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针刀
  • 3篇肌张力
  • 2篇神经末梢
  • 2篇小针刀
  • 2篇P物质
  • 1篇第3腰椎横突...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腰椎
  • 1篇腰椎横突
  • 1篇腰椎横突综合...
  • 1篇遥测术
  • 1篇张力性
  • 1篇针刀松解
  • 1篇针刀松解法
  • 1篇针术
  • 1篇正常人
  • 1篇软组织
  • 1篇色胺
  • 1篇神经节

机构

  • 6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江苏正大天晴...

作者

  • 8篇王萱
  • 7篇王德龙
  • 5篇钟红刚
  • 5篇董福慧
  • 3篇张万强
  • 3篇王永志
  • 2篇王永志
  • 1篇余志勇
  • 1篇高云
  • 1篇赵宏普
  • 1篇宋庆慧
  • 1篇朱嘉
  • 1篇王震
  • 1篇马渊
  • 1篇刘建清
  • 1篇徐社教
  • 1篇王金荣
  • 1篇苏永强
  • 1篇郭春雨

传媒

  • 6篇中国骨伤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北京中医药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针刀松解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32
2009年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3-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针刀治疗组34例和电针对照组35例,分别进行针刀、电针治疗,各治疗3周。治疗组男12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33±7.8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4.73±10.34)岁。治疗前、后分别对下肢生物力学、局部张力及压痛指数进行观察,按"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完成试验者共60例,治疗组经针刀治疗,其软组织局部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04),治疗组患者步态稳定性明显强于对照组,压痛指数治疗组改善较大。在疗效评价上,治疗组治疗结果为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0例。结论:针刀松解法可明显起到减张、镇痛作用,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优于电针对照组,且疗效安全可靠。
王永志董福慧钟红刚王德龙王萱
关键词:针刀疼痛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
超声显微技术在松质骨生物力学特性测量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超声显微扫描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获得标本的声阻抗信息。介绍超声显微技术在松质骨生物力学测试中的应用。方法:本文以大鼠股骨头有机玻璃包埋标本作为测试件,通过超声显微镜扫描采集骨标本的灰度图并对其分析。结果:对灰度图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出骨标本的声阻抗值。结论: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解释骨组织显微结构上的生物力学特性。
余志勇高云张万强王德龙王萱
关键词:超声描记术声阻抗试验生物力学
软组织受压对大鼠肌张力和机械痛阈及P物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观察软组织受压后局部肌张力的生物力学改变、机械痛阈和P物质释放的变化。方法采用Ganz软组织受压模型,应用配对设计将18只SD大鼠左下肢设为压迫组,右下肢设为空白组,对大鼠股薄肌受慢性压迫后0~7天的机械痛阈进行连续检测,对肌组织生物力学和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肌组织内P物质的释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2组实验前机械痛阈基线一致(P>0.05),空白组与基线比较未见明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压迫组连续7天的机械痛阈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压迫组肌纤维排列稀疏,肌细胞肿胀,胞浆疏松淡染甚至透明,可见有血细胞渗出。肌组织经长时间压迫后,其张力明显提高(P<0.05),不同拉抻比率下,压迫组EDR明显低于空白组,当拉伸比率为40%时,其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压迫组P物质area和IOD均大于空白组(P<0.05),压迫刺激致外周端末稍释放SP增加,引起该神经支配区血管扩张,血细胞渗出,渗出液中SP密集表达。结论软组织长时间受压可导致大鼠受损肌组织形态学发生改变,肌张力增高,受损肌组织SP释放增多,机械痛阈显著降低。
王永志郭春雨钟红刚王德龙王萱
关键词:软组织肌张力机械痛阈P物质
钻孔法制造大鼠胫骨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初探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比较两种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损伤量、愈合时间和愈合方式的差异,为探索建立新型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提供研究依据。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锯开组和钻孔组3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两组动物经麻醉后,钻孔组用低速骨钻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钻约1mm的圆孔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但不可钻通对侧皮质(此方法为钻孔法);锯开组用骨锯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锯约3mm左右的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此方法为钻开法)。术后2周和4周两个时间点每组取10只动物,检测大鼠胫骨的骨密度、骨灰重、拍摄胫骨X线片并进行胫骨病理切片观察,检测术后2周时骨Ca、P含量。结果:造模后2周,钻孔组和锯开组的骨密度,骨灰重,骨Ca、P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钻孔组和锯开组胫骨X线片可见骨折线模糊,病变端密度增高,骨痂形成。钻孔组和锯开组病理切片中均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造模后4周时,钻孔组、锯开组与正常组相比骨密度、骨灰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锯开组胫骨X线片中骨痂较钻孔组明显。钻孔组和锯开组动物胫骨病理切片示骨小梁粗大,并逐步融合成板状骨,锯开组动物骨痂处较钻孔组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钻孔法和锯开法均可建立大鼠胫骨缺损性骨折模型,并且在损伤量接近的情况下,两种模型的愈合时间和方式相近。钻孔法操作相对简单规范,损伤量较易控制,并且较少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骨不愈合。
