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贤东

作品数:15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通辽市委党校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政治法律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主义
  • 8篇马克思主义
  • 5篇群众
  • 4篇马克思主义中...
  • 3篇战争
  • 3篇中国化马克思...
  • 3篇群众观
  • 3篇抗日
  • 3篇抗日战争
  • 2篇语境
  • 2篇中国共产党
  • 2篇析论
  • 2篇历史地位
  • 2篇民主
  • 2篇民族
  • 2篇共产党
  • 2篇国共
  • 2篇干部
  • 1篇大众化
  • 1篇党内

机构

  • 1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1篇通辽市委党校

作者

  • 15篇童贤东
  • 1篇田克勤
  • 1篇张少禹
  • 1篇张亚辉

传媒

  • 2篇实事求是
  • 1篇人民论坛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桂海论丛
  • 1篇福州党校学报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 1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马克思主义理...
  • 1篇中共南昌市委...
  • 1篇陕西行政学院...
  • 1篇中共南京市委...
  • 1篇红广角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被引量:5
2018年
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恢复、发展、创新了毛泽东思想基本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恢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切实践行和深入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清晰展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辉煌成就。对这一历程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对于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童贤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述评
2017年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由来已久,研究的领域广泛且重点突出,研究的范式多样并不断创新,研究形成了诸多成熟的观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都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入这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因此,梳理和评述现有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童贤东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重塑
2015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精神重塑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历史阶段,其结果集中体现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这一"抗战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一个双向互动的重塑过程。一方面,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抗战胜利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抗日战争的实践又进一步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作用于实践而产生的必然逻辑结果。
童贤东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精神
试论遵义会议党内民主精神的历史地位
2014年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也是党内民主建设史上的一个关键性的拐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在这次会议上,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式微;发扬党内民主的思想、作风得以确立;党内民主借此开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并最终成就了党内民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中共八大。这次会议形成的党内民主精神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一大宝贵财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童贤东
关键词:党内民主历史地位
领导干部权力观的“为民性”论析
2014年
权力观是对权力的来源、性质以及权力如何运作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权力观认为:在权力的来源上,人民群众是理性和法定上的权力所有者,是权力的主体;在权力的授受上,人民群众是授权者,党是受人民群众的委托行使权力,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的权力具有天然的为民性。领导干部权力观的为民性具有理论合理性、现实必要性等重要意义,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谨慎运用手中的权力,才能在实践中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童贤东
关键词:领导干部权力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探析被引量:4
2014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鲜明的理论和实践特性,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探讨研究由来已久,争论不断,这些争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群众"概念的内涵、"群众"概念的外延、"群众"概念的基本特性。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性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对于党的群众观、党群关系、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研究,对于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童贤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析论
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书名
2011年
《形而上学》这个书名的误用,不仅误解了古希腊哲学,而且还误导了人类对哲学的理解和应用。笔者经过数年的研究发现,这本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的著作应该叫《论哲学》。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部《论哲学》中概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诸如哲学的对象、目标、任务和哲学内容的划分以及哲学的目的等等。
张少禹童贤东
关键词:形而上学书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研究析论
2014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鲜明的理论和实践特性。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探讨研究由来已久,争论不断,这些争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群众"概念的内涵、"群众"概念的外延、"群众"概念的基本特性。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于理性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对于党的群众观、党群关系、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研究,对于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童贤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
抗日战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确立——以毛泽东的若干著作为研究视角
2018年
抗日战争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成熟及在多方面展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在深刻总结以往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括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宗旨观,坚决依靠人民群众的人民主体观,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动力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党的七大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出系统总结并使之得以确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确立,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重要思想,并为党通过群众路线凝聚人民和民族的力量、夺取抗日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童贤东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内涵解读的新视角被引量:3
2014年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判定研究学术界分歧较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内涵,未能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实质,从而在源头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科学标准的生成,进而导致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判定各执一词,造成了差异性较大的研究现状。从逻辑起点内涵的解读到典型观点的评析,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理性判定三个方面逐一展开研究,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做出更加合乎理性的判定。
童贤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