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东

作品数:34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发展基金西北工业大学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理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机械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7篇微凸体
  • 4篇弹塑性接触
  • 4篇时程
  • 4篇时频
  • 3篇动力学响应
  • 3篇载荷
  • 3篇时程响应
  • 3篇非线性
  • 3篇非线性动力
  • 3篇非线性动力学
  • 3篇概率统计
  • 2篇单自由度
  • 2篇单自由度系统
  • 2篇弹塑性
  • 2篇递推
  • 2篇动力学
  • 2篇动态载荷
  • 2篇预紧
  • 2篇再入
  • 2篇支撑托架

机构

  • 28篇中国工程物理...
  • 1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飞行试验...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作者

  • 34篇王东
  • 13篇范宣华
  • 12篇徐超
  • 10篇万强
  • 9篇陈红永
  • 6篇胡杰
  • 4篇王柯颖
  • 4篇李上明
  • 4篇肖世富
  • 4篇沈展鹏
  • 3篇何琴淑
  • 2篇张周锁
  • 2篇陈学前
  • 2篇余小勇
  • 2篇冉光斌
  • 2篇张建全
  • 2篇胡文军
  • 2篇白俊林
  • 2篇方叶
  • 1篇吕明

传媒

  • 3篇振动工程学报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固体力学学报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力学学报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中国力学大会...
  • 1篇第九届全国动...
  • 1篇中国核学会2...
  • 1篇第二十七届全...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由体多点相关脉动压力随机振动分析计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由体多点相关脉动压力随机振动分析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建立自由体结构动力学有限元离散模型;第二步,进行自由体模态分析;第三步,建立自由体结构刚体运动和弹性运动动力学方程;第四步,脉动压力对应的...
范宣华王柯颖肖世富李上明沈展鹏陈红永王东
基于微凸体接触压力分布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建模被引量:4
2017年
提出一种考虑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变形影响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模拟微凸体弹塑性接触过程,分析不同塑性屈服条件对微凸体接触载荷和实际接触面积的影响.再根据微凸体接触面上压力分布的变化规律,将微凸体的接触状态分为完全弹性接触阶段、弹塑性接触阶段、完全塑性接触阶段.分析接触面压力变化规律对微凸体法向接触载荷-变形的影响,再利用GW模型的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粗糙表面的法向接触载荷.将论文提出的模型与完全弹性模型、CEB模型、ZMC模型、KE模型、JG模型进行对比,并且研究了塑性指数对粗糙面接触载荷-平均高度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微凸体法向接触载荷与接触变形的变化趋势,模型预测粗糙表面法向载荷与ZMC、KE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粗糙面接触载荷随着平均接触距离增加而减少,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加,不同模型预测的法向接触载荷差异逐渐增大.
王东徐超万强胡杰
关键词:接触压力弹塑性微凸体
连接结构接触界面非线性力学建模研究被引量:21
2018年
连接界面上存在的跨尺度、多物理场和非线性行为是引起结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的主要原因.由于连接界面的力学行为的复杂性,以及难以对连接界面进行直接试验观测,连接界面的力学建模一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本文首先从分析结合面的跨尺度物理机理入手,将名义的光滑平面视作凹凸不平的粗糙面,考虑单个微凸体的黏滑摩擦行为,建立接触载荷与变形的非线性关系,然后采用GW(Greenwood and Williamson)模型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整个粗糙界面的跨尺度力学模型,并与公开文献中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考虑连接界面具有典型非线性特征,提出一种改进的Iwan唯象模型,利用精细有限元方法获得非线性特征结果,采用系统辨识理论建立连接结构的降阶力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结果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粗糙界面跨尺度模型在法向载荷较小时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改进的Iwan模型能够较好描述连接界面的非线性特征,并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较好.
王东徐超胡杰万强陈红永
