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艾朗诺

作品数:16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斯坦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才女
  • 3篇宋代
  • 3篇重担
  • 3篇《词论》
  • 3篇词论
  • 2篇学者
  • 2篇宋词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汉学
  • 2篇汉学家
  • 2篇洪迈
  • 2篇翻译
  • 1篇代文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价值
  • 1篇道德价值观
  • 1篇底数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机构

  • 9篇斯坦福大学
  • 5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南开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罗格斯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

  • 15篇艾朗诺
  • 1篇季进
  • 1篇卞建华
  • 1篇余夏云
  • 1篇韩晗

传媒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长江学术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上海文化
  • 1篇文学与文化
  • 1篇国际汉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才女之累赘:李清照的重塑与再造被引量:7
2013年
才华洋溢、自视甚高而对同人批评相当苛刻的李清照,在宋代是个异数。当时女作家不似明清时期那么受文坛接纳,没有鼓励、同情她的男士,更没有一群女词人可作为她的后盾,以一位女子单枪匹马地闯入男士的文学领域,李请照所面临的敌意,可从她自己的作品以及早期对她的评论中看到端倪。她逝世数百年后,议论依然莫衷一是,一般文人肯定她的才华,但对其不守妇道则不能原谅。可是到了清代,这分歧竟然得以化解,而化解的方式我们现在看来也似乎不可思议,领头替李清照"雪冤"的居然是一群很有名望的考据学家。李清照这一被重塑了的形象,民国时被写入文学史,至今仍广植人心。本文探讨李清照逝世后被重塑的三方面:历代评论对她词作中的主人公的解释;清代学者否定她再嫁的争论;元明清时期属于她词作篇数增多的问题。
艾朗诺
关键词:接受史寡妇再嫁《漱玉词》
才女的重担:李清照《词论》中的思想与早期对她的评论(上)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从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视角,用文本细读法和历史还原法,重新建构李清照的历史语境,指出宋代男性作家对女性写作普遍持轻视态度,所以不少人对李清照质疑、攻击甚至是辱骂。李清照的《词论》就体现了她在这种困境中的抗争和希望。
艾朗诺郭勉愈(译)
关键词:宋词女权主义批评
宋代文学传统中的雅和俗被引量:1
2018年
我们平常把文化雅与俗之对立归属于社会不同的阶层,高雅文化现象是属于上层社会的,而通俗文化现象是属于下层社会的。这种想法偶然就会忽略所谓高雅文化中也有雅与俗的分别。这篇论文探讨这种比较少注意到的分别,焦点是宋代文坛。当时有一些高官文士,他们的社会地位虽然尊贵,学问极有成就,但他们思想开朗,好像想脱离传统高雅文化的局限,开始注意商人阶级的生活与文化,把较低阶层生活的种种事情写进他们的笔记小说或诗歌。在元明清白话文学发达后,文士引用白话文写戏剧或小说以商人生活为作品的主题是经常有的。但在唐宋文坛中用文言文描写这样的主题比较少见。在宋代笔记小说中这样的作品却偶有出现。南宋时的洪迈在他编的《夷坚志》中这类的故事相当多。北宋苏轼的诗歌中也有这类数量不大的资料。当时一般的学者不太欢迎这类作品,但它对我们现在研究宋代文化史至少有两种作用。它反映比较少提到较低阶层文化的种种细节,并且让我们更了解传统文学作品的局限与偏见。
艾朗诺
关键词:宋代文学偏见洪迈《夷坚志》
才女的重担:李清照《词论》中的思想与早期对她的评论(下)被引量:2
2009年
带着所有这些负面信息重读李清照的《词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这里,我的目的是历史地看待这篇文章,在历史的语境中解读这篇文章,而不是依照我们今天对词或对李清照的看法,相反,我所重视的是她作为一个女作家所面对的是什么,
艾朗诺郭勉愈(译)
关键词:《词论》才女负面信息女作家
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访谈录被引量:4
2020年
访谈按语:艾朗诺(Ronald Egan),美国著名汉学家,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东亚语言文化系汉学教授,曾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主攻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文化与宋代艺术史,尤以《左传》为主。著有《欧阳修的文学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1984)、《苏轼的言、象、行》(Word,Image,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Shi),1994《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The Problem of Beauty: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2006)(以下简称《美的焦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2013)(以下简称《才女之累》)。