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超 作品数:11 被引量:59 H指数:4 供职机构: 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荆州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特征及艾滋病防控措施分析 2021年 了解荆州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特征,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我市截至2017年上半年累计发现青年学生感染者/病人58例有关情况,分析男男性行为发病率及宣传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在累计发现的58例青年学生感染者/病人中,同性传播52例,占89.66%,发现时平均年龄为20.4岁,20岁以下学生人群感染率占比高,宣传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升高。结论:针对荆州市青年学生因男男性行为较高艾滋病感染率,需采取积极防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 孙春 刘锐 蔺茂文 张凡 李舒超关键词:青年学生 男男性行为 艾滋病 ARIMA-SVM组合模型和TBATS模型在艾滋病报告病例数预测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ARIMA-SVM组合模型和TBATS模型在艾滋病报告病例数预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6月荆州市艾滋病月报告病例数,以2013—2018年艾滋病报告数为训练集,建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和指数平滑空间状态模型(TBATS)模型,并应用支持向量机(SVM)对ARIMA模型残差进行非线性建模,建立ARIMA-SVM组合模型。以2019年1—6月月报告数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对不同模型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了ARIMA(0,1,2)(2,0,0)_(12)模型、ARIMA-SVM组合模型、TBATS模型;其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PE)、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依次为18.25%、5.34、5.92,17.53%、4.78、5.67,12.19%、3.81、5.24。结论ARIMA-SVM组合模型和TBATS模型对HIV/AIDS报告数预测准确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蔺茂文 刘锐 张凡 李舒超 毛安禄关键词:ARIMA模型 社区吸毒人员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管理探讨 被引量:1 2009年 钟惠君 王志成 李舒超 李佳玲 黄丽关键词:药物维持治疗 吸毒人员 门诊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门诊治疗 文化程度 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研究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144名在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沙酮门诊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已退出治疗的脱失组和服药时间超过6个月的维持治疗组,分析治疗人员脱失和保持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违法和偷吸(52%)是造成脱失的主要原因,吸毒量少(t=-2.199,P<0.05)、药物滥用单一者治疗依从性差(χ2=9.354,P<0.01),而依从性较好则源于良好的药物疗效和较好的社会支持(χ2=29.284,P<0.01)。结论临床上对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强调普遍性干预原则和实施综合防控的措施能有效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依从性。 王志成 钟慧君 王莉 黄桂英 李舒超 李佳玲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 影响因素 依从性 干预措施 海洛因成瘾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和保持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了解湖北省荆州市海洛因成瘾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和保持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从湖北省荆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选取42名已经脱失和102名依从性较好的吸毒者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和保持情况的追踪调查与访谈。结果荆州市参加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吸毒者脱失的主要原因是违法犯罪和偷吸毒品被关押(占52.4%),部分因外出工作而脱失(占23.8%);此外吸毒量少(t=-2.199,P<0.05)、药物滥用单一者治疗依从性差(χ2=9.354,P<0.01),保持的主要原因是源于良好的药物疗效(93.1%)和较好的社会支持(χ2=29.284,P<0.01)。此外,门诊医生的积极干预也是提高保持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应调整对吸毒者的防控思路,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同时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减少认知误区。 王志成 钟慧君 王莉 黄桂英 李舒超 李佳玲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 脱失 吸毒者 荆州市某VCT门诊求询者HIV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 分析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求询者的人口行为学特征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为该市调整艾滋病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1年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门诊求询者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VCT求询者1 368人,HIV感染率为15.79%,呈上升趋势。年龄以50岁以下为主,占82.02%;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占42.84%;求询原因以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为主,占40.50%;男男性行为史占比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109.52,P<0.05),63.38%的求询者从未做过HIV抗体检测,占比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3.9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离异或丧偶者HIV感染风险高于已婚有配偶者(OR=3.230,95%CI:1.731~6.026);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者HIV感染风险高于大专及以上学历者(OR=1.752,95%CI:1.016~3.021;OR=5.325,95%CI:2.686~10.555);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史者HIV感染风险高于商业异性性行为史者(OR=2.438,95%CI:1.138~5.223;OR=6.788,95%CI:3.937~11.704)。HIV感染者晚发现率为24.15%,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4.61,P<0.05)。结论 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某VCT门诊求询者HIV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男性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50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宣传干预工作,探索针对MSM的新型干预策略,创新告知求询者配偶/固定性伴HIV阳性的方法。 蔺茂文 刘锐 孙春 张凡 黄丽 李舒超 李佳玲关键词:艾滋病 自愿咨询检测 男男性行为人群 美沙酮维持治疗对海洛因依赖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评价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成瘾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分析影响其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药物成瘾者生存质量评定量表》(QOL-DA量表)对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204名海洛因成瘾者在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6个月后,其生存质量得以改善者占93.1%。