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
- 作品数:29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侗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护被引量:18
- 2008年
- 今天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生。然而,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与汉族地区更是相去甚远,从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了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态适应方式和举措。经过长期的磨合,侗族传统文化已经有效地实现了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致使侗族传统文化在对所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 杨庭硕杨成
- 关键词:侗族文化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维护
- 外来入侵物种成活的非生物性因素分析
- 2012年
- 污染物种进入异地后,能否着生成灾,不仅与其生物属性和着生地的生态环境有关,还与相关民族文化运行的后果有关联。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在耦合运行中会出现偏离性、错置性和代偿性三类生态位空缺,从而成为污染物种攻击的软肋。本文通过田野点的观察分析证明,这些地区的污染物种成灾,都是在上述三类生态位空缺点上着生滋蔓的后果。因此,我们只要堵住因民族文化运行而导致的三类生态位空缺,就能摧毁污染物种着生的"温床",就能以最小的代价高效控制污染物种引发的灾变。
- 杨成
- 侗族传统家族制度与清代人工营林业发展的契合被引量:3
- 2009年
- 在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活动中,都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广泛的合作,而有效的合作就需要有制度的保障。贵州清水江下游侗族人工营林业在清代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侗族社区的家族制度的保护下得以实现的。人工营林业是一个连片经营与产权稳定基础才能获得发展的长周期产业。人工营林业的这些特性在侗族家族制度中得以契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这种经济活动方式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推动着侗族地区人工营林业的发展。
- 罗康隆杨成
- 关键词:侗族家族制度契合
- 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以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为例被引量:3
- 2020年
-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与智慧的传承与结晶。它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贡献与作用,在将来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仍然可以创出耀眼的辉煌。过去,研究者对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保护、传承、旅游开发与价值意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关注较少。为了弄清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文章从历史学的角度,对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的结构进行剖析,并追叙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以期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之目的。
- 杨成
-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
- 传统养蜂观念对石漠化地区生态和经济建设的启示——以紫云县宗地乡中蜂保育基地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建设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基于滇黔桂石漠化生态背景下,创建独具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是当地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紫云县宗地乡中蜂保育基地农户的长期和深入调查,并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历史综合分析后,发现宗地乡的养蜂户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对经济价值观的看法无不体现着一种"均衡"的价值观念。它对当前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建设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 杨成
- 关键词:生态经济观
- 当代生物污染肆虐的文化成因探析被引量:2
- 2007年
- 20世纪末,生物污染猖獗,已经构成了生态灾变的一个主要方面,严重地危及到了相关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对当代生物污染成因的探讨却见解不一。鉴于当代的生物污染肆虐并不是发生在纯粹的自然背景下,而是发生于自然与人文双重背景下。忽略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当代人文环境,显然无法澄清当代生物污染肆虐的真实原因。为此,本文引入了生物制衡和文化制衡两个概念,从文化的角度破解当代生物污染肆虐的社会原因,指出人类的当代生存方式对生物污染的肆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治理生物污染必须立足于各民族文化,通过改变资源利用的办法才能有效地防治生物污染。
- 杨庭硕杨成
- 关键词:生物污染文化制衡
- 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的变化被引量:2
- 2020年
- 近代贵州农业发生最大的变化,当属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原生态农业)转变为单一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形态。水稻成为近代贵州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支撑水稻成为近代贵州最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此前的研究者多就水稻种植的某一项技术进行研究,而对水稻种植全过程技术研究的不多。为全面了解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变化情况,文章利用地方志及相关农业文献,系统地梳理了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全过程,并分别论述了水稻在平地与山地种植技术的异同及其原因。理清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变化情况,对当下贵州农业结构调整出现的困境有现实参考意义。
- 杨成
- 关键词:水稻
- 近代以来贵州意蜂养殖业的兴起与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关系被引量:1
- 2020年
- 自近代以来,意蜂就开始引入中国。随着意蜂产生的经济效益比中蜂日益明显,养殖意蜂的人们越来越多。贵州也积极地加入到了这一新兴的养殖行业来。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意蜂养殖给我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一种隐形的危机也随之而来。由于中蜂和意蜂采食对象的差异与竞争关系,导致中蜂大量减少。以中蜂为传花授粉的植物也由于中蜂的减少相继减少甚至灭绝,而以这些植物为生的昆虫、动物又由于缺乏食物逃离本地或者死亡,从而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厘清近代以来意蜂养殖业的兴起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意蜂养殖业,科学合理地发展意蜂养殖,使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相互协调发展,为创建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 杨成
- 关键词:中蜂养殖协调发展
- 贵州水稻产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被引量:5
- 2020年
- 贵州水稻产业的发展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之一。通过对贵州水稻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和论述了目前贵州水稻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了贵州水稻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了作者对贵州水稻产业发展的期望和愿景。以期能引起相关水稻产业人员的关注和重视,为创建一个“安全、生态、优质”的水稻产业共同努力。
- 杨成
- 关键词:水稻产业
- 明清时期贵州传统农业与社会适应性研究
- 2021年
-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具有延续性及稳定性。为探求明清贵州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社会适应性问题,文章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了明清贵州传统农业的特征;分析了明清贵州传统农业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民族多样性的相互适应问题。研究发现,明清贵州传统农业的这种特征,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是相互适应的。这种适应,表现在农业资源的互补性、多民族的相互融洽性以及政治制度与经济体系的相互调协性上。如果没有外来强大政治势力的干扰,该种传统农业形式会持续下去,并发展成一种新型的资源互补型的社会生产制度。
- 杨成周丕东
- 关键词:传统农业生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