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瑾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变
  • 2篇手术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合并
  • 2篇前列素
  • 2篇贝前列素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2篇2型糖尿病合...
  • 2篇MMP-9
  • 2篇病变
  • 1篇蛋白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置管
  • 1篇地平
  • 1篇心尖
  • 1篇胸骨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7篇李瑾
  • 4篇严励
  • 3篇林道炜
  • 3篇付莉
  • 3篇杨川
  • 2篇尹婧煜
  • 2篇徐辉
  • 2篇罗恒聪
  • 1篇任萌
  • 1篇郭明炎
  • 1篇冯志美
  • 1篇劳国娟
  • 1篇郭颖
  • 1篇林娴
  • 1篇卢婉
  • 1篇杨川

传媒

  • 3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比较两种预测小儿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深度方法——高度公式引导法与胸骨角引导法
2023年
目的:比较高度公式引导法与胸骨角引导法预测小儿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深度方法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右颈内静脉导管术205例的儿童资料,使用胸骨角引导(S组)101例,使用高度公式引导(H组)104例。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导管尖端到心尖的距离、CVC尖端和心尖的相对位置、术后相关并发症及尖端位置的术后调整。结果:与H组相比,S组的CVC头端到心窝的垂直长度明显浅(-8.93±6.41 mm vs.3.76±13.35 mm,P<0.001),且CVC头端高于心窝的数量更多(98.0%vs.47.1%,P<0.001)。在S组中无患儿需要在术后调整CVC位置,也无并发症发生。H组术后需要调整CVC位置4例,其中与CVC相关的心律失常3例,导管功能障碍1例。结论:胸骨角引导法可能是比高度公式引导法预测小儿中心静脉置管深度更安全的方法。
李瑾杨鹏凤朱晓秋林慧君郭明炎徐辉林道炜
关键词:儿科胸骨角心尖
贝前列素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血清MMP-9、VEGF等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以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PAD)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贝前列素钠与阿司匹林对患者循环中MMP-9、VEGF等因子的影响,初探炎症因子在不同抗血小板制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0名符合入组条件的受...
尹婧煜付莉冯志美罗恒聪李瑾严励杨川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及MMP-9/MMP-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影响,并探讨其血小板抑制作用是否通过改变血小板释放MMP-9和MMP-2的途径实现。【方法】体外测定3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经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处理前后聚集率的变化,同时用ELISA法测定MMP-9和MMP-2表达的变化。【结果】经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处理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从(47.77±11.92)%下降至(40.78±13.97)%,P<0.05,抑制率为(13.50±25.23)%;MMP-2的表达从(22.27±17.52)ng/mL下降到(19.85±17.09)ng/mL,MMP-9的表达从(61.12±30.95)ng/mL下降到(59.92±32.78)ng/mL,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抑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其抑制作用不是通过改变血小板释放MMP-9和MMP-2的途径实现。
李瑾付莉劳国娟杨川任萌严励
关键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糖尿病血小板聚集率
微血管游离皮瓣重建术后围手术期补充白蛋白对放射性骨坏死患者临床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202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围术期补充白蛋白对放射性骨坏死患者行微血管游离瓣重建手术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行微血管游离瓣重建手术的放射性骨坏死的117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围术期没有使用白蛋白的患者(CON组)55人,围术期使用白蛋白的患者(ASL组)62人。比较两组围术期的相关情况、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二次手术率。结果:比较补充白蛋白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0.0[17.25-22.75]vs.25.0[19.00-28.00],P<0.05),调整后的几率比(OR)为0.31(95%置信区间(CI)为0.14至0.69,P<0.05)。补充白蛋白的患者术后局部并发症明显减少(9.68%vs.40.00%,P<0.05),而补充白蛋白对全身并发症没有影响。此外,补充白蛋白可明显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8.1%vs.34.6%,P<0.05)。术后24小时,白蛋白组的总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461.98±881.86)ml vs(2836.45±1045.54)ml,P<0.05]。结论:围手术期补充白蛋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二次手术率及术后24小时输液总量。
李瑾林慧君徐辉林道炜
关键词:白蛋白放射性骨坏死围手术期
青少年Gitelman综合征一例的临床表现及基因诊断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1例Gitelm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其SLCl2A3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以1例拟诊断为Gitelman综合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并行SLCl2A3基因及CLCNKB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结果该患者青少年起病,临床表现主要有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钙,排除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泻药、慢性呕吐和腹泻可能,诊断为Gitelman综合征。分别对SLCl2A3基因和CLCNKB基因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在SLCl2A3基因上检测到致病突变T304M和L488P,其中L488P被证实是本研究发现的新突变位点。结论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Gitelman综合征并改善其预后。
卢婉郭颖倪昶李瑾林娴严励杨川
关键词:GITELMAN综合征基因诊断
丙泊酚和环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环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我院妇科使用丙泊酚或环泊酚实施全凭静脉麻醉行宫腔镜手术的202例患者的术中病历资料,其中使用丙泊酚实施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组)102例,使用环泊酚实施全凭静脉麻醉(环泊酚组)100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主要诊断(手术原因),术中不良事件,手术时间、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结果:与丙泊酚组相比,环泊酚组术中发生呼吸抑制的病例数明显减少(P<0.05),但总体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别。与丙泊酚组相比,环泊酚组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的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丙泊酚相比,环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相似,但术中抑制呼吸的发生率更低。
李瑾何雯林道炜
关键词:丙泊酚宫腔镜手术
贝前列素钠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进展的治疗效果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钠联合阿司匹林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进展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门诊60—75岁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36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受试者服用贝前列素钠(20μg每日3次)及阿司匹林(100mg每131次),对照组受试者仅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2组均依据受试者病情应用降糖、降压、降血脂等治疗。随访观察1年。观察比较用药前后2组受试者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之内径、最大斑块、最大狭窄率、最大流速、流量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或K—W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基线比较,实验组治疗后在动脉内径的增大、最大斑块的缩小、狭窄处最大流速的降低、最大流量的升高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右足背动脉内径[治疗前后分别为(2.0±0.6)和(2.2±0.5)mm,t=2.390,P〈0.05]、左胫后动脉内径[治疗前后分别为(2.2±0.4)和(2.6±0.3)mm,t=4.158,P〈0.05]、右胫后动脉内径[治疗前后分别为(2.1±0.4)和(2.74-0.5)mm,t=2.919,P〈0.05]的增加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后动脉斑块明显增大[治疗前后分别为(1.1±0.9)和(2.5±2.6)mm,t=2.350,P〈0.05]、左足背动脉流速上升[治疗前后分别为(45±14)和(62±19)cm/s,t=8.359,P〈0.05]、右足背动脉流速上升[治疗前后分别为(554-17)和(794-21)cm/s,t=3.136,P〈0.05]、左胫前动脉流速上升[治疗前后分别为(44±12)和(854-29)cm/s,t=3.946,P〈0.05]、右胫前动脉流速上升[治疗前后分别为(59±17)和(91±23)cm/s,t=2.76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
尹婧煜杨川严励罗恒聪付莉李瑾
关键词:阿司匹林下肢血管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