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
- 作品数:55 被引量:14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群被引量:26
- 2008年
-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中间猪尾鼠(Typhlomys intermedius)、拟低冠竹鼠(Rhizomys brachyrhizomyoides)、硕豪猪(Hystrix magna)、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edwardioidesi)等为代表,根据小哺乳动物群性质和与其他动物群对比以及磁性地层年代测定,表明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约距今120-160万年前)。该动物群由树鼩、扁颅蝠、小彩蝠、飞松鼠、笔尾树鼠、猪尾鼠等几乎是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森林型动物组成,缺少北方类型,基本上属于热带森林动物群,这表明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环境。三合大洞小哺乳动物群是广西地区的首次发现,对华南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详细划分,探讨步氏巨猿演化和早期人类环境背景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金昌柱秦大公潘文石王元张颖奇邓成龙郑家坚
- 关键词:早更新世
- 广西崇左江州木榄山智人洞古人类遗址及其地质时代被引量:26
- 2009年
- 关于现代智人起源的争论一直是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及大量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木榄山智人洞哺乳动物群以江南象与初现的亚洲象及巨獏等组合为其特征,截然不同于华南早更新世的巨猿动物群和中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典型亚洲象动物群的早期代表.依动物群性质、地层对比及铀系年代测定木榄山化石智人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的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的晚更新世早期.该动物群主要由热带-亚热带型动物组成,但木榄山动物群中森林型动物种类单调,草地类型的动物相当多,这表明当时的气候可能比以前干燥.木榄山智人的发现对研究现代人起源及其环境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金昌柱潘文石张颖奇蔡演军徐钦琦唐治路王頠王元刘金毅秦大公R.Lawrence EdwardsCHENG Hai
- 关键词:智人现代人起源
- 广西崇左缺缺洞早更新世晚期堆积中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被引量:1
- 2020年
- 广西崇左缺缺洞早更新世晚期堆积中出土的与巨猿伴生的哺乳动物里共有4种偶蹄类化石:裴氏猪(Sus peii)、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以及周氏水牛(Bubalus chowi)。缺缺洞的裴氏猪是这个种目前在地理分布上最靠南的记录。缺缺洞产出的广西巨羊下颌骨具有肿厚现象,与以储钙为主的大角鹿和容纳下犬齿的李氏野猪的下颌肿厚原因不同,而可能与广西巨羊以类似竹子和甘蔗之类的坚韧食物为食的食性有关。缺缺洞的周氏水牛是目前年代最早的水牛,可能是中更新世水牛的祖先。猪属和巨羊属在中国和西欧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均有分布,指示自新近纪晚期以来欧亚大陆发生过动物群的迁徙或交流事件。缺缺洞动物群各个成员的生态习性指示在早更新世晚期缺缺洞一带生态环境为热带森林-林灌环境,周边有一些浅的水域。这种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巨猿以及相关的高等灵长类在那里生息繁衍。
- 董为王元白炜鹏张颖奇刘金毅金昌柱
- 关键词:哺乳动物群巨猿
- 关于广西崇左地区早更新世的三次生物事件
- 2016年
-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 徐钦琦金昌柱张颖奇王元朱敏严亚玲王乃文何希贤李素萍
- 关键词:早更新世生物事件温暖期
- 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早更新世的鼠科化石被引量:3
- 2016年
-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ninsulae)、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狭齿狨鼠(Hapalomys angustiden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似始家鼠(Rattus cf.R.pristinus)共6属8种,其中包括了5个绝灭种。研究表明,泊岳山巨猿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同地区的三合大洞显得原始,而较相似于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与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80万年)相吻合。泊岳山巨猿洞的鼠类大部分均为东洋界成员以及树栖、半树栖及林地生活的种类,反映当时的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灌环境。泊岳山巨猿洞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这对于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 王元秦大公严亚玲金昌柱
- 关键词:早更新世
- 繁昌人字洞荟萃——“最小”的长毛鼠与“最大”的中华乳齿象
- 2018年
- 笔者2005年有幸考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攻读研究生,在金昌柱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六年硕士和博士的不断锤炼和潜心学习,逐渐由一名对古生物懵懵懂懂的门外汉成长为对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略知一二的初学者,从心底深深地感恩安徽繁昌人字洞,因为我硕士和博士论文的研究材料绝大部分都产自这一第四纪早期重要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 王元