张万强刘建清王萱田海霞王震宋庆慧朱嘉马渊赵宏普
关键词:骨折胫骨骨缺损动物
正常人自然行走负重步态遥测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定量研究正常人群自然行走过程脊柱及四肢运动的平衡和协调性质,建立脊柱与四肢损伤诊疗的新方法和提供正常步态基础数据.方法:13例受试者,男7例,女6例;年龄25~58岁,平均(37.5±12.3)岁;均为健康人.采用刚性测力板挠性连接的步态鞋(专利号:ZL 200520142238.4),通过2.4GHz频段跳频通讯多路遥测,获得正常人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两足负重力-时间关系曲线,并分析前足和后足负重力-时间积分百分率等参数.结果:得到13例正常负重步态测试结果.将各部位负重力-时间关系曲线对时间积分,得到负重时间积分值.左后足负重时间积分占总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23.78%±2.38%,左前足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26.88%±2.93%;右后足负重时间积分占总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22.04%±3.54%,右前足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27.09%±2.79%;左足负重时间积分占总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50.70%±2.33%,右足负重时间积分占总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49.20%±2.33%.结论:正常人负重步态左右侧平衡及前脚掌和后跟负重协调.所述各项参数对不同正常个体有较好的稳定性,并且所述负重步态遥测分析设备和方法简便实用,在运动系统科研和临床诊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钟红刚徐社教王萱王德龙王永志张万强董福慧
关键词:脊柱四肢步态遥测术
小针刀减张法对大鼠股薄肌受压迫后肌张力和神经末梢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骨骼肌受压后肌张力的变化及肌组织内神经末梢形态学改变,观察小针刀针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薄肌70kPa受压2h模型,6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压迫组和针刀组。除空白组6只外,其余54只大鼠左侧设为压迫组,右侧设为针刀组,分别给予单独压迫,压迫后小针刀针刺处理。于处理后第1、2、3天每组随机处死9只。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在不同拉伸比率下观察股薄肌张力曲线变化情况,同时,对肌组织病理及神经末梢的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肌组织的张力在长时间临界压强下逐渐增加,压迫组股薄肌能量消耗比率与针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组织形态学发生相应病理改变,神经末梢形态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小针刀减张法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肌组织的张力增高,对整个肌组织材料持续集中的力学负荷起到了改善作用。
王永志董福慧钟红刚王德龙王萱
关键词:小针刀肌张力神经末梢
铍针术对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家兔局部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铍针对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家兔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实验用健康3月龄雄性大耳白兔42只,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毫针组、铍针组,制作家兔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各组的家兔均需要在第5、10、20、30、40、50、60 min时使用1 mL的注射器向造模部位的浅、深筋膜之间注入1 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抽出溶液,ELISA免疫学检测方法对提取液中的5-HT进行检测。结果:铍针干预能够降低5-HT含量,随着时间延长5-HT含量逐渐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5-HT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均显著降低(P<0.01);甚至铍针组5 min时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与药物组相比,5、10、20、30、40 min时毫针组、铍针组5-HT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铍针组在40、50、60 min时5-HT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毫针组相比,20、30、40、50、60 min时5-HT含量显著降低(P<0.01)。其余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铍针可以通过减低局部软组织张力、减少了机体内5-HT的释放并促进其降解等方面发挥镇痛作用。
苏永强董福慧王德龙王萱
关键词:铍针5-羟色胺
小针刀对肌张力增高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P物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骨骼肌受压后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递质(substance P,SP)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的合成、脊髓中枢端末梢的释放机制,观察小针刀针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薄肌70kPa受压模型。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组、压迫组、针刀组。除空白组6只外,其余18只大鼠左侧设为压迫组,右侧设为针刀组,组内分1、2、3d不同组,每组6只。两组同时进行70kPa压强压迫,每天压迫1次,每次2h。同时于造模后对针刀组股薄肌进行小针刀针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股薄肌受压后及针刺后背根神经节和相应脊髓节段内P物质的表达变化。结果:在DRG中,空白组针刀侧阳性反应明显强于对侧,P<0.01;针刀1、2d组SP表达整合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较压迫组低,P<0.05。在脊髓中,与压迫组比较,针刀1、3d组SP阳性表达area和IOD数值较高,P<0.01;2d组两指标则低于对侧。结论:小针刀针刺可明显减低骨骼肌受压后DRG内疼痛物质SP的合成,SP在中枢末梢的释放在短期内(3d)未见明显变化。
王金荣王永志董福慧钟红刚王德龙王萱
关键词:P物质神经节脊髓小针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