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智军

作品数:12 被引量:109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岩溶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地下河
  • 4篇岩溶地下
  • 3篇地下水
  • 3篇岩溶地下水
  • 3篇土壤
  • 2篇岩溶流域
  • 2篇岩溶区
  • 2篇植被
  • 2篇水文地球
  • 2篇水文地球化学
  • 2篇硝态氮
  • 2篇不同植被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下河流域
  • 1篇地下热水
  • 1篇地下水系统
  • 1篇都市

机构

  • 12篇西南大学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联合国教科文...

作者

  • 12篇汪智军
  • 7篇袁道先
  • 5篇杨平恒
  • 5篇贺秋芳
  • 3篇梁轩
  • 3篇蒲俊兵
  • 2篇肖琼
  • 2篇袁文昊
  • 1篇蒋勇军
  • 1篇扈志勇
  • 1篇旷颖仑
  • 1篇朱琴
  • 1篇沈立成
  • 1篇唐伟
  • 1篇杨雷
  • 1篇殷建军
  • 1篇曹敏
  • 1篇林玉石
  • 1篇陈展图
  • 1篇裴建国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岩溶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人民长江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δ^18O和δ^34S示踪重庆都市圈地下热水循环过程被引量:10
2011年
重庆市地下热水储存量大约有1亿m3,其中75%分布在都市圈内。通过对重庆市都市圈13个温泉群,20个泉点的温泉水的δD、δ18 O和δ34S调查,结合水化学指标进行分析表明:重庆市都市圈温泉水类型为SO42-Ca或者SO24-Ca Mg型,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δ18 O值为-7.41‰~-9.48‰,研究认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于海拔672~1 503m研究区域背斜核部岩溶出露区和背斜北端的岩溶出露区。热水中主要离子SO24-和Ca2+、Mg2+均存在很好的正相关性,且δ34S值为31.46‰~34.32‰,正好处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硬石膏δ34S值异常段,由此表明雨水和地表径流沿岩溶裂隙等进入深部的含有硬石膏的嘉陵江组,由此认为重庆都市圈温泉水储水层可能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
肖琼沈立成袁道先杨雷陈展图汪智军
关键词:水化学重庆都市圈
重庆典型岩溶槽谷区土壤氮素迁移过程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硝氮污染和氮素的循环过程备受关注,但对岩溶区土壤氮素的迁移过程研究较少。选取重庆市典型岩溶槽谷区的灌丛和菜园地,分层取样分析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氮素,并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分析氮素随土壤深度的变化,了解岩溶区土壤氮素的垂直分布情况。从分析结果看,硝态氮为土壤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和淋失形式;铵态氮垂直分布规律为表层多底层少,说明受土壤吸附作用的影响向下迁移较少;硝态氮的分布呈波峰波谷式变化,干燥时由于硝化作用产生积累,降雨时可能随雨水向下迁移而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岩溶区农业生产和氮素管理,以及科学治理石漠化提供理论依据。
贺秋芳袁文昊肖琼汪智军
关键词:岩溶土壤硝态氮氨态氮
典型岩溶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为例
汪智军袁道先杨平恒贺秋芳袁文昊旷颖仑
关键词: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影响因素
青木关岩溶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特征与碳酸盐岩溶蚀
汪智军曹敏蒲俊兵袁道先
