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9岁,身高123 cm,体重23 kg。因鼓室胆脂瘤拟于全麻下行右耳胆脂瘤切除术+右耳乳突根治术+外耳道成形术+附耳切除术。既往史:幼时发现双侧先天性鳃弓综合征(第一、二鳃弓综合征,First and second branchial arch syndrome),双侧外耳畸形,双侧听力差,智力发育迟缓,漏斗胸,疝气,右手中指、无名指并指畸形。曾拟行全麻插管手术气管插管未成功,未进行过任何矫正手术。
目的探讨并评价超声引导改良动态针尖追踪(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DNTP)法在婴幼儿动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可行性。方法2022年6月~2022年11月收治的年龄为1~36个月、需行动脉穿刺置管的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动态针尖追踪组,即DNTP组(D组)和改良DNTP组(G组)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儿操作前均用超声测量桡动脉深度,D组选择桡动脉深度<2mm处作为穿刺点,改良G组在超声引导下,经皮下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将较浅的桡动脉深度增加至2~4mm后再穿刺。分别记录两组穿刺的操作时间,再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时间、总穿刺时间及血肿发生率。结果G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0.0%,总成功率为96.7%,D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66.7%,总成功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首次成功时间为(135.2±12.2)秒,总穿刺时间为(165.3±38.5)秒,D组分别为(227.4±23.3)秒、(258.3±45.1)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有1例发生局部血肿致桡动脉穿刺失败,D组有6例发生血管痉挛、局部血肿致桡动脉穿刺失败,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更换穿刺部位后超声引导穿刺成功。结论在婴幼儿病人桡动脉穿刺置管时,超声引导下通过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的改良动态针尖追踪技术,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
目的分析七氟烷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糖酵解以及BACE1反义RNA(BACE1-AS)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肝癌细胞,经过4%七氟烷处理后,用CCK-8方法检测肝癌细胞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用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对BACE1-AS的相关生物学信息进行挖掘,包括肝癌组织中的BACE1-AS表达量,预后相关分析等。结果七氟烷刺激明显降低HepG2细胞的存活率(P<0.05)。此外,七氟烷是一种有效的促凋亡因子(P<0.05);Transwell实验表明,与未处理细胞相比,七氟烷刺激明显降低HepG2细胞的侵袭力(P<0.05)。划痕实验表明,经过七氟烷处理,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P<0.05);七氟烷刺激明显降低HepG2细胞的葡萄糖摄取以及乳酸的生成(P<0.05)。经过七氟烷处理后,HepG2细胞的细胞外酸化(ECAR)明显下降,而耗氧量(OCR)明显上升(P<0.05),BACE1-AS在肝癌组织中,不管是配对样本,还是非配对样本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织(P<0.05)。预后分析表明,高表达BACE1-AS的肝癌病人生存期更短,风险比达1.75(P<0.05)。BACE1-AS在3种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细胞(P<0.05),而经过七氟烷处理后,肝癌细胞BACE1-AS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BACE1-AS是一个肝细胞癌相关癌基因,七氟烷通过抑制BACE1-AS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糖酵解,同时促进其凋亡,七氟烷有望用于肝癌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