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硕

作品数:166 被引量:940H指数:18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4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6篇历史地理
  • 48篇经济管理
  • 48篇社会学
  • 12篇政治法律
  • 8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2篇艺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9篇民族
  • 28篇藏彝走廊
  • 16篇藏族
  • 13篇中华民族
  • 12篇文化
  • 12篇佛教
  • 11篇碉楼
  • 9篇石棺
  • 8篇石棺葬
  • 8篇青藏
  • 8篇青藏高原
  • 8篇共同体
  • 7篇石器
  • 7篇宗教
  • 7篇共同体意识
  • 6篇新石器
  • 6篇民国
  • 6篇民国时期
  • 5篇多民族
  • 5篇史籍

机构

  • 149篇四川大学
  • 8篇西南民族学院
  • 3篇教育部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阿坝师范高等...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159篇石硕
  • 6篇邹立波
  • 2篇陈东
  • 2篇姚乐野
  • 2篇韩腾
  • 2篇王丽娜
  • 2篇罗宏
  • 1篇王及宏
  • 1篇刘欢
  • 1篇黄辛建
  • 1篇赵艾东
  • 1篇张建世
  • 1篇田茂旺
  • 1篇高琳
  • 1篇李志英
  • 1篇拉毛太
  • 1篇王志
  • 1篇刘俊波
  • 1篇奚玲玲

传媒

  • 19篇中国藏学
  • 17篇西南民族大学...
  • 14篇民族研究
  • 10篇西藏研究
  • 7篇四川大学学报...
  • 7篇思想战线
  • 7篇西藏大学学报...
  • 5篇藏学学刊
  • 5篇西藏民族学院...
  • 4篇中华文化论坛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4篇青海民族研究
  • 4篇云南民族大学...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3篇康定民族师范...
  • 3篇广西民族大学...
  • 3篇民族学刊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西北民族研究
  • 2篇中华民族共同...

