,并随免疫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的年均递减率逐年降低,推测免疫的低阳性率水平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结论YDV免疫后存在较好的免疫记忆,免疫后10年无需加强免疫。
- 安建会邢秀生闫以让何晓红光明李国英李太生常少英范富云翟如芳
- 关键词:抗体持久性免疫记忆
-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的保护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评价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YDV)免疫的保护效果及成本-效益。方法在同龄儿童中设免疫组和未免疫组,对照研究免疫与未免疫儿童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之差异及其免疫的保护效果。同时,以本研究免疫组的HBsAg携带率与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前山西省同龄组儿童的HBsAg携带率做对比,分析YDV的保护效果,并进行免疫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免疫组的HBsAg携带率为0.41%,无免疫史组的携带率为3.24%,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分析的疫苗保护率为87.35%。实施免疫策略前后同龄组儿童HBsAg携带率比较计算的疫苗保护率为95.00%。分别按全国和山西省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本底资料分析免疫的成本-效益表明,每接种1 000人份YDV可分别减少106名和103名HBsAg慢性携带者,27名和26名慢性肝病患者,粗略估算直接的成本-效益之比为1∶27。结论YDV免疫的保护效果良好,并有非常好的成本-效益。
- 翟如芳邢秀生闫以让何晓红光明李太生李国英范富云常少英安建会
- 关键词:成本-效益
- 山西省部分城乡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调查
- 1999年
- 为了解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用微量ELISA间接法检测山西省部分城乡807名健康人的脊灰抗体.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96.90%、94.55%、95.29%;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Ⅰ型11012.51、Ⅱ型1:473.70、Ⅲ型1:872.57,各型均以2~4岁年龄组最高.结果显示山西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 范富云张俊书张健生赵习芳郑蕾那丹宇张莉媛
-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阳性率GMT
- 山西省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评价被引量:2
- 1997年
- 山西省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评价范富云张俊书李太生李爱英郑蕾张利媛常一华(山西省卫生防疫站,太原市,030012)近几年来,山西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和敏感性逐步提高。现将1996年我省AFP病例...
- 范富云张俊书李太生李爱英郑蕾张利媛常一华
- 关键词: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
- 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接种反应的观察分析被引量:2
- 1999年
- 为观察分析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DT)减量注射0.2ml后的接种反应,在太原市某小学对285名7岁小学生接种两个不同批号DT0.2ml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全身反应的发生率为1474%,中、强度反应占14.04%.出现局部反应的有17.89%,中、强反应占10.88%,血管性水肿占1.75%.两个批号疫苗的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别。鉴于如此的超常反应,建议进一步对DT加强免疫做反应观察研究,研制适当的DT免疫制剂。
- 翟如方常少英范富云
- 关键词:白破疫苗类毒素接种反应白喉破伤风儿童
-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现场流行病学监测与质量评价被引量:2
- 2001年
- 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是现场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内容 ,是评价AFP病例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基础和前提。据此 ,对山西省 1993~ 1999年AFP病例监测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山西省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从 1995年起已 >1/ 10万 ,1999年为 1 5 1/ 10万 ;现场监测的 5项指标 ,从 1996年起都达到了规定的要求 ,1999年都 >96 0 %。最后 1例病毒学确诊的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例发生于 1992年 4月。 1993~ 1999年 6 97例AFP病例 ,临床诊断以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最多 ,占 43 33% ;其次为格林 -巴利综合征 ,占 2 7 12 %。
- 梅志强张俊书范富云徐健
- 关键词:急性弛缓性麻痹现场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