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朴卿

作品数:10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心病
  • 3篇心肌
  • 3篇冠心病
  • 3篇OX40L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压
  • 2篇炎症
  • 2篇炎症指标
  • 2篇他汀
  • 2篇高血压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尿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中层...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指数

机构

  • 9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林朴卿
  • 7篇洪长江
  • 5篇邱健
  • 4篇肖华
  • 4篇邹育海
  • 3篇雷刚
  • 2篇张园
  • 1篇李丹辉
  • 1篇阮云军
  • 1篇杨希立
  • 1篇李键民
  • 1篇徐琳
  • 1篇彭智欣
  • 1篇向定成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第17届全军...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F)及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高龄EH患者80例,根据MAU分为四组:MAU 0~50 mg/L 18例为A组;MAU 51~100 mg/L 20例为B组;MAU101~150 mg/L 22例为C组;MAU>150 mg/L 20例为D组,比较各组间EDF、颈总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数目差异,分析MAU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四组EDF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4.11,P<0.05),随MAU增高,EDF逐步降低,MAU与EDF呈负相关(r=-0.584,P<0.05);四组颈总动脉的IMT、斑块数量比较差异显著(F=1.22,2.35,P<0.05),随MAU增高,颈总动脉IMT逐步增高,斑块数量逐步增多,MAU与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数量呈正相关(r=0.612,0.551,P<0.05)。结论 MAU与血管EDF呈负相关,随MAU增高,EDF逐步降低,与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随MAU增高,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剧。
洪长江林朴卿张园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总动脉粥样硬化
他汀类药物诱发非肌酸肌酶升高型肌损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他汀诱发非肌酸激酶升高型肌损伤的规律及临床转归情况,为指导他汀的临床用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于2013-05-01 至2013-11-30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服用他汀出现非肌酸肌酶升高型肌损伤患者26 例,通过停药观察患者的肌酶变化以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停药后除一例因低钙血症诱发肌痉挛疼痛外,余患者均于一周内肌痛症状好转,监测肌酸激酶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种他汀类都有诱发非肌酸激酶升高的肌损伤可能,停药后症状缓解良好.临床应重视他汀类药物肌损伤的不良反应并制定应对策略.
邹育海林朴卿徐琳向定成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肌损伤肌酸激酶
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差异被引量:34
2013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差异,为更好地平稳降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临床诊断为高血压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A组,高血压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B组,高血压未合并上述疾病者为C组;均给予动态血压检测,比较3组之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昼夜收缩压均值差异、昼夜舒张压均值差异、白天收缩压-标准差(SD)、夜间收缩压-SD、全天收缩压-SD、白天舒张压-SD、夜间舒张压-SD、全天舒张压-SD、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CV)、夜间收缩压-CV、全天收缩压-CV、白天舒张压-CV、夜间舒张压-CV、全天舒张压-CV、晨峰(6:00~10:00)收缩压-SD、晨峰舒张压-SD、晨峰收缩压-CV、晨峰舒张压-CV。结果收缩压平均水平、SD、CV在3组之间显著性不同,以B组患者为高,A组患者其次,C组患者最低。舒张压平均水平、昼夜均值差异、夜间SD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白天舒张压的变异指标在A、B组患者中明显增高,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晨峰变异指标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又以B组的指标最高,A组患者最低。结论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和晨峰血压存在差异,对上述患者应更平稳地降压。
肖华彭智欣林朴卿洪长江雷刚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压变异性
早期应用力月西对左主干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力月西治疗左主干支架植入术后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的镇静效果及作用。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行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病变,行支架植入术后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2例。观察镇静效果及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力月西镇静治疗后,有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氧合指数、BNP浓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力月西在左主干病变支架植术入后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镇静效果良好,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
邹育海李丹辉林朴卿邱健
关键词:力月西左主干支架植入术心功能不全
白细胞介素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IL‐23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表达,为临床治疗VMC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将65只4周龄的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25只、V M C组40只,分别设置0、1、2、4、6周5个时间点,其中VMC每亚组为8只,而对照组的亚组为5只,对VMC组各小鼠在腹腔内注射0.1 ml的病毒液,而对照组则注射0.1 ml的磷酸盐缓冲液(即PBS ),对比各时期两组小鼠心肌组织内IL‐6、IL‐10、IL‐23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结果实验组小鼠在感染柯萨奇病毒(CVB)后的2~4周内心肌组织产生的炎症反应最为明显,且 IL‐6、IL‐10及 IL‐23 mRNA 在各时期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在0~6周各时期中的IL‐6、IL‐10及IL‐23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时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IL‐10及IL‐23可能与VMC发病过程有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洪长江张园阮云军林朴卿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小鼠病毒性心肌炎
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1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心肌桥的患者为心肌桥组,根据其是否合并冠心病又将其分为单纯心肌桥组及心肌桥合并冠心病组,5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心肌桥及冠心病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量血脂并计算AIP值,比较各组间AI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及分析AIP与IMT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生在前降支,且心肌桥近侧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桥组AIP、IMT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心肌桥合并冠心病组AIP、IMT较单纯心肌桥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其他血脂指标,心肌桥组患者AIP与IMT有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IP与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雷刚肖华邱健洪长江林朴卿邹育海
关键词:心肌桥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冠心病外周血OX40L、CRP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林朴卿邱健洪长江
关键词:冠心病炎症指标OX40L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发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发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了解其在强效降脂的同时是否加重肾功能恶化。方法:对79例ACS伴发肾功能不全患者,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瑞舒伐他汀组,39例)和辛伐他汀40 mg或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其他他汀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肌酐(Cr)和血脂水平,并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同时于术后3 d复查Cr及计算eGFR。结果:与组内术前比较,2组治疗后1个月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于3个月时达最强效(均P<0.05),但2组间各时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中各有1例因ALT升高>3倍而改用依折麦布。CK在2组内治疗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而ALT、Cr和eGFR在2组内治疗前后及2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中各有1例患者于介入术后3 d eGFR轻度降低,1个月后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瑞舒伐他汀可强效、安全降低ACS伴发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脂水平,对肾功能无影响。
肖华洪长江林朴卿雷刚邱健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瑞舒伐他汀
冠心病患者中OX40L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中OX40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分析OX40L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OX40L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158例心内科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91例和对照组27例。同期检测hs-CRP及OX40L水平,比较不同组别及不同冠脉病变之间两者的差异。结果 ACS组OX40L、hs-CRP水平高于SAP组,SAP组OX40L、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间OX40L、hs-CRP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1)。ACS组中三支血管病变OX40L水平高于双支血管病变及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OX40L水平高于单支血管病变,两组间OX40L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SAP组中三支血管病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单支血管病变组之间的OX40L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结论 OX40L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特别是ACS的炎症发展过程,OX40L水平的高低可作为预测ACS冠脉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林朴卿肖华洪长江邱健邹育海
关键词:冠心病OX40L超敏C-反应蛋白
OX40L——冠心病新的炎症指标
2008年
冠心病为一种慢性炎症疾病。T细胞与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关系密切。OX40/OX40L是机体炎性反应中一对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T细胞的活化、增殖、迁移,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来的研究表明,OX40/OX40L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干预OX40/OX40L途径成为预防冠心病的一种新途径。
林朴卿杨希立李键民
关键词:冠心病OX40/OX40L炎症指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