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二十多来的水质演化趋势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桂林毛村地下河1983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水化学监测数据和地下水水质资料,研究了地下河二十多年前后的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预测其水质演化趋势。地下水地球化学分析表明:(1)地下河水中绝大部分离子和指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定的、类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较好,但由于施肥方式以及区域环境等的变化,一些离子浓度有所升高,水质有受污染倾向。(2)pH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Cl-、NO3-、SO42-、Mg2+、TFe、K+、Na+、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TDS)、总硬度(TH)和碱度(Alk)升高较显著。(3)地下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水-岩地质作用过程、人类活动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共同影响。
唐伟裴建国殷建军林玉石蒲俊兵汪智军朱琴
关键词:岩溶地下河水质
高分辨率监测岩溶地下水NO3-的动态变化及对外界环境的响应被引量:16
2011年
为深入揭示岩溶地下水文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响应,利用多指标高分辨率在线监测技术对受农业活动影响的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变化进行研究.主要的高分辨率监测指标包括水位、电导率(EC)、pH值、降雨和NO 3-.在观测的6场降雨内,地下河水化学特征快速地反映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研究区地下水pH值的变化主要受到酸雨的影响,在降雨后都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农业废水进入地下河系统后,它的变化受到两者的共同影响.EC受到雨水化学、稀释效应及农业活动废水的影响.NO 3-主要是农业活动的产物,受雨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较小,它的变化主要受农业废水及稀释效应的影响.在R1降雨影响下,水位上升,EC和NO 3-总体呈相反的快速变化过程而pH值的变化主要受酸雨影响而下降.在R2、R3、R4和R6降雨期,水位受降雨影响而快速的变化,pH值受酸雨影响而下降,EC和NO 3-受稀释效应影响也下降.但随着农业活动废水进入地下河系统,EC和NO 3-浓度在最快5 h最慢仅27 h的时段内同步地急剧升高,pH值也受影响而加速下降.在R5大暴雨期,水位急剧上升,EC和NO 3-受稀释效应影响而急剧下降,pH值先受到酸雨影响而下降,后由于稀释效应的影响而上升.在降雨期,农业活动废水的注入快速地改变着地下河的水质,使其呈现Ⅲ类水→Ⅳ类水→Ⅴ类水→Ⅳ类水→Ⅴ类水→Ⅳ类水→Ⅴ类水→Ⅳ类水→Ⅲ类水的变化过程,而采样分析结果所揭示的变化过程相对简单.通过自动监测结果和野外采样分析结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启示人们需要改进岩溶水文系统的监测研究手段.
蒲俊兵袁道先扈志勇杨平恒苟鹏飞贺秋芳汪智军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农业活动
岩溶区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氮同位素分异特征被引量:9
2011年
利用氮同位素自然丰度(δ15N)法研究了重庆青木关岩溶区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氮同位素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土壤1δ5N受不同的植被、地质和土地利用等影响而具有明显的横向和垂向分异特征,具体表现为:0—20 cm层土壤1δ5N与植物体1δ5N具有显著相关性,该层土壤1δ5N大小为草地土(4.79‰)>退耕还林土(4.77‰)>稻田土(4.28‰)>旱地土(4.25‰)>灌丛土(3.82‰)>针叶林土(3.81‰)>砂岩区针叶林土(3.40‰);20—40 cm层土壤δ15N大小为砂岩区针叶林土(5.21‰)>退耕还林土(5.10‰)>草地土(5.01‰)>稻田土(4.88‰)>灌丛土(4.70‰)>旱地土(4.55‰)>针叶林土(4.26‰);40 cm以下土壤1δ5N差异较小,灌丛最高,旱地最低。总体上,砂岩区林地土壤除表层贫化15N外,其余各层均富集15N,且分异较小。而岩溶区土壤δ15N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特别是灌丛林,表现为40 cm以上的土壤贫化15N,且变化较大,其中0—10 cm土壤δ15N受植物凋落物影响而较低,10—20 cm土壤δ15N受微生物作用影响稍显偏高,20—30 cm土壤δ15N随微生物活动减弱而有所降低;40 cm以下土壤矿化程度较大而富集15N,且变化较小。除受植被类型影响外,岩溶区土壤1δ5N还受其偏碱、富钙、高粘粒含量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农业施肥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
汪智军梁轩贺秋芳袁道先
关键词:岩溶区