译有《李清照集》(The Works of Li Qingzhao,2019),选译过钱謹书的《管锥篇》,即《有限的视野:钱锺书的思想与书信随笔》(Limited Views: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1998),参与撰写《中国剑桥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10)等。2019年2—7月,笔者就美国汉学研究与翻译研究方面的相关问题对艾朗诺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汉学研究与中国汉语言文学研究及其与翻译学研究的异同,诗歌翻译中的可译性、策略方法、理想的翻译以及译者的风格,汉学研究与翻译学研究的契合路径及学者型翻译与作家型翻译的异同,中国语言文化如何更好地在英语世界传播及艾朗诺教授的未来翻译计划等。
卞建华艾朗诺
关键词:汉学研究美国汉学学者型中国语言文化
苏轼贬官岭南时期的抄书习惯
2025年
苏轼贬官岭南七年,在此期间抄写的文本及附带题跋,多是前代先辈的,也有同代人的,体现了他在流放期间对朝政局势的见解和策略,也透露出因言获罪而产生的忧虑。其中,抄录《晋书》中的传记最为常见。在惠州期间,对于数位僧侣的拜访,苏轼也以书法相赠来表达谢意,例如抄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赠别卓契顺。他抄录陶渊明诗,可与《和陶诗》联系起来看,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创作中回避纯粹自我表达的一种策略,此种自我表达在他流放岭南之后尤显重要。抄书拉开了苏轼与其作品的距离,成为自我保护的屏障,减少其因作品进一步卷入政治漩涡的可能性。而苏轼与姜唐佐的友谊,则成为苏轼谪居海南岛岁月传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艾朗诺
关键词:岭南抄书
连天芳树人何处?——我写李清照的缘由
2023年
尊敬的各位教授、同学、朋友们,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做这讲“叶嘉莹中国文学讲座”第一讲。这个机会已经拖了三年多,终于能够实现,感到非常地高兴。今天要讲我写的一本关于李清照研究的书,题目是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2013年)。
艾朗诺闫晓铮
海底数沙:两宋之际对于书籍和学问的认知改变
2023年
两宋之际书籍的大量印刷流通对人们的阅读和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各类书籍在社会各阶层的流播。印刷术导致的史料激增影响了司马光的史学编纂和叙述。李清照把经过编页处理的书籍作为信息库来进行知识查询。在北宋,苏轼的作品虽遭禁毁却仍得到流传,这体现出书籍印刷在当时具有的深刻社会影响力。在陆游的时代,因为印本的大量存在,书籍已经不再被看作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关联的集合体。以上看似不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可以引导学者深究宋代书籍印刷与学问知识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
艾朗诺刘鹏(译)
关键词:宋代书籍知识
才女的重担:李清照《词论》中的思想与早期对她的评论
今天,当我们想起李清照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她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一位有着出色的诗歌才能,并将自己的才华与女性身份完美结合的、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座标式人物的女作家。在她之前,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女性有她这样卓越的成就,并被...
艾朗诺
关键词:《词论》
文献传递
学术翻译要加倍小心--对话汉学家艾朗诺被引量:3
2010年
今年,有三个日子值得我们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150周年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10周年。这三个日子记载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蒙受的屈辱和灾难,也是我们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辱之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标记。正如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一样,我们也不会忘记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曾经身受的欺凌与屈辱。虎门的烟尘、圆明园的火光以及八国联军的铁蹄,都将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本刊发表的此文章,从宗教文化角度重温了那一段历史,可以使我们警醒,促我们奋起。
韩晗艾朗诺
关键词:学术翻译汉学家帝国主义列强八国联军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