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华
- 作品数:19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扩散加权成像联合氢质子磁共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 2018年
-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氢谱(1H-MRS)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CT、扩散加权成像及1H-MRS检查及组织学检查,以肝细胞脂变细胞百分比(PFDC)为参考标准,比较表观扩散系数(ADC)、水峰峰值、水峰下面积、脂峰峰值、脂峰下面积和脂肪分数在两组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NAFLD组与对照组DWI的不同b值和MRS各项参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DC与ADC呈负相关(r=0.798,P<0.05),与脂峰值、脂峰下面积、肝脏细胞相对脂肪含量呈正相关(r=0.6779、0.5786和0.7780,P均<0.05)。结论 DWI联合1H-MRS技术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变化的定量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钱欢欢胡海华赵红星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扩散加权成像氢质子磁共振
- 3.0T磁共振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临床价值
- 2014年
-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临床价值,了解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MRA表现、好发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4—2013-02我院22例颅内动脉成窗畸形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22例均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扫描,再将原始图像经AW4.5工作站采用MIP及VR两种方法进行血管重组,并对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 22例颅内动脉成窗畸形患者中,单发19例,多发3例,共25处。其中19例单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6例,位于前交通动脉区3例,位于大脑前动脉10例;3例多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及左大脑前动脉1例,位于左椎动脉颅内段及左大脑前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及前交通动脉1例。22例中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者20例(90.9%),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16例,伴AVM 1例,永存三叉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8例,血管狭窄2例。结论 3.0T磁共振MR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病变,是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 胡海华沈国鑫唐杰瞿恒娟叶永强余景武陈静
- 关键词:颅内动脉MRA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肝脾CT值比值和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的相关性,以及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对NAFLD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96例,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34例)和重度组(32例),另选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30例)。比较健康受试者与NAFLD患者的ADC的差异,比较NAFLD各组间ADC值的差异;分析肝脾CT值比值与ADC值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LDL-C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的ADC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组的ADC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轻度、中度及重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脾CT值比值与ADC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肝脾CT值比值、ADC值与血清LDL-C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NAFLD病变程度加重,肝脾CT值比值随之变小,而ADC值也相应降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作为一项无创、定量诊断方法,在NAFLD病变程度分级上具有临床价值。
- 胡海华赵红星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CT值扩散加权成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彩超与MSCTA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胡桃夹综合征(NCS)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NCS的患者43例,均接受彩超和MSCTA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测得的左肾静脉(LRV)狭窄处与扩张处的内径,以及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O)之间的夹角。结果两种检查方法测得的LRV狭窄处内径均明显小于扩张处内径(均P<0.05)。彩超与MSCTA检查测得的LRV狭窄处内径[(2.0256±0.6332)mm vs(2.0256±0.6332)mm]、扩张处内径[(7.2930±0.7125)mm vs(7.3674±1.7236)mm]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SMA与AO夹角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15.9535±7.0439)°vs(15.3023±6.7842)°,P>0.05]。结论彩超及MSCT在诊断NCS中均能准确测量并判断LRV的狭窄程度及SMA与AO夹角,均可作为诊断NCS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石丽红胡海华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MSCTA胡桃夹综合征
- 3.0T磁共振MR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颅内动脉开窗畸形MRA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共42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结果 42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患者中,单发33例,多发9例,共计51处。42例中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者38例(38/42),达90.5%,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22例,伴AVM1例,永存三叉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9例,血管狭窄4例。结论 3.0T磁共振MR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它血管病变,是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 沈丽英胡海华
- 关键词: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磁共振血管成像
- 磁化传递技术与时间飞跃法在MRA中的应用比较
- 2014年
- 目的:探讨磁化传递(MT)技术与时间飞跃法(3D-TOF)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材料和方法:对82例患者同时行磁化传递(MT)技术法和常规3D-TOF法的MRA扫描,并对两者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组、对比分析。结果:磁化传递(MT)技术法MRA的血管背景被完全抑制,分支小血管显示清晰,而常规3D-TOF法MRA的血管背景抑制不全,末梢分支小血管显示不清或未显示。结论:磁化传递(MT)技术法较常规3D-TOF法的MRA更能获得高清晰血管图像。
- 胡海华沈国鑫唐杰瞿恒娟叶永强苏佩华陆旭艳黄金兰沈钰
- 关键词:MTMRA
- 3.0T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FIA)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FIA的MRA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共78例FlA患者的血管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情况。78例患者均行MRA扫描,再将原始图像经AW4.5工作站采用最小密度投影(MIP)及三维容积重建(VR)两种方法进行血管重组,并对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78例FlA患者中,单发61例,多发17例,共计95处。其中61例单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15例,位于前交通动脉区13例,位于大脑前动脉26例,位于大脑中动脉5例,位于大脑后动脉2例;17例多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及左大脑前动脉6例,位于左椎动脉颅内段及左大脑前动脉7例,位于基底动脉及前交通动脉4例。78例患者中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者占83.3%(65/78),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36例,伴动静脉畸形(AVM)1例,永存三叉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16例,血管狭窄9例。结论3.0T MRA能清楚显示FIA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它血管病变的情况,是诊断FIA的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 胡海华叶永强翁卿吉黄超徐冬煜
- 关键词:颅内动脉
-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脂肪肝的准确性以及CT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寻CT与核磁共振检查在诊断脂肪肝方面的准确性,分析CT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220例,所有患者经部分肝切除或肝脏穿刺活检确诊,均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CT检查和MRI检查在诊断脂肪肝方面的准确性,同时分析脂肪肝五种辨证分型与CT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CT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为93.18%(205/220),MRI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为67.73%(149/220)。CT检查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MRI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的肝/脾CT值比值最高,肝肾不足证最低,各辨证分型间的肝/脾CT值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多为轻度脂肪肝,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和痰湿内阻证多为中度脂肪肝,肝肾不足证则多为重度脂肪肝,病变程度最重。结论 CT检查在脂肪肝诊断方面准确率好于MRI检查,肝/脾CT值比值与脂肪肝的中医辨证分型相关。
- 胡海华赵红星张莎莎
- 关键词:脂肪肝计算机断层成像核磁共振辨证分型
- 不同影像方法测量原发性肝癌大小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超声与增强CT在测量原发性肝癌最大直径的一致性与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皆接受超声及增强CT检查,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3 cm组、3~5 cm组及>5 cm组,比较各组超声与增强CT测量原发性肝癌大小的结果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对于直径较小(≤5 cm)的原发性肝癌,超声的测量结果大于增强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径较大(>5 cm)的原发性肝癌,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差异不大(P>0.05)。直径较小(≤5 cm)的原发性肝癌采用两种方法测量肿瘤大小的一致性不理想,而对于直径较大(>5 cm)的原发性肝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与病理结果相相比,增强CT以及直径较大(>5 cm)超声测量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较小(≤5 cm)的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测量结果比病理结果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测量小的原发性肝癌时与病理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而增强CT更为准确;对于大的原发性肝癌,两者测量结果无明显区别。
- 黄超胡海华郑银元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影像方法超声
- 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评价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接受腹部CT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脂肪改变组(11例)、中度脂肪改变组(11例)和重度脂肪改变组(10例),另纳入20例无肝脂肪变性或脂肪变性相关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均于肝穿刺活检前1 d行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脾脏CT值,经测量及数据处理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及肝/脾CT值比值对CT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52例患者CT平扫诊断,不同程度脂肪肝组CT值和肝/脾CT值比值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CT值阈值、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及肝/脾CT值比值标准,定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9%、94.2%和98.1%。结论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呈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优势,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黄超胡海华赵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