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朋岭

作品数:44 被引量:61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5篇气候
  • 9篇气候变化
  • 7篇气候异常
  • 7篇降水
  • 6篇季风
  • 5篇气象
  • 5篇环流
  • 5篇环流异常
  • 4篇气温
  • 4篇降水量
  • 3篇中国气候
  • 3篇湿化
  • 3篇黄旗海
  • 3篇大气环流
  • 3篇大气环流异常
  • 2篇灾害
  • 2篇时间序列
  • 2篇水汽
  • 2篇水汽输送
  • 2篇涛动

机构

  • 29篇中国气象局国...
  • 14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南京大学
  • 7篇中国气象局
  • 5篇江西师范大学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临沂师范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蚌埠学院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新南威尔士大...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作者

  • 44篇王朋岭
  • 10篇柳艳菊
  • 8篇王东阡
  • 7篇周兵
  • 7篇贾玉连
  • 5篇朱诚
  • 5篇马春梅
  • 5篇任福民
  • 4篇申洪源
  • 4篇孙丞虎
  • 4篇王遵娅
  • 4篇孙冷
  • 3篇田立德
  • 3篇司东
  • 3篇袁媛
  • 3篇魏灵
  • 3篇张强
  • 3篇李清泉
  • 2篇张理华
  • 2篇叶殿秀

