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芳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子机
  • 2篇分子
  • 2篇分子机制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形成
  • 1篇高盐
  • 1篇红树
  • 1篇红树植物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 1篇海南东寨港国...

作者

  • 2篇李建芳
  • 2篇施苏华
  • 1篇杨宇晨
  • 1篇钟才荣
  • 1篇周仁超
  • 1篇郭无瑕

传媒

  • 1篇生命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植物物种形成的模式与机制被引量:1
2014年
物种形成是指由已有的物种通过各种进化机制进化出新物种的过程。持续不断的物种形成产生了地球上灿烂的生物物种多样性。然而,研究人员对物种形成的模式与机制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一直以来,谱系分裂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物种形成模式,但在植物中,谱系融合,即通过杂交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种形成模式。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才逐渐认识到,生殖隔离是差异适应和遗传漂变的副产品,而不是物种形成的前提。相比合子形成后隔离,合子形成前的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更早地发挥作用。合子形成前的隔离,尤其是生态地理的隔离是植物中最重要的隔离机制。一些基于QTLs分析的研究发现,基因组中的少数主效位点在物种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并且这些位点往往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适应性辐射往往发生在隆起的山脉和新形成的岛屿上,很可能与这些地方能够提供很多可利用的生态位有关。最新的物种形成理论认为,基因是物种形成的基本单位,不同的物种可以在非控制物种差异适应性状的位点上存在基因流。这一观点为植物物种形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植物物种形成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植物物种形成基因被分离,包括花色素苷合成通路和S-基因座上的一些关键基因,揭示了植物物种形成的分子机制。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植物和农作物上,许多生态上非常有趣的非模式植物还未得到广泛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更多来自非模式植物的例子以全面理解植物物种形成的多样化机制。
杨宇晨李建芳郭无瑕钟才荣周仁超施苏华
关键词:物种形成植物分子机制
比较转录组分析揭示典型红树植物杯萼海桑高盐适应的分子机制
冯枭徐绍华李建芳何子文施苏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