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云

作品数:15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脊髓
  • 4篇手术
  • 4篇颈椎
  • 4篇脊柱
  • 3篇入路
  • 3篇椎管
  • 3篇细胞
  • 3篇颈椎病
  • 3篇脊髓损伤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切除
  • 2篇肿瘤
  • 2篇椎管内
  • 2篇抗原
  • 2篇后路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
  • 2篇干细胞
  • 2篇BAX蛋白

机构

  • 14篇天津医院
  • 8篇吉林大学中日...
  • 4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葫芦岛市中心...

作者

  • 15篇杨海云
  • 4篇邓树才
  • 4篇高忠礼
  • 4篇顾锐
  • 4篇朱本清
  • 3篇赵栋
  • 3篇朱庆三
  • 3篇刘欣
  • 2篇刘建坤
  • 2篇杨强
  • 2篇吕工一
  • 2篇江汉
  • 2篇贾占华
  • 2篇郝永宏
  • 1篇郑得志
  • 1篇杨仲
  • 1篇孙焕伟
  • 1篇孙贵明
  • 1篇王文军
  • 1篇林野

传媒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天津医药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第二十届全国...
  • 1篇第十八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as抗原及Bax蛋白介导的凋亡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中Fas/FasL信号传导系统及Bax蛋白所介导的凋亡过程在SCI继发损伤阶段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按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术后1h,8h,2d,3d,7d(n=5)处死取材。分别在每只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区,损伤区头尾3、5、7、10、13mm横截面处各切取3片组织,分别作Bax蛋白,Fas抗原免疫组化,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电镜下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的改变。正常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以上各项实验检查。结果:Fas抗原在损伤后8~24h,损伤区头尾侧7mm处出现表达高峰。Bax蛋白在损伤后2~3d,损伤区头尾侧7mm处出现高峰。TUNEL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2d后在损伤区头尾侧7mm处出现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电镜观察:损伤区死亡细胞呈坏死典型表现。而在非损伤区死亡细胞呈凋亡的典型表现。对照组:Bax蛋白,Fas抗原免疫组化均为阴性,未发现TUNEL阳性细胞。结论:证实了Fas/FasL信号传导系统及Bax蛋白介导的凋亡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起重要的作用。
杨海云柴继宇朱庆三
关键词:脊髓损伤BAX蛋白FAS抗原
急性颈椎外伤手术后MRI髓内高信号的意义
2005年
朱本清杨海云杨仲江汉
关键词:MRI检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脊髓神经功能修复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空洞形成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提取BMSC,制作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细胞移植组(B组)。1周后再次手术,用微量注射器刺入B组脊髓损伤部位两端,分别缓慢推入10μLBMSC悬液,A组注入等量PBS,于移植后1、2、4、6、8周观察神经恢复情况;移植后第1、2、3、7、14天行TUNEL染色和电镜检查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8周后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免疫组化,测量各组脊髓空洞的大小。结果:8周后A组和B组神经功能评估(BBB评分)分别为(22.0±2.1)分和(28.5±2.7)分,14d时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4.4±2.7和9.1±3.3;白质中GFAP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3±1.3和23.7±0.6,Nogo-A阳性神经元分别为(108.6±125.8)个和(78.3±12.4)个,空洞体积分别为(23.3±12.4)mm3和(14.5±10.6)mm3,2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缩小空洞,抑制Nogo-A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等机制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杨海云高忠礼朱本清
关键词:骨髓细胞间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
椎管内神经鞘瘤41例临床分析
2005年
朱本清杨海云江汉
关键词:椎管内神经鞘瘤神经源性肿瘤脊髓压迫症状病理证实手术
后路三柱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体部分切除钛网植入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切除部分椎体植入钛网并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8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男6例,女2例,平均39.3岁;T11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3例,L2骨折1例。根据Denis分型,本组8例均为三柱骨折。平均后凸成角26.6°,平均椎管占位77.4%,平均椎体高度丢失70.6%。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5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善;2例ASIA评分由D提高到E,1例由C提高到D,椎体正常序列基本恢复,术后局部后凸成角平均恢复到5°(0~14°)。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血管损伤以及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29~230 min,平均168 min。术中出血量1 650~3 650 mL,平均2 594 mL。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可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切除部分椎体植入钛网并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并能提供三柱固定。
