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运博

作品数:12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日语
  • 5篇日语借词
  • 5篇借词
  • 3篇词汇
  • 3篇词汇交流
  • 2篇中译
  • 2篇汉语
  • 1篇邓小平
  • 1篇邓小平理论
  • 1篇言文一致
  • 1篇译词
  • 1篇用词
  • 1篇舆论
  • 1篇舆论环境
  • 1篇语词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日文
  • 1篇清朝
  • 1篇清朝末期

机构

  • 7篇天津外国语大...
  • 5篇天津外国语学...

作者

  • 12篇李运博
  • 2篇修刚

传媒

  • 9篇日语学习与研...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2-2013年中国的日语语言学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2012年世界日语教育机构调查报告,截止到2013年3月31日,中国人日语学习者人数已经达到了104.649万人,跃居世界第一。伴随着我国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日语教育、日语语言文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整理新时期中国日语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2012—2013年发表在国内主要学术期刊中有关日语语言学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综述,并简要概括整理了这一时期相关研究论文的主要观点。
李运博
从近代词汇的形成看中日两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流——以梁启超的用词为例
<正>1 本研究的目的在中日两国长达 2000千余年的交流过程中,曾经经历了若干阶段,但始终是以文化的交流为主线的。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之前,中国一直处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对日本、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
李运博
文献传递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日语译文与译词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和传播研究是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理论受到了各国政党和人民的普遍关注,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得到了广泛传播。不过,针对邓小平理论翻译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基础性课题。本论文在运用文献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邓小平理论相关日译文(本)做一整体性考察的基础上,依托翻译伦理理论,探讨部分中央文献重要术语日译方面存在的问题。
李运博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中译外
古典文献对日本语言文字的记述——从古代到清朝末期被引量:1
2012年
中日两国的交流始终是以文化交流为主线的。中国的古典文献是如何记述日语的,中国人对日语的认知经历了哪些阶段,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思考,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研究的方法,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古典文献对日本语言文字,特别是日语的记述情况,继而摸清了中国人对日语认知的历史脉络,并就由此而形成的日语观对其本身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知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考察。
李运博
关键词:古典文献
“英華和訳字典”中出现的日语新词被引量:1
2012年
学者普遍认为,罗存德《英华字典》(1866—1869)堪称是19世纪英华字典集大成之作,代表了19世纪英汉对译词典编撰的最高成就,对汉语、日语的近代英日辞典的编撰、译词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其日译本『英華和訳字典』(1879)的词条与释义部分同时出现了英语原文、汉语译词、日文译词,直接而客观地反映了汉字"新词"在中日两国出现的时期,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出现在『英華和訳字典』释义部分的日语"新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整理了日语"新词"在词典中的出处,并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部分出现在释义部分,并具有明确汉字标注的日译词在中日两国出现的时期。
李运博
关键词:日语借词
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以黄遵宪为中心被引量:7
2005年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日语借词,这些日语借词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并成为汉语外来词的重要来源之一。日语借词之所以能够融入到汉语词汇中,是以近代中国人对日语的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近代中国人是如何认识日语的?对日语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阶段?考察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概述中国的古代文献对日语的记述的基础上,主要以清末外交家、革新家黄遵宪为主要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人对日语的认同,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对日语的一无所知,甚至不抱有丝毫的好奇心,到对日本的假名文字给予积极评价,甚至模仿日本假名创造出中国版的“五十音母”,中国人对日语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正是基于对日本假名文字的认同,才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字改革,特别是言文一致(白话文)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李运博
关键词:言文一致日语借词
课程创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现
文章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是外语教学重要任务,课程教学创新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语言教学中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关键注意点等内容。
修刚李运博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十九大报告翻译实践与中央文献的日文翻译策略被引量:19
2018年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工作作为我国外宣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的重任,而且对于加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具有战略性意义。本论文主要在概括性介绍十九大报告翻译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十九大报告系列文件的翻译实践,具体探讨中国特有的政治术语、熟语的对日翻译,以及翻译过程中逻辑关系的梳理与调整等问题,提出中央文献日译实践与研究在日语翻译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修刚李运博花超
关键词:话语体系
梁启超在中日近代汉字词汇交流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06年
梁启超在中日两国近代汉字词汇的形成、发展、交流,特别是日语借词融入到近代汉语词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对日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学习日语的意义、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积极倡导把日语作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理论的工具,并身体力行地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日语借词。这种积极的日语观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大量的日语借词融入到近代汉语词汇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李运博
关键词:汉字词汇文化交流舆论环境
近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及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影响——以“法律”一词的形成过程为例被引量:2
2008年
16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的"东进"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接触。随着"西学东渐"影响的逐步加深,一批西方传教士、中国的洋学人士在传教和翻译西方文献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近代汉字词汇),这些"新词"通过各种渠道被介绍到日本、朝鲜半岛,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近代汉字词汇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究竟哪些词属于近代中国创造的"新词"?这些词汇具有哪些特点?其数量大概有多少?这些"新词"又是何时、通过何种途径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对日本、朝鲜半岛语言的"新词"的产生具有怎样的影响?这无疑对弄清汉语"新词"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弄清近代汉语文化对以日本、朝鲜半岛为代表的周边国家的影响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论文通过对"法律"一词在中日两国的使用状况、形成过程等方面的考察,明确了词汇的借用关系,探讨了中日两国在近代词汇交流与干涉的文化背景以及近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对以日本、朝鲜半岛为代表的周边国家的影响。
李运博
关键词:法律日语借词词汇交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