传媒

  • 12篇气象
  • 5篇科学通报
  • 4篇气候变化研究...
  • 3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干旱气象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2年4月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及成因诊断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实时、历史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气候事件机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及其成因机制开展总结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4月华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强降水频发。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的主要成因为:异常的高低纬环流形势配合,为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南地区交汇;同期华南地区为异常偏强的上升气流控制,高低空辐散、辐合环流配置利于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源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异常水汽输送为华南地区提供良好的水汽条件,是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的重要影响因子。
王朋岭王启祎王东阡周兵
关键词:气候异常环流异常水汽输送华南前汛期
西风急流的季节转换特征: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6900m处实地观测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解极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气候变化,2005年8月4日,在喜马拉雅山中段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28°23.04′N,85°43.72′E,海拔6900m)架设了一台自动气象站(AWS),对极高海拔地区的气候进行了连续自动观测.探讨了此AWS记录的一整年的观测结果,分析了风向、风速、气温、气压和湿度等指标.分析结果发现:该区自2005年10月10日至2006年4月21日期间受到西风急流的强烈影响,而5~9月受到印度季风的影响.西风急流的季节转换以各气象要素发生突变为特征.受西风急流的影响,研究区冬季风速极高,风速波动剧烈,多大风日.气温和气压波动剧烈,气温的日较差减小而气压的日较差增大.相对湿度和比湿剧减,空气干燥.夏季受印度季风的影响,相对湿度和比湿处于高值状态.此外,还分析了AWS所在位置的再分析资料,结果证实AWS所在位置在2005年10月10日至2006年4月21日期间受到西风急流的强烈影响,西风急流的季节转换是以各气象要素发生突变为特征的观测事实.
李生海姚檀栋田立德王朋岭
关键词:气象观测西风急流ERA-INTERIM
IPCC SROCC的主要结论和启示被引量:8
2020年
2019年9月,IPCC正式发布《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这是IPCC首次以高山地区与极区冰冻圈和海洋为主题的评估报告。报告全面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及其广泛影响与风险,其核心结论包括:气候系统变暖背景下高山地区和极区的冰冻圈普遍退缩,未来冰冻圈将继续消融,高山地区和极区将面临更高的灾害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持续增暖,未来海洋将继续变暖、加速酸化,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并危及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社会;近几十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未来数百年海平面仍将持续上升,极端海面事件频发将加剧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灾害风险。报告强调,采取及时、积极、协调和持久的适应与减缓行动,是有效应对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实现气候恢复力发展路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认为,需要高度重视海洋和冰冻圈在气候系统变化中的长期和不可逆影响,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认识;高度重视我国冰冻圈和沿海地区面临的气候风险,强化适应能力建设;推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强化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持续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支撑能力。
王朋岭黄磊巢清尘袁佳双陈超
关键词:气候变化冰冻圈
2012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文章主要对2011/2012年冬季至2012年秋季的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进行分析,并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分析表明:2012年3月拉尼娜事件结束,赤道中东太平洋在7—8月出现明显暖水波动,之后进入正常状态。暖水波动使9—10月西太副高偏强偏西控制长江以南大部,造成该地温高雨少:8—9月,热带印度洋呈显著的偶极子正位相模态,在热带东太平洋激发出异常反气旋,其西北侧西南气流有利于暖湿气流影响中国华西南部出现明显秋雨。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1候,结束偏晚2候,强度偏弱;东亚夏季风为1951年以来第四强,使得东亚夏季风雨带位置偏北,中国北方大部夏季降水偏多。受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等的共同影响,我国出现了冬冷、春夏热、秋冷和夏季降水"北多南少"的气候特征。
王遵娅任福民王东阡柳艳菊王朋岭
关键词:拉尼娜事件印度洋偶极子大气环流夏季风气候异常
2015/2016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活动及其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被引量:23
2016年
2015/2016年冬季,北极涛动(AO)季内变化特征明显。2015年12月,AO处在正位相,而到了201 6年1月AO突然由正位相转为强负位相,导致极区冷空气南下,北半球和我国气温由暖转冷。AO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主要与北大西洋强风暴活动有关。2015年12月末,北大西洋上空有一气旋式强风暴出现,强风暴东侧西南气流将北大西洋上空大量的暖湿空气带向北极,导致北极气温迅速升高。北极气温迅速升高使得极区的位势高度场由偏低转为偏高,是导致AO由12月的正位相转为1月负位相的主要原因。
司东马丽娟王朋岭王艳娇聂羽孙冷
关键词:北极涛动强寒潮
喜马拉雅山中段抗物热冰川的面积和冰储量变化被引量:17
2010年
结合实测差分GPS数据、冰川雷达测厚数据与地形图以及遥感数据,对比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中段希夏邦马地区抗物热冰川1974年与现在的空间范围,估算了近30多年来该冰川的变化,特别是冰川的体积变化.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冰川处于大幅度的物质亏损状态,冰川面积减少了34.2%,体积减少了48.2%,平均厚度减薄了7.5m.这一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体积的减小远比人们预想的要严重得多.通过对位于希夏邦马地区两个气象站气象资料的分析,发现该地区自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气温升高显著.气候转暖所导致的大幅度冰川退缩,将对水文与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
马凌龙田立德蒲健辰王朋岭
关键词:冰川退缩
高分辨率湖泊-三角洲相沉积记录的18世纪中叶以来鄱阳湖地区气候演化特征被引量:5
2020年
该文基于鄱阳湖地区高分辨率(0.7 a/1.5 cm)湖泊-三角洲沉积记录的地球化学特征,重建了该区域18世纪中叶以来的气候演化序列.分析表明:鄱阳湖地区河湖相小于20μm的沉积物硅铝率(n(SiO2)/n(Al2O3))、铷锶比(Rb/Sr)敏感地响应了区域气温变化,指示区域气候自18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暖-冷-暖3个阶段,其中的偏冷阶段由1790—1820年、1853—1905年的2个强冷时段和1820—1853年的弱冷时段组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的记录中普遍反映了这种气候演化阶段;20世纪以来该区域气候逐渐变暖.功率谱分析显示:区域气温存在85 a、33 a、11 a和2~5 a的震荡周期,这与太阳辐射、太阳黑子活动和ENSO的周期一致;该区域气候1790—1820年和1853—1905年的强冷时段对应了太阳辐射的低值期和火山活动的活跃期,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演化受火山活动、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黑子活动及低纬海气作用的共同影响.
曹向明王朋岭贾玉连李晓峰凌超豪万智巍王婷王秋霜
关键词:气候演化
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特点及其与格陵兰、欧洲的异同被引量:5
2004年
根据生物、湖泊及冰川地层记录,分析了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的气候演化特点,并将其与格陵兰、欧洲气候演化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的气候演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暖期,但波动频繁;格陵兰、欧洲在经历了H1事件后,迅速转暖,Bolling期比Allerod期气候更为适宜;而青藏高原渐趋回暖,夏季风降水逐渐增加,存在由冰融水与降水增加所形成的高湖面,气候温湿,进入一次湖泊扩涨期;大部分记录指示Allerod期比Bolling期气候更为适宜.后一阶段为冷期,格陵兰、欧洲气候恶化并显示出有回返冰期的气候特点;青藏高原气候严酷、荒漠扩展、冰流推进、湖面下降.气候演化的这种异同性表明:格陵兰、欧洲与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彼此存在联系,特别是在冷期;而在暖期,气候演化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气候演化格局所呈现的可比性,可能是通过冷期的一致而体现的.
王朋岭贾玉连朱诚马春梅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暖期冷期夏季风气候系统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
2016年
2016年3月2—4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GCOS)“全球气候观测:通往未来之路”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召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气象局秦大河院士发表大会主旨演讲,来自气候系统观测相关领域与组织机构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全面评估了GCOS计划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作为一个国际协调性的观测系统网络。
王朋岭巢清尘
关键词:世界气象组织组织机构系统网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风险评估及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全球变暖背景下沿线国家极端天气候事件频发,高温热浪、暴雨洪涝、沿岸洪水、台风、干旱等天气和气候有关的灾害频繁。"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气候风险普遍偏高、灾害损失重,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王朋岭周波涛徐影许红梅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气候风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