治疗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戒断症状及社会功能四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t=14.77、14.69、16.79、9.85,P<0.001);性别、文化程度和就业状况是影响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程度的重要因素(t=4.15、2.93、-2.627,P<0.01)。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能全面提高海洛因治疗者的生存质量;要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需采取积极措施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王志成 杨清明 钟惠君 黄桂英 李舒超 李佳玲 黄丽关键词:海洛因依赖者 美沙酮维持治疗 1996—2021年荆州市HIV/AIDS病例1年死亡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1996—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确证后1年内死亡情况,为促进艾滋病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1996—2021年荆州市HIV/AIDS病例的基本情况和随访资料,分析确证后1年内死亡密度及变化趋势,以及死亡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检测发现、治疗和死亡原因等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确证后1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HIV/AIDS病例3304例,确证后1年内死亡508例,死亡密度为17.43/100人年,1996—2021年死亡密度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21.053,P<0.001)。死亡病例中,男性占77.76%,≥45岁占67.72%,异性性接触感染占83.86%,医疗机构检测发现占83.66%,未进行ART占62.20%,未检测CD4细胞占47.83%,死亡原因为艾滋病无关死亡占58.86%。确证年龄≥30岁(HR:1.781~4.644,95%CI:1.073~7.784)、医疗机构检测发现(HR=2.130,95%CI:1.306~3.474)、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200个/μL(HR:2.649~12.879,95%CI:1.669~19.189)、未进行ART(HR=7.945,95%CI:5.743~10.993)和确证后4~12个月启动ART(HR=1.636,95%CI:1.005~2.662)的病例确证后1年内死亡风险较高。结论1996—2021年荆州市HIV/AIDS病例确证后1年内死亡密度呈下降趋势;确证年龄较大,经异性性接触感染、医疗机构检测发现、CD4细胞水平低、ART不及时或未进行ART与确证后1年内死亡有关。 蔺茂文 刘锐 张凡 李舒超 刘建昭 豆智慧 孙春关键词: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2008—2022年荆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趋势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2008—2022年湖北省荆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对丙肝发病率的影响,为制定丙肝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8—2022年荆州市丙肝发病资料和人口学资料,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丙肝发病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丙肝发病率的影响。结果2008—2022年荆州市丙肝年均发病率为20.26/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0.04/10万,女性发病率为20.47/10万。丙肝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APC=5.375%,P<0.05),其中2008—2018年呈上升趋势(APC=13.370%,P<0.05),2018—2022年呈下降趋势(APC=-12.231%,P<0.05)。丙肝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以45~49岁组为对照,80~84岁组发病风险最高(RR=11.420,95%CI:7.631~17.090)。丙肝发病率随时期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2008—2012年为对照,2013—2017年发病风险上升(RR=1.393,95%CI:1.272~1.525),2018—2022年下降(RR=1.237,95%CI:1.072~1.428)。丙肝发病率随出生年份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1960—1964年出生队列为对照,高危出生队列为1965—1984年(RR均>1.300)。男性和女性丙肝发病趋势、年龄和时期趋势,以及男性队列趋势与全人群的基本一致;女性高危出生队列除1965—1984年(RR均>1.300)外,还有2000—2014年(RR均>1.250)。结论2008—2022年荆州市丙肝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肝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中老年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刘锐 蔺茂文 江鸿 李舒超 张凡 孙春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 发病率 1996—2021年荆州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了解荆州市1996—2021年HIV/AIDS流行特征,为调整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6—2021年荆州市HIV/AIDS病例相关资料,对病例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样本来源和CD4检测情况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96—2021年累计报告HIV/AIDS 3310例,死亡829例,病死率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47.89,P<0.001),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1341.8,P<0.001),年均增长率为15.98%;2015年前各县区报告发病率增长趋势基本一致,2015年以后中心城区(沙市区、荆州区)和江北3县(监利、江陵、洪湖)趋于稳定(χ^(2)_(趋势)=0.055,P=0.815和χ^(2)_(趋势)=0.029,P=0.865),江南3县(公安、石首、松滋)持续上升(χ^(2)_(趋势)=26.268,P<0.001);报告病例以本地户籍(94.83%)、男性(73.72%)、30~49岁(41.78%)、离异或丧偶(46.67%)、初中文化程度(38.64%)为主,男性报告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8.89%,50岁及以上年龄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χ^(2)_(趋势)=249.09,P<0.0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χ^(2)_(趋势)=12.811,P<0.001)。感染途径以性途径(97.82%)为主,其中异性传播占70.54%,同性传播占27.28%,同性传播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χ^(2)_(趋势)=13.325,P<0.001);发现方式以其他就诊者检测为主(47.34%),其构成比呈上升的趋势(χ^(2)_(趋势)=123.11,P<0.001),2021年占比达55.10%;CD4检测检测率为91.39%,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99.00个/μl,CD4细胞计数整体呈升高的趋势(H=68.124,P<0.001,Z=4.0561,P<0.001),CD4<200个/μl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30.495,P<0.001),CD4≥500个/μl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12.698,P<0.001)。结论荆州市HIV/AIDS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仍处在低流行水平,中心城区MSM成为主要感染人群,年龄多在30岁以下,其他县区50岁以上老年人成为主要感染人群,以异性传播为主,公安县、石首市存在较� 蔺茂文 张凡 李舒超 刘锐关键词:疫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