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玲玲
- 作品数:95 被引量:43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天工开物》科技插图的图学探析被引量:6
- 2013年
- 以《天工开物》科技插图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天工开物》科技插图中的背景和布局、插图的表现形式、插图的绘图技术、插图的绘画风格等方面内容,总结出其图学特征为:构图布局与《天工开物》的哲学思想统一;绘图技术与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特点相吻合;白描式绘图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绘画风格。
- 罗玲玲张慧
- 关键词:天工开物科技插图
- 人的技术化的伦理反思被引量:1
- 2014年
- 人的技术化就是去人的原发状态。尽管人的技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需要从人的健康、自主性获得、持续性的幸福感角度反思人的过度技术化;从质疑人性出发,从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寻找解决之路。扼制技术化向违背人的幸福趋势发展的现实对策是,扩大技术价值判断的范围,从生态伦理视角约束技术化,找回缺失的技术责任主体。
- 罗玲玲王以梁
- 关键词:技术化生态伦理
- 辽宁省高校科技团队创造氛围的调查研究
- 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对团队创造氛围测评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辽宁省高校科技团队的创造氛围进行了深人的调查研究。从对各团队创造氛围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创造氛围并不是按照团队所在实验室的级别高低之间的差异而被决...
- 周春芳罗玲玲
- 关键词:创造力
- 阿奇舒勒对技术创造思考的转向与突破
- 2016年
- 俄罗斯创造学家阿奇舒勒在完成经典TRIZ构建后开始专注于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研究,实现了从技术发明方法开发到创造主体研究的重要转向。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创造性个体素质、创造性个体人生策略和理想的创造策略大纲三部分内容。该理论在研究领域、对象和视野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开辟了指向实践操作性的创造性人格研究新方法;但与创造心理学的人格研究相比,该理论仍存在理论继承性较差、人格培养体系缺少理论提升的不足,其尝试以技术实践的方法解决人生实践也存在局限。
- 李大鹏罗玲玲
-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
- 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被引量:30
- 2005年
- 本文依据创造心理学范式,论述了关于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的理论探索、实证研究和模型建构的问题。所建构模型对于我国各级各类科研管理决策层预测和检验科技团体创造力水平以提高管理科学性,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 傅世侠罗玲玲孙雍君邓雪梅邵全辉
- 关键词:科技团体
- 从三大杂志看中国技术哲学之研究轨迹被引量:3
- 2009年
- 掌握技术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对技术哲学领域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鉴于此,通过计量分析法,重点统计了2000年以后科技哲学三大核心杂志有关技术哲学的研究主题载文情况。结果显示:宏观上,技术哲学研究由最初仅关注单向度的技术与社会主题研究扩展至多向度的技术与伦理、技术价值论、技术与工程等主题研究。微观上,《自然辩证法通讯》更侧重技术及技术思想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更侧重技术与伦理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则更侧重于技术本体论研究。对此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
- 任巧华罗玲玲
- 关键词:技术哲学
- 创造力测评存在的争议及研究转向的方法论意义被引量:8
- 2006年
- 论文概括了在创造力测评研究方面存在的某些争议是科学主义带来的问题。近年来创造力测评出现了两个研究视角的转向:第一,从水平测量到类型区分的转变;第二,从评估主体到评价环境的转变。前者打破了对创造本性的线性理解;后者着眼于环境评估,探讨人的创造性潜质如何从可能变成现实的发生学机制,则具有更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罗玲玲
- 关键词:创造力研究心理测评科学主义方法论
- 技术创造过程中的创造动机研究
- 2005年
- 文章着眼于技术创造行为,从创造行为的动态角度,通过对部分科研团体技术创造行为的实测研究,对技术创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做些探讨,为丰富科技创造的理论研究、创造环境与创造机制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持。
- 于淼罗玲玲
- 关键词:创造动机内在动力创造环境
- 科研课题组的层次结构差异与个体创造力
- 论文阐述了科研课题组客观存在着不同层次结构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与创造力的关系对科研管理和创造力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析了团体创造力的基础——个体创造力与科研课题组层次结构的关系,认为从团体创造的角度,团体创造机制比个...
- 罗玲玲周春芳
- 关键词:科研管理
- 文献传递
-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践走向被引量:7
- 2007年
- 分析了创造性人才培养在理论和现实双方面作用下的实践趋向。创造力的汇合理论强调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实践需要一种整体的系统思考;国家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要求反映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根据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区别,需要在教育改革中提出明确的目标,既要重视培养善于创造原发性知识的人才,更要培养能创造性地满足现实需要,注重取得成效的创新人才,以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社会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 罗玲玲
- 关键词:创造力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