- 关键词:古脊椎动物古人类活动博士论文
- 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的鼠科化石被引量:6
- 2010年
-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遗址采集到1件具有现代智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下颌骨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啮齿类中的鼠科化石有锡金小鼠(Mus pahari)、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似德氏狨鼠(Hapalomys cf.H.delacouri)、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gliroid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印度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毛鼠(Rattus losea)共8属11种。这种全部由当地或邻近地区现生种类构成的组合显然比当地早更新世的三合大洞和川黔地区中更新世歌乐山期的鼠类组合进步,而与广西田东雾云洞的鼠类组合相似,其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与不平衡铀系法得到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1万年)相吻合。智人洞鼠科动物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热带-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其中林灌和草地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当时的森林面积可能减少、林灌和草地面积可能增加,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相对干旱。
- 王元金昌柱张颖奇秦大公
- 广西崇左更新世长臂猿化石新材料(英文)
- 2018年
- 近年,在对广西崇左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调查的过程中,从年代贯穿更新世的8个地点采集到了33颗长臂猿游离牙齿化石。记述了这些新发现的长臂化石,并初步确定了其分类位置。形态和测量的对比表明,这些牙齿不超过现生长臂猿种内变异的范围,且都可以归入一个种内。它们与冠长臂猿属(Nomascus)共有的特征组合表明,这些化石可以归入该属。这些特征包括:上臼齿相对宽,舌侧齿带及唇侧齿带痕迹保留率高;M3长度几乎与M1相等;下臼齿狭窄,并保留唇侧齿带退化痕迹。崇左地区的化石长臂猿的臼齿平均比冠长臂猿属中现生种类稍显大。但是崇左地区的游离牙齿化石材料提供的证据并不足以支持将其归入该属中的某一具体种类。与中国南方更新世其他同时代的大型猿类猩猩(Pongo)和巨猿(Gigantopithecus)不同,长臂猿的牙齿大小并没有随时间发生变化。尽管冠长臂猿属在现今的崇左地区并没有分布,但是在历史时期该属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
- 张颖奇金昌柱金昌柱王元何锴何锴
- 关键词:更新世分类学
- 中国真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14)C年代研究新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其消亡的年代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对黑龙江青冈县英贤村最新出土的5个真猛犸象和5个披毛犀化石进行了AMS^(14)C年代测定,结果均大于4万年,部分化石可能已经超出了目前^(14)C的测定范围。通过整理并对比已公开发表的中国境内两种动物化石的^(14)C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早期常规^(14)C测年方法所获得的年代值需要重新考虑其准确性。埋藏地层与最新的AMS^(14)C测年数据显示,我国真猛犸象化石年代主要集中于MIS3阶段;披毛犀在我国消亡的时间很可能晚于真猛犸象,至少延续到末次冰消期。中国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学研究。
- 赵克良姜海涛王元王元张雅平同号文周新郢金昌柱葛俊逸
- 关键词:MIS3阶段末次盛冰期
- 辽宁大连骆驼山早更新世巨副驼头骨化石
- 2024年
- 起源于中始新世的骆驼科(Camelidae)是一支在北美的新生代期间演化非常成功的类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其中的一类约在中中新世期间经白令陆桥迁徙到亚洲,随后扩散到欧洲和非洲。虽然骆驼科在北美新生代期间演化辐射出很多种类,但从北美扩散到旧大陆的骆驼只有一个族(Camelini)的两个属:副驼(Paracamelus)和骆驼(Camelus)。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化石骆驼,一直被认为是起源于北美的Megatylopus之类的大型骆驼,然后扩散到旧大陆其他地区,最后演化成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及双峰驼(C.bactrianus)。但也有学者认为骆驼属起源于非洲。最近在大连复州湾骆驼山金远洞第四纪堆积剖面的第4层中出土了一些骆驼化石,其中1件破损的头骨和带有两枚下臼齿的残破下颌骨经研究被归入巨副驼。根据对巨副驼及其他副驼种的地理及年代分布的研究,巨副驼的直接祖先应该类似于晚上新世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体型稍小的阿氏副驼(P.alexejevi)或相似类型。大连出产的巨副驼在形态及大小上与诺氏驼接近,但其齿列长度略大于诺氏驼且明显大于野生双峰驼(C.ferus)及单峰驼(C.dromedarius)。而巨副驼与诺氏驼在地理分布上的重叠范围较大,时代分布上呈先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巨副驼是诺氏驼的直接祖先,巨副驼在中更新世晚期通过P3收缩或简化及p3消失而演化成诺氏驼。综合化石层位的古地磁测年及花粉分析结果判断,巨副驼在早更新世的1.1~1.52 Ma期间栖息在大连半岛的森林草原环境中。
- 董为刘文晖白炜鹏刘思昭王元刘金远金昌柱
- 关键词:早更新世洞穴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