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岩溶地下水DIC和δ13CDIC及其流域碳汇变化特征被引量:17
2012年
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地下河水DIC变化特征与来源,估算了流域岩溶碳汇通量,并探讨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3-SO4型,显示其形成过程中受碳酸盐岩碳酸溶蚀和硫酸溶蚀共同控制。地下河水DIC浓度为3.1~6.3 mmol/L,其中夏季因受降雨稀释作用影响DIC较冬季的低;地下河水δ13CDIC值介于-3.8‰~-13.1‰之间,且夏季比冬季偏高约2‰。根据地下河水DIC浓度和流域径流量计算出流域岩溶净碳汇通量均值约为167.31×103mol/(km2.a)。降雨条件下,流域岩溶碳汇通量随流域径流量的迅速增加而增加。另外,流域碳酸盐岩溶蚀还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硫酸型酸雨影响,使得地下水δ13CDIC值相对偏高,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域碳汇通量。
曹敏蒋勇军蒲俊兵张兴波邱述兰杨平恒汪智军李欢欢
关键词:岩溶DIC地下河
基于^(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地下河硝态氮来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3
2009年
根据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每月对青木关地下河水的监测,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并结合水化学指标,分析地下河硝态氮来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河出口S2硝态氮浓度(20.35 mg/L)比入口D1(3.20 mg/L)高6倍多.受农业生产施肥和降雨冲刷稀释效应的影响,地下河水硝态氮浓度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较低且比较稳定,2008年4月至7月较高但受降雨冲刷稀释影响变化较大,2008年8月至9月随降雨减少,土壤中残留的化肥造成地下河水硝态氮浓度偏高.根据NO3--δ15N值识别出了地下河硝态氮来源变化特征为:D1处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以及2008年7月至10月NO3--δ15N值为-0.857‰±2.01‰(n=9),其硝态氮来源为稻田中残留的化肥;2008年4月、6月中下旬NO3--δ15N值为2.50‰±0.29‰(n=3),其来源为稻田中施用的化肥与土壤有机氮的混合;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NO3--δ15N值分别为-3.74‰和0.52‰,其来源为稻田中施用的化肥.S2处硝态氮不仅来自上游的化肥,更主要的是来自中下游的耕地、林地土壤渗透水或侧向裂隙水带来的土壤有机氮与化肥,其中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以及2008年7月至10月NO3--δ15N值为4.77‰±0.73‰(n=9),其硝态氮主要来自于土壤有机氮;2008年4~6月NO3--δ15N值为3.16‰±0.39‰(n=5),其硝态氮来自于土壤有机氮与化肥的混合.
汪智军杨平恒旷颖仑贺秋芳袁文昊袁道先
关键词:地下河硝态氮
岩溶流域不同土壤剖面溶解性碳氮分布和淋失特征被引量:10
2010年
选取了重庆青木关岩溶流域不同土壤剖面,按10 cm间隔取样,测试各种土壤溶解碳氮含量,探讨不同土壤剖面溶解碳氮分布和淋失特征。结果表明,岩溶流域不同地质背景、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溶解碳氮均具有横向和垂向差异。砂岩区林地土壤DOC、DON和铵态氮含量高于灰岩区的土壤,而其硝态氮含量比灰岩区土壤低。灰岩区土壤DOC和DON含量为草地≈林地>退耕还林地>灌丛>耕地(稻田除外),它们均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岩溶区土壤DOC和DON与土壤pH值成反比,受富钙镁偏碱的岩溶生态环境制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会发生中和或螯合反应而被固定。岩溶区特殊的土壤剖面结构使得土壤DOC和DON在降雨条件下存在淋失的可能性。不同土壤剖面溶解无机氮形态以硝态氮为主,其次为铵态氮,亚硝态氮含量较低。林地铵态氮受植被类型影响较小,且低于耕地。不同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为耕地土>灌丛土>退耕还林土>草地土>林地土,其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具有累积效应,表明土壤硝态氮发生了淋溶作用,其在降雨条件下极易淋失进入岩溶地下水中。
汪智军梁轩袁道先
关键词:岩溶流域土壤剖面淋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