年份

  • 6篇2024
  • 5篇2023
  • 9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9篇2012
  • 11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1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吐蕃在康区的活动遗迹被引量:1
2018年
吐蕃在康区的遗物和遗迹,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吐蕃在康区的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研究对近年来发现的吐蕃在康区的活动遗迹进行了初步梳理和研究,认为,吐蕃在扩张时期,势力完全抵达了今日康区的南北各地,并曾利用宗教、军事等手段有计划地对康区地域进行经营;吐蕃文化吸收了康区地域、汉地以及尼泊尔和印度等南亚地区的文化成分;在八世纪末九世纪初,佛教在吐蕃愈加兴盛,僧人进入了吐蕃的权力中枢。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从文献与遗物、遗迹之双重证据及二者相互印证的新角度了解吐蕃在康区的活动,并拓展思考空间。
石硕王鑫源
关键词:遗迹
一百年前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三个论断被引量:7
2022年
一百年前,梁启超不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且对其有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是梁启超探索和研究中华民族得到的睿见与核心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一百年过去,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三个论断不但未过时,其对中华民族发展前景的预测还得到完全应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这三个论断不仅有助于提升和坚定我们对中华民族发展前景的信念,同时对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华民族基本特点,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石硕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历史
论藏彝走廊的'沟域'文化现象
在藏彝走廊这样一个特殊地理区域中,由于地理环境的破碎化和被分割为各类大大小小的“沟”,形成了特殊的“沟域”文化单元现象。在此背景下,人们的认同也出现了“沟域”认同优先于族群与民族认同的情况。此现象揭示了在特殊地理环境中,...
石硕
关键词:藏彝走廊民族认同地理环境
魏晋时期的“氐傁”与“叟”辨析被引量:5
2007年
"氐傁"与"叟"均是出于《华阳国志》中的人群称谓,前者仅见于《华阳国志》,后者则同时见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目前学术界有关"叟"的认识与讨论常将其与"氐傁"等同和混淆。对史籍记载的考证分析可以看出,"氐傁"与"叟"不但分布区域不同,且族系类别亦截然有异,"氐傁"即"氐","叟"则属"夷"或"夷种"。
陈东石硕
关键词:《华阳国志》
西藏历史上天花的传播情况及种痘免疫法考察被引量:3
2021年
关于天花最早的藏文记载可以追溯至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大事纪年》及《于阗教法史》。公元17至18世纪,天花在西藏广泛传播,以达赖喇嘛及班禅大师等为首之高僧的传记中多有关于天花疫情爆发的记载。藏族传统医方典籍《四部医典》《蓝琉璃》中已出现对天花患者的治疗方法,但并没有涉及种痘免疫法。至迟于18世纪上半叶,发源自汉地的人痘接种术传播到了藏地,以司徒班钦、第三世松巴活佛、第二世嘉木样活佛,以及第四世敏珠尔活佛等为代表的高僧不仅亲身推动了人痘接种术在藏地的实践,还将这种方法汇编入藏文医方文献之中。
石硕姚婧媛
关键词:人痘接种术
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被引量:12
2022年
东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的民族融合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个浓缩中国文化特质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词语——“中华”。“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是“胡人”大举入据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与文化同“胡人”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故“中华”乃胡汉互动的产物。但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名号。这意味着当初为与“胡人”相区分而产生的“中华”称谓及概念已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胡汉融合体的一个统称。“中华”始于胡汉区分,却终于胡汉的融合,胡汉融合正是认识“中华”概念的起点。“中华”是较宽泛的文化概念,“中华”之“华”具有以“衣冠礼乐”喻指文化的象征意义,这使“中华”概念具有极大的包容度和开放性。这是后来“中华”所指称的共同体得以不断扩大的原因。
石硕
瞻对:小地方、大历史——清代川藏大道上的节点与风云之地被引量:9
2017年
文章对清代川藏大道上的一个节点——瞻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点进行了讨论。文章提出了认识瞻对历史地位与文化特点的三个视角:(一)把瞻对放在整个藏区之中;(二)把瞻对放到康区的历史和地域之中;(三)把瞻对放在汉藏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并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对瞻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外,文章还对瞻对即今天的新龙县如何确定旅游形象与品牌,如何利用既有优势发展旅游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石硕
关键词:清朝
汉晋之际西南夷中的“叟”及其与蜀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叟"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个西南夷的人群称谓。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叟"是何种人颇存争议。然对于"叟"的认识,最大难点却是史籍中出现的"汉世谓蜀为叟"记载,因对该记载一直缺乏深入研究,使得"叟"的问题始终众说纷纭,几成历史疑案。本文依据"蜀,叟","汉世谓蜀为叟","叟者,蜀夷之别名"等记载,着重从蜀、叟关系角度对"叟"的来历、族群内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发现"叟"之人群内涵与南迁蜀人有关。文章指出,汉代称南迁蜀人为"巂","巂"按蜀音即"巂周"之合音,正读"叟"(sou)音。"巂"字因生僻且笔划繁复,汉晋之际遂为"叟"所替代。故文章认为,魏晋时期的"叟"乃是以南迁蜀人为主体并融合当地其他夷人形成的一个特定人群。
石硕
关键词:西南夷
人类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兼谈中国人类学的当代使命与责任被引量:10
2020年
在"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当下,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肩负着什么样的时代使命?如何看待和发挥好人类学的作用?这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简言之,人类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至少有三个明显作用:人类学能够提供一种"和"的思想与观念;人类学能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自己,也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人类学是我们与世界沟通对话的重要学科领域。以当下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现状而言,人类学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人类学的基础性乃由文化的基础性所决定,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人类学是一门强国之学,我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大力发展人类学这门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视野的人文基础学科。
石硕
关键词:人类学中华民族
藏传佛教寺庙与所属社区关系的个案分析被引量:7
1990年
藏传佛教寺庙是建立在社区之上的宗教实体,社区则是寺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二者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探讨寺庙与社区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认识寺庙的内涵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原因,同时,也是了解寺庙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的有效途径。1989年9月,我们对壤塘县的夏炎寺与夏炎村的关系进行的调查,使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认识。
石硕张建世
关键词:僧人寺庙藏传佛教家庭规模个案分析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