杨海云高忠礼邓树才刘欣吕工一刘建坤
关键词:椎体切除后侧入路胸腰段骨折脊柱内固定
影响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术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选取JOA改善率〉75%(A组38例)和〈25%的病例(B组32例)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JOA评分、术前Pavlov比率、术前颈椎活动度、术前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受压节段数、随访时间等可能影响术后JOA改善率的术前参数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只在年龄和术前JOA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除两组中年龄〉60岁的病例以及JOA评分〈6分的病例。A组剩余24例(A1组),B组18例(B1组)。再次对A1组和B1组行以上统计学分析,两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A1和B1两组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及其改变率、术后颈椎曲度指数及其改变率、术后Pavlov比率及椎管扩大率等六项参数进行成组设计t检验,并与JOA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上述六项参数中除两组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五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中除术后颈椎活动范围与JOA改善率无相关性,其余指标均与JOA改善率有相关性;B1组中除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及其改变率与JOA改善率无相关性,其余各指标均与JOA改善率有相关性。结论术后减小颈椎活动范围、维持颈椎前凸及尽量扩大椎管直径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杨海云顾锐朱本清邓树才贾占华吕工一刘建坤
关键词:椎板切除术颈椎病预后
上肺沟肿瘤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附8例临床分析)
<正>目的:研究上肺沟肿瘤(Pancoast肿瘤)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方法,避免将上肺沟肿瘤引起的颈肩痛及上肢神经症状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而延误治疗。方法:对8例以颈肩臂部放射性疼痛为主诉来骨科就诊,
顾锐刘景臣朱庆三杨海云林野杨小玉高中礼
文献传递
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3
2003年
郑得志胡永成杨海云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手术入路影像学检查
椎管内注射E-64-D促进脊髓损伤恢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E-64-D对钙蛋白酶(Calpai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脊髓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n=40),分为2组:脊髓损伤组(组1,n=20),E-64-D治疗组(组2,n=20)。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alpain表达变化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Calpain、MAP2以及GFAP表达,并进行神经组织凋亡(TUNEL法)检测。采用BBB评分观察神经恢复情况。结果E-64-D治疗组Calpain表达下降,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MAP2阳性细胞数增高,凋亡细胞减少,BBB评分评分增加。结论E-64-D通过抑制Calpain减少细胞凋亡抑制MAP2降解和胶质增生从而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杨海云高忠礼林枫松
关键词:脊髓损伤MAP2GFAP
脊髓损伤模型中神经细胞凋亡及Fas抗原和Bax蛋白在神经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6
2002年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中Fas抗原及Bax蛋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特点以及脊髓损伤后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探讨SCI后神经细胞的病理改变机理。方法:Wistar大鼠按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术后1h、8h、1d、2d、3d、7d,处死取材,每个时相点5只动物。分别在每只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区,损伤区头侧和尾侧3mm、5mm、7mm、10mm、13mm横截面处各切取3片组织。分别作Bax蛋白、Fas抗原免疫组化,HE染色,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Fas抗原在损伤后8~24h,损伤区头、尾侧7mm处出现表达高峰。Bax蛋白在损伤后2~3d,损伤区头、尾侧7mm处出现高峰。电镜观察:损伤区死亡细胞呈坏死典型表现,而在非损伤区死亡细胞呈凋亡的典型表现。结论:SCI后急性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的坏死,继发损伤主要由细胞的凋亡引起。同时证实了凋亡的两条途径:由Fas抗原参与的死亡受体途径及Bax参与的线粒体途径均参与了SCI后细胞调亡的病理过程。
朱庆三杨海云孙焕伟顾锐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细胞凋亡FAS抗原BAX蛋白神经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