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 作品数:26 被引量:27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比较优势、可达性与产业升级路径——基于中国地区产品空间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8
- 2017年
-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来解释国家内部地区比较优势对于产业升级路径的影响机制。以中国为案例,刻画地级地区产业升级的动态演进路径,实证分析比较优势对于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产业升级受累积生产能力禀赋的影响,沿着与现有生产结构相近的道路发展,体现出路径依赖的过程。不过,可达性高的地区产业升级对于本地累积生产能力禀赋的依赖要弱于可达性低的地区,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一体化程度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方面。具有更多"机会"和"潜力"与外界交流能够缓解自身比较优势约束,实现更大程度的升级。同时,这也作为一个经验证据说明解读经济问题时把握空间尺度的重要性。
- 毛琦梁王菲
- 关键词:比较优势
-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化的影响及政策建议被引量:7
- 2017年
- 新时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多层次城镇交通网络建设加速,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完善。这些变化将对我国城市化质量和空间格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有效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带动沿线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群城镇体系职能分工与协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质量提升等。未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强化城镇密集地区的交通联系,提高城镇体系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整体能力;二要科学理性地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在满足城市扩张产生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避免投资过度和浪费;三要充分发挥公共交通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将公共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公共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
- 李善同王菲
-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化
- 城市碳排放的评估方法——影响要素和过程研究被引量:15
- 2013年
- 城市碳排放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碳排放研究基础上,从城市化的碳排放效应、城市碳排放估算和影响要素、碳排放观测、碳循环和碳代谢过程等方面系统归纳总结了碳排放评估方法、要素和过程。评述了Kaya恒等式、LMDI方法、CGE模型、混合分析法、清单编制法、UE模型、FFDAS模型、STIRPAT模型、格网模型、综合分析法(Four-part Methodology)、建筑碳排放模型、物质代谢法、EC碳通量观测等代表性碳排放估算和观测方法。研究焦点正在从宏观模式转向微观机理,从自然、人文单一过程转向人文-自然耦合过程,热点区域从发达国家城市转向发展中国家城市,从单一数据源转向遥感、实验观测等多源数据。基于上述特点,当前研究应从城市公平发展和低碳城市出发,建立城市公共利益能源研究框架,根据城市职能类型和发展水平,综合涡度通量观测、计量模型、生态模型、遥感和GIS技术,构建高精度城市碳排放账户,建立城市代谢存量和流量标准分类系统,发展和完善碳排放估算模型,提高城市碳排放计算结果精度和城市间的可比性。
- 李宇王喆王菲董锁成李泽红
- 关键词:城市碳排放碳代谢
- 基于工业结构特征的中国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本文从工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利用工业特征偏向指数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工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建立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重点考察了近几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能源消耗特征演变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中国工业结构能耗特征的变化,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有重要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和成本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高耗能化、东部地区工业结构低耗能化的演进态势,而高耗能的工业结构决定了较高的能源消费强度。政府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进行节能目标分解时,要正确认识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与发展阶段,根据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特点,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
- 王菲董锁成毛琦梁
- 关键词:能源消费强度
- 空间接近能促进空间均衡吗?——基于交通发展对制造业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基于公路交通网络发展对于地区制造业增长的非线性影响视角,构建了产业增长门限模型,利用1999—2010年的中国地级地区面板数据检验了空间接近对空间均衡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空间接近并不一定能促进空间均衡,中心地区对于外围地区的溢出效应随着可达性的变化存在倒U型变化规律。在可达性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前,到中心地区距离的缩短会抑制本地产业增长,但随着可达性的进一步提高,可以显著促进地区产业增长。另外,空间接近对于空间均衡的影响具有产业差异,改善中心-外围地区间的可达性,可能会率先促使外围地区某些劳动密集度高、中间投入比重低、最终需求比重较低的产业活动繁荣。这可引导我们辩证地认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均衡的关系,理性地分析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空间均衡的规划。
- 毛琦梁王菲
- 关键词:交通可达性空间溢出效应制造业
- 俄罗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区域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区域差异长期扩大、过分悬殊,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处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由于各种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差异不断扩大。针对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利用超越对数计量模型深入分析后发现,俄罗斯东部地区科技贡献率都较低,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投入,并且劳动力对经济贡献率远高出物质资本的贡献率。要转化优势、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把自然资源与科技创新和劳动力发展等结合起来,提高人力与物质资本的直接产出弹性和外溢弹性,是俄罗斯东部、乃至整个俄联邦增强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最大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 万永坤董锁成王菲李泽红李富佳李俊
- 关键词: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岭回归
- 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耦合优化情景模拟与策略——以宁蒙沿黄地带为例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在于研究矿产资源依赖型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优化方案与策略,以宁蒙沿黄地带为案例,通过构建环境—产业双向耦合优化模型,模拟了不同技术进步情景下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的互动变化趋势,预测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优化双重目标的最优工业结构,并由此提出协调发展策略。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对于矿产资源主导型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优势产业控制环境污染排放的能力过低,如果不进行较快的技术创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已不能实现区域产业发展和污染控制双重最优目标。如果较快地推进技术进步,区域能够继续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基础,实现产业发展和污染控制的双重最优目标。因此,实现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耦合优化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如何推进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是实现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所在。在生产管理上,需要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完善环境保护与修复机制,同时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在工业发展模式上,运用产业生态化理念重组工业经济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与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推动产业体系的生态化发展。
- 王菲毛琦梁
- 关键词:环境污染情景分析
- 新经济地理、比较优势与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剖析了内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由东部向中西部的制造业空间扩散逐渐明显,涉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素成本变化并不是驱动产业扩散的明显原因,集聚外部性的变化才是原因所在。引起多数产业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同行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拥挤效应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体现更为明显。本文结果再次说明比较优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适应性,一国之内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变化,而是集聚外部性的作用。
- 毛琦梁王菲李俊
- 关键词:集聚经济新经济地理比较优势制造业
- 区域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而且,随着国内市场相对国际市场的逐步增大或者对外贸易环境的相对恶化,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将会减弱,在产业集聚的多种负面效应作用下会导致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促使部分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 毛琦梁王菲
-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集聚内生机制一般均衡模型
-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探析
-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今,城市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丰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诸如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的困扰....
- 王菲
- 关键词:经济地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