一种四坐标数控辅助支撑托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四坐标数控辅助支撑托架,包括底座、X轴调节构件、Y轴调节构件、Z轴调节构件和支撑工装,所述X轴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且与所述底座可滑动连接,所述Y轴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X轴调节构件的上方,且与所...
许元恒冉光斌王东张建全白俊林余小勇
文献传递
同位素热源侧面稳定再入事故中的安全性评估
放射性同位素热源在深空探测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需求,但
陈红永李上明范宣华胡文军王东
关键词:气动加热安全性
考虑粗糙结合面弹塑性接触的黏滑摩擦建模被引量:2
2018年
提出一种同时考虑粗糙面上微凸体弹性变形和塑性接触的切向黏滑摩擦建模方法.采用Hertz弹性理论和Mindlin解描述弹性接触微凸体的切向载荷和相对变形的关系;采用AF(Abbott-Firstone)塑性理论和Fujimoto模型描述塑性接触微凸体切向载荷和相对变形的关系.再利用GW(Greenwood-Williamson)模型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粗糙表面切向载荷和相对变形之间的关系.将模型与仅考虑微凸体弹性接触情况的模型进行对比,并研究了不同塑性指数对切向载荷和相对变形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完全弹性接触模型相比,论文模型引入了塑性接触理论,能够更好地描述粗糙表面切向载荷和相对变形关系,并且考虑不同接触条件下弹性变形微凸体和塑性变形微凸体对切向接触载荷的贡献,在微滑移阶段,主要由弹性接触变形影响,而在进入宏观滑移阶段之后,切向行为主要由塑性变形影响.界面切向载荷由黏着和滑移接触作用共同决定,随着切向变形的增加,滑移接触力逐渐增加,而黏着接触力先增加后减少,反映了界面由微滑移逐渐向宏滑移演化的过程.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加,粗糙面上发生塑性接触的微凸体数目逐渐增加,切向黏滑行为主要受到塑性接触特征的控制.
张帆王东高通锋
关键词:概率统计弹塑性接触微凸体
一种考虑粗糙结合面切向黏滑摩擦模型被引量:11
2014年
提出一种描述粗糙结合面的跨尺度黏滑摩擦行为的参数化力学模型。将名义平面的接触问题视作服从随机分布规律的微凸体的接触问题。基于Mindlin弹性接触理论并采用KD(Kragelsky-Demkin)表面粗糙度描述形式,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导出粗糙表面切向相对位移与作用力、结合面能量耗散之间的关系。将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光滑表面接触模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模型参数变化对结合面黏滑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考虑粗糙表面接触的结合面黏滑摩擦模型能够描述结合界面的跨尺度黏滑摩擦行为;粗糙度参数对切向刚度和振荡激励的能量耗散有很大的影响。
王东徐超
关键词:微凸体
考虑连接界面局部非线性的动力学分析方法被引量:1
2016年
连接界面上存在的多尺度、多物理场等复杂行为是引起结构阻尼和刚度非线性的主要原因。针对连接界面上典型的刚度软化、迟滞非线性行为,采用Iwan模型模拟连接结构进行力学建模,并推导了含有非线性连接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然后,采用时频交替方法求解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在周期性激励作用下的稳态响应,并与数值积分方法计算的响应进行对比,最后研究了不同激励频率对连接界面非线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Iwan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连接界面的刚度软化、迟滞特性,时频交替方法能够更加快速精确地求解非线性系统的稳态响应,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加,位移响应最大值减小,迟滞曲线面积也相应减小。
王东胡杰万强
考虑粗糙表面接触的连接面黏滑摩擦建模被引量:4
2014年
基于Kragelsky-Demkin粗糙接触理论和Iwan迟滞非线性模型,建立了一种考虑界面粗糙度参数的连接界面非线性力学模型。首先建立了连接界面恢复力分布与表面粗糙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导出了临界滑移力的分布密度函数;然后结合连续Iwan迟滞非线性唯象模型,导出了连接界面切向载荷与切向相对位移之间的关系,以及界面单位周期能量耗散与切向振荡载荷幅值之间的关系;最后研究了粗糙度参数对界面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直接反映界面宏观力学响应与表面粗糙度参数之间的关系;连接界面切向恢复力与相对位移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切向连接刚度随相对位移增大而减小;激励幅值相同时,表面粗糙度参数越大,则切向连接刚度越大,单位周期的能量耗散越小;当激励幅值不足以引起宏观滑动时,单位周期能量耗散与激励幅值之间为幂函数关系。
徐超王东
关键词:机械结构能量耗散
基于微凸体接触压力分布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模型
提出一种考虑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变形的新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力学模型.将模型与文献中其他粗糙表面法向接触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塑性指数对粗糙面接触载荷-平均高度距离的影响.
徐超王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