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 作品数:23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式选择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球形视网膜脱离(bulbar retinal detachment)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中并不少见,由于其放液后眼球软化、裂孔定位不精确等问题,成为常规视网膜手术中的难点[1]。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65眼)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两组,探讨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选择。报道如下。
- 王晟王毅莫百军周丽琴陈炜陈洁
- 关键词:术式选择手术方式手术中RRD
- 应用新一代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揭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EYS基因突变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一例散发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其临床表型。方法实验研究。收集一散发的RP家系,共3名家庭成员参与研究。其中1名患者,2名正常家属。采集3ml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来筛查目前已报道的201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致病基因,测序结果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候选基因,最后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呈现典型的RP临床症状。遗传学筛查结果证实患者在EYS基因上存在2个复合杂合突变:1个杂合的错义突变(c.6416G〉A,P.C2139Y),1个杂合的无义突变(c.8012T〉A,p.L2671X)。Sanger测序结果证实为阳性并且分别遗传自父亲母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EYS基因被报道为RP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结论本例患者的EYS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是导致RP的致病原因。
- 金卡露章峥嵘王毅
- 关键词:视网膜炎色素性基因突变
- 翼状胬肉术后泪膜的早期改变被引量:8
- 2007年
- 陈炜王毅
- 关键词:胬肉术后泪膜翼状胬肉切除术纤维血管组织视力下降
- 结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疗效评价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评价结膜巩膜缝线固定术与下穹窿结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疗效。方法对24例双眼结膜松弛症患者,双眼交替行下穹窿结膜固定术、结膜巩膜缝线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并进行填表式自觉症状主观评估;裂隙灯形态学、泪河宽度测量、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眼表荧光素染色、第一荧光素染色客观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月下穹窿结膜固定术有效率91.7%,结膜巩膜缝线固定术有效率41.7%。两组间有效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月下穹窿结膜固定术有效率为79.2%,结膜巩膜缝线固定术有效率为75.0%。两组间有效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穹窿结膜固定术术后刺激症状轻,操作简单、安全,为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一种好手术方法。
- 孙琪王毅周一龙周丽琴
- 关键词:结膜松弛症疗效
- 两种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疗效比较
- 2008年
- 目的比较用两种自主设计的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联合泪道内注药治疗慢性鼻泪管阻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患者102例(112只眼)用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治疗,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70只眼,采用自制连线硅胶管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B组:42只眼,采用连线弹性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两组均行上泪点进路植入扩张器留置6周并联合泪道内注入氧氟沙星眼膏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观察:A组3~15个月(平均7.1个月),治愈率为81.43%(57/70),有效率90.00%(63/70);B组3~16个月(平均7.6个月)治愈率为80.95%(34/42),有效率88.10%(37/42)。两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经两样本率的u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两种不同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的扩张方法治疗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均能有效扩张泪道,并具有相近的疗效,治疗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损伤轻,是有效的治疗鼻泪管阻塞的非创伤性手术方法。
- 周坚强莫百军王毅
- 关键词: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扩张器
- 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 1998年
- 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314000)王毅任皖东王才根蒋永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由于裂孔位置的特殊性,造成视功能的损害较大,手术治疗既要封闭裂孔,又要尽可能地保留视功能,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自1994年6月以来,共手术治疗...
- 王毅任皖东王才根蒋永祥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性
- 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6个月。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8例患者中无效1例(12.5%),有效4例(50%),显效3例(37.5%),总有效率87.5%。结论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差的视神经损伤患者,无论有无光感,以及受伤时间长短,均不应放弃争取视功能改善的手术机会。
- 王晟莫百军吴文灿周丽琴王毅陈洁
-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
-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变化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回顾分析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前后视力及眼屈光度的改变。方法初发翼状胬肉23例(27眼),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测量手术眼术前屈光度、角膜缘至胬肉顶点长度,术后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后测量眼屈光度,比较两次屈光度的差异及术前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前胬肉平均头部长度(3.11±0.87)mm,平均散光度(2.98±1.34)D,胬肉手术后平均散光度(1.00±0.52)D,术前术后视力及散光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翼状胬肉导致的眼球屈光不正以远视散光为主,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散光,提高视力。
- 周丽琴周一龙王毅
- 关键词:翼状胬肉屈光不正手术
-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晶状体混浊治疗术式的选择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伴随晶状体混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玻璃体腔填充C_3F_8气体,术后观察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变化和并发症情况。随访4~12个月,平均5.3个月。结果 9眼中最终视网膜复位8眼,其中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7眼;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2眼。视网膜复位的患者均获得视力提高及主观感觉的显著改善。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一种选择。
- 王毅陈炜周一龙陈洁
- 关键词:黄斑变性近视视网膜脱离
- 结膜松弛定位与定量片的手术疗效观察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结膜松弛定位与定量片在结膜松弛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集30例双眼Ⅲ级结膜松弛症患者门诊手术,按患者手术的先后顺序,双眼交替行单纯结膜切除术、结膜松弛定位与定量片下的结膜切除术(即片下结膜切除术)。按上述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两组,术后1、3、6个月分别进行主、客观疗效评价。主观疗效以有效率、治愈率为评价指标;客观疗效以裂隙灯显微镜形态学变化、泪河测量、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眼表荧光素染色(FI)、第一荧光素染色试验为评价指标。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主观疗效评价术后1个月,单纯结膜切除术治愈5只眼(16.7%),改善13只眼(43.3%),无效12只眼(40.0%);片下结膜切除术治愈12只眼(40.0%),改善16只眼(53.3%),无效2只眼(6.7%)。两组间有效率(x^2=9.317,P〈0.01)、治愈率(x^2=4.02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单纯结膜切除术有效率逐步增加,片下的结膜切除术有效率稳定,治愈率仍高于单纯结膜切除术。客观疗效评价术后1个月,两组间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单纯结膜切除术组正常10只眼,片下结膜切除术组正常29只眼(x^2=26.447,P〈0.01);泪河测量,单纯结膜切除术组正常18只眼,片下结膜切除术组正常30只眼(x^2=15.000,P〈0.01);BUT,单纯结膜切除术组正常12只眼,片下结膜切除术组正常28只眼(x^2=19.200,P〈0.01);SIT,单纯结膜切除术组正常18只眼,片下结膜切除术组正常25只眼(x^2=4.022,P〈0.05);F1,单纯结膜切除术组正常20只眼,片下结膜切除术组正常28只眼(X2=6.667,P〈0.05);第一荧光素染色试验,单纯结膜切除术组正常12只眼,片下结�
- 孙琪王毅周一龙周丽琴莫百军
- 关键词:结膜疾病眼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