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艳 作品数:14 被引量:108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益肺活血颗粒对CPHD 家兔肺组织细胞增殖的影响 :观察益肺活血颗粒对肺组织细胞的增殖影响,探讨其对肺动脉血管内皮的损伤的保护作用 机制。方法:采用0.7%FeCl3 溶液耳缘静脉注射造模方法建立肺血管损伤家兔模型,随机设立正常组、模 型组、卡托普利组及益肺活血颗粒组,... 翟华强 王双艳 张硕峰 袁园 欧敏关键词:VASCULAR LUNG PROLIFERATION RABBIT 黄连、丁香外用药理作用研究 被引量:35 2011年 目的:开展黄连、丁香外用抗炎、镇痛以及治疗口腔溃疡的药效学实验,明确其外用功能。方法:抗炎实验选取6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黄连外用于右足跖部皮内注射1%角叉菜胶的大鼠,用软皮尺测量足跖周长;镇痛实验选取6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小鼠尾部外用丁香,用压痛仪测定小鼠尾部压痛阈值;治疗口腔溃疡实验选取96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大鼠口腔溃疡造模后,黄连、丁香口腔给药,计算溃疡愈合率。结果:抗炎实验显示,黄连外用可抑制角叉菜胶所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镇痛实验显示,丁香外用可明显提高小鼠机械性压痛痛阈值,大、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口腔溃疡实验显示,黄连与丁香外用可明显治疗苯酚所致的口腔溃疡,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黄连中剂量组与丁香中剂量组比较,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丁香中剂量治疗口腔溃疡效果更为显著。结论:黄连外用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丁香外用可以镇痛,黄连、丁香均可治疗口腔溃疡。 翟华强 王双艳 张硕峰 高明超 唐婧姝 郭小文 马长华关键词:黄连 丁香 中药外用 “乌头属一支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09年 "乌头属一支蒿"是我国重要的活血化瘀、祛风湿和镇痛的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而又混乱。研究者对"乌头属一支蒿"的植物资源和民间药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整理。随着二萜乌头碱抗炎止痛生理活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乌头属一支蒿"中的活性成分二萜生物碱以及这类化合物的抗炎止痛机制的研究成了热点。通过查阅文献,对"乌头属一支蒿"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乌头属一支蒿"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王双艳 折改梅关键词: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细辛外用治疗口腔溃疡(虚火上炎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评价细辛外敷涌泉穴治疗口腔溃疡(虚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随机、自身对照为原则,设计临床研究方案,纳入患者60例,给予细辛散剂外敷涌泉穴,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候疗效分析显示:临床痊愈率为15.5%,显效37.9%,有效41.4%,无效5.2%;病损疗效分析显示:临床痊愈率为53.4%,显效13.8%,有效22.4%,无效10.3%。出现1例不良反应,可能与用药有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结论:细辛外敷涌泉穴治疗口腔溃疡(虚火上炎证)有一定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王双艳 高明超 吴业清 池学洋 翟华强关键词:口腔溃疡 寒热中药外用治疗口腔溃疡的文献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通过文献查阅及整理,对寒热中药外用治疗口腔溃疡进行回顾与思考。方法:以CNKI,VIP数据库为依据,以口腔溃疡、中药外用、复方、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为关键词,查阅数据库中近10年的相关文献,对单味药及复方中药治疗口腔溃疡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外用治疗口腔溃疡的寒凉中药包括草珊瑚、青黛、白及、枯矾;温热中药包括细辛、吴茱萸、丁香、蜈蚣。复方中药主要有溃疡散、冰硼散、双黄连粉等,其方法以局部涂抹、穴位贴敷为主。结论:从寒热药性角度,对中药外用治疗口腔溃疡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将为临床治疗口腔溃疡提供参考。 翟华强 王双艳 张硕峰 高明超 马长华关键词:药性 外用 口腔溃疡 基于中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对国内七所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分支、主干课程设置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探悉各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和重点,为探索培养中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思路和线索。 翟华强 王双艳 王燕 郑虎占 孟繁蕴关键词:中药学 复合型创新人才 温热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初步分析 被引量:9 2012年 对温热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分析,为研究温热药的临床外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生物统计学,选取有外用方法记载的温热类中药134味,以其四气、五味、功效、用法等为研究对象,应用EPI 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①温热类外用中药以辛味最多,96例(71.6%);苦味居次,43例(32.1%);甘味37例(27.6%);咸味9例(6.7%);酸味最少,仅5例(3.73%)。②温热类外用中药功效以祛风湿类最多,共24例(17.9%);外用中药常用方法以外敷为主,56例(20.8%);还包括外洗38例(14.2%),制膏外涂29例(10.8%),外擦15例(5.6%)等。温热类外用中药的药味以辛、苦为主,含毒性的药偏多,其功效以祛风湿、止痛,化瘀居多,临床应用多以治冻疮,治痤疮,治外出血等为主。 翟华强 王双艳 刘蕤子 孟繁蕴 马长华关键词:温热药 中药外用 药性 统计分析 清热药外用治疗湿疹研究综述 被引量:7 2011年 中药外治使用方法欠规范、适用范围欠明确、实验研究匮乏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医外治现代化发展的掣肘问题,文章通过对清热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常用方法以及外治机制进行述评,探讨规范中药外治的可行性,以冀为中药临床外用治疗湿疹提供参考。 翟华强 郭小文 张硕峰 高明超 王双艳 马长华关键词:清热药 外治 湿疹 寒凉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初步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对寒凉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分析,为研究寒凉类的临床外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生物统计学,以《中药学》本科教材为参考依据,以临床确有报道为出发点,选取有外用方法记载的寒凉类中药202味,以其四气、五味、功效、用法等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寒凉类外用中药药性:性寒117味(57.9%);性微寒57味(28.2%);性凉25味(12.4%);性大寒3味(1.5%)。(2)寒凉类外用中药药味:苦味103味(51.0%);甘味59味(29.2%);辛味19味(9.4%);咸味15味(7.4%);酸味6味(3.0%)。(3)寒凉类外用中药毒性:无毒177味(87.6%);有毒13味(6.4%);大毒3味(1.5%);小毒9味(4.4%)。(4)寒凉类外用中药归经:归肝经69味(34.2%);归肺经54味(26.7%);归心经43味(21.3%);归脾经10味(5.0%);归大肠经9味(4.5%);归胃经7味(3.5%);归膀胱经6味(3.0%);归肾经4味(2.0%)。(5)寒凉类外用中药功效:清热解毒类最多,共有82味。(6)寒凉类外用中药常用方法:外敷法132味(65.3%);外洗法97味(48.0%);烟熏法26味(12.9%)。结论寒凉类外用药的药味以苦、甘为主;含毒性的药不多,其功效以清热凉血、止痛,祛湿、消肿、杀虫等为主,临床应用多以治皮炎、虫蛇咬伤、跌打损伤、痔疮、脱发、眼疾、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为主。常用的方法以外敷、外洗、烟熏为主。 翟华强 王双艳 洪国帼 马长华关键词:外用中药 药性 中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2011年 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6~2009级37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信息采集、系统整理,分析学生的自我定位、理想中药学人才、社会急需中药学人才、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喜欢学习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分布情况,总结培养"医药兼通"中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翟华强 王双艳 高明超 郑虎占 张冰关键词:中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