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31例Hunt-HessⅠ~Ⅲ级破裂PCo AA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31例病人共32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对侧肢体偏瘫3例,术后2个月内恢复正常;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1例出现严重的脑血管痉挛伴顽固性低血压,术后植物生存。无手术相关致残和致死病例。29例行影像学随访6~10个月,平均(7.8±3.6)个月,动脉瘤复发1例(3.4%)。临床随访6个月,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 29例(93.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能安全有效夹闭Hunt-HessⅠ~Ⅲ级破裂PCoAA,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术入路。
- 李文帅张信芳王刚朱明启李进军韩允王洪波宋腾刘景传张全忠
- 关键词:后交通动脉显微外科手术
- 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 目的探讨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症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方法、结果及并发症情况。
- 任建军梁宪坤郭西文李文帅
- LVIS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急性期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LVIS支架在急性期辅助栓塞治疗48例(共48枚动脉瘤)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48例动脉瘤的支架均完全释放(100%)。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I级栓塞25例(52.1%),Ⅱ级栓塞18例(37.5%),Ⅲ级栓塞5例(10.4%)。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2例发生在术中,2例发生在术后24h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栓消失,其中1例遗留永久性偏瘫。1例支架未完全打开,给予球囊扩张后血流明显改善。2例患者的动脉瘤在术中破裂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出血控制。其中39例(81.2%)术后行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7.8±3.6)个月(6~11个月),3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89.7%)。3例动脉瘤稳定(7.7%),1例动脉瘤复发(2.6%)。术后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再出血。46例经6个月随访,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38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5分)8例,良好率为82.6%(38/46)。结论LVIS支架在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可行,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材料。但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 李文帅张信芳徐文涛李玉文夏卫东郭西文王琪梁宪坤宋景元张全忠
-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治疗性
-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电图多模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脑电图(EEG)多模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术中采用SSEP和EEG多模态监测,当任一监测方法或两种方法均出现显著变化时给予升高血压、尽快完成手术减少阻断时间、滴注依达拉奉、术中转流等措施处理。结果当阻断颈动脉后,监测出现显著变化16例,给予升高血压后13例恢复,2例加快手术进度,滴注依达拉奉,1例采用术中转流。术后24 h内未出现卒中,1例因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障碍于术后1周死亡,余24例术后1个月mRS评分,0分15例,1分8例,3分1例。分别将SSEP监测和EEG监测、SSEP监测和SSEP+EEG多模态监测、EEG监测和SSEP+EEG多模态监测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其P值分别为0.791、0.008、0.031。结论SSEP和EEG多模态监测优于单一监测,可准确评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脑血流量和氧供,准确判断术中低灌注,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灌注,降低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
- 王奉淼张海兵曹美香夏卫东李文帅李庆民张信芳张全忠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术中监测
- 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对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1)支架组宽颈动脉瘤比例高于非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58/63)比8.6%(5/58),χ~2=84.249,P<0.01],两组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性别、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8%(3/63)、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7);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7%(8/63)、5.2%(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P=0.150)。支架组1例残疾,1例死亡;非支架组无手术相关致残病例,1例死亡。(3)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比较,完全闭塞率[39.7%(25/63)比37.9%(22/58),χ~2=0.039]、瘤颈残留率[25.4%(16/63)比39.7%(23/58),χ~2=2.811]、瘤体残留率[34.9%(22/63)比22.4%(13/58),χ~2=2.2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4.3%(2/46)]低于非支架组[31.8%(1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0,P=0.001)。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并且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李文帅张信芳赵伟李庆民王丰淼赵端允张海兵马鹤赵瑞张全忠
- 关键词:疗效比较
-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 2011年
- 鞍结节脑膜瘤为颅内常见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脑膜瘤的5%~10%。肿瘤位置较深且与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柄、下丘脑和第三脑室底部等重要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手术切除难度大。笔者对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0年6月诊断治疗的13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 梁宪坤李文帅张全忠郭西文王琪宋景元
- 关键词:蝶鞍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
- 枕下小骨窗切除小脑扁桃体治疗ChiariⅠ畸形
- 目的探讨Chiari I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1例患者中女13例,男8例。所有患者均有感觉障碍,9例有运动障碍,MR示21例患者均存在脊髓空洞,
- 梁宪坤王洪波李文帅贤俊民郭西文任建军王刚徐文涛王琪宋景元张宏图朱明启
- 法舒地尔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ET-1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0例a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常规治疗+法舒地尔)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5例。两组均于发病后1、3、7、10、14 d采集静脉血。另选15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查体时一次性采集。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ET-1,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的流速。结果观察组aSAH后1~10 d、对照组在aSAH后1~14 d时的血浆ET-1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aSAH后14 d时观察组血浆ET-1水平与正常组相当(P>0.05),aSAH后1 d时的血浆ET-1水平观察组与对照组近似(P>0.05),3~14 d时观察组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SAH后发生脑血管痉挛4例、对照组16例(P<0.05)。结论法舒地尔能降低aSAH患者血浆ET-1水平,这可能是其预防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机制之一。
- 张全忠任建军张信芳李文帅宋景元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法舒地尔内皮素-1
- 双枚LVIS支架治疗基底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一例
- 2016年
- 患者男,47岁,因"突发头痛1 d"于2015年6月15日就诊于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15年6月14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枕部和颈部为主,伴有恶心、呕吐数次,无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主要位于四脑室、环池、桥前池(图1)。
- 李文帅张全忠张信芳夏卫东徐文涛王琪郭西文梁宪坤宋景元
- 关键词: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
- 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破裂PCoAA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夹闭组32例和栓塞组90例,其中栓塞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弹簧圈组46例、支架组44例。分析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1、6个月mRS评分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栓塞组与夹闭组术中、术后症状性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1、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亦无显著差异(P>0.05)。动脉瘤复发率比较:夹闭组与栓塞组、夹闭组与弹簧圈组、支架组与弹簧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夹闭组与支架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栓塞与夹闭治疗Hunt-HessⅠ~Ⅲ级破裂PCoAA预后相当,支架组和夹闭组动脉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弹簧圈组。
- 李文帅张信芳徐文涛郭西文王刚姜海涛张宏图任建军梁宪坤张全忠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介入栓